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南京大屠杀难民所照片曝光摄影者记录日军暴行(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9日13:43

  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江南水泥厂难民区负责人卡尔·京特博士摄于南京栖霞山。 京特夫人提供(首次发表)

  编者按

  72年前的1937年冬至1938年春,侵华日军在进攻南京及侵占南京后,展开了大屠杀。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等曾作专案审理,惩办了一些战犯。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少坚持留在南京城及其附近的外籍人士,曾伸出援手救助南京难民,史学界称之为“南京国际大救援”。

  11月中旬,本报记者戴袁支应丹麦驻华使馆之邀,赴丹麦、德国,收集到一组当年国际救援新史料。史学家认为,这些史料见证了中欧人民友谊,对重现那段历史十分重要。

  ②新收集到的这幅照片,难民胸前都别有布条。2001年本报发现的栖霞寺难民拍摄于该寺三圣殿内外的两张照片(见图⑦),难民胸前也都别有布条,为别处难民所没有。该照片当与上述照片同为栖霞寺难民的一组照片。京特夫人提供

  

  ③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马吉牧师拍摄的纪录影片《南京暴行纪实》中5号影片的第7个镜头,该图曾被误认为摄于鼓楼医院,本报记者在2007年“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史料学术讨论会”上论证了其摄于江南水泥厂小医院。

  发现大屠杀期间难民所照片

  新收集到的史料中有一幅记录南京难民的原版照片。该照片宽11厘米,高7.9厘米,为曾从事“南京国际大救援”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区领导工作的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Dr.KarlGuenther,见图①)的遗物。该照片画面清晰,背景为一片树木,上是一群胸前别有布条的青少年难民(见图②)。

  这是11月20日记者在京特博士家中见到的。2002年4月,较京特博士年轻许多的京特夫人——埃迪特·克尔娜·京特(EdithKoernerGuenther)曾访问过位于北京的中国青年报总部。如今她也已88岁,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见图⑥),惟近年因摔跤做过手术,腿脚略有不便。她住在汉堡郊区一幢平房里,绿色的草地三面环绕着她的住宅。京特家族三代人在中国生活过,陪同记者前往的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生陶森(ThorstenHaensel)事后说:“老太太家中犹如一座小型中国博物馆。”

  2001年,记者在旅德华侨金存桐和法兰克福大学教授维登沃夫帮助下,寻找到京特夫人。老人托金存桐赠给中国青年报41张历史照片的拷贝,其中3张背景清晰。事后,记者寻找到照片拍摄地——南京栖霞寺三圣殿石窟门前、窟内和千佛岩佛龛。这是史学界从未见过的栖霞寺难民收容所的照片。因《拉贝日记》保留了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ArpSindberg)送出的、栖霞寺难民控诉侵华日军在此或附近,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暴行的信,这些照片显得弥足珍贵。

  栖霞寺难民所3张照片中,有两张难民们胸前都别有布条,为当时别处难民所没有(见图⑦)。据记者调查的当年小难民和允璧2006年回忆:“在栖霞寺,难民胸前有红布条,上写"好良民"……在此避难的抗战部队66军参谋长黄植楠身上就有。”如今,这张原版照片又和京特夫人前几年赠送的历史照片,同藏于一本相册内,难民胸前又都别有布条,记者初步判断它也是记录栖霞寺难民的照片,当与上述3张同为一组。

  京特夫人慷慨相赠,并在照片背面亲笔用德文题字:“给戴先生:希望能帮助你做的研究。E·京特”。

  ④图中拄拐杖者为施佩林,背猎枪者为京特,摄于南京栖霞山麓的江南水泥厂。 京特夫人提供(首次发表)

  

  ⑤辛德贝格 玛丽安提供(首次发表)

  虎画见证国人对救援的感激

  京特夫人认识的人中,有位叫爱德华·施佩林(EduardSperling),是德国上海保险公司的职员。7年前,京特夫人在南京就告诉记者,她相赠的照片拷贝中,有一张上面那柱拐杖的就是施佩林(见图④)。

  一进入京特家的门厅,就被一幅中国虎画吸引(见图⑨)。京特夫人说,此画是施佩林送给京特博士的。虎被画得很神,“无论你处在哪个角度,虎都看着你”。

  该虎画为工笔重彩国画。老虎雄健生动,虎纹斑驳,须毛逼真,目光炯炯,不怒自威。从题款得知,它画于戊寅(1938)年秋,为民国江宁画家张伯钧所作,己卯(1939)年春由中国人赠送给施佩林。赠者计算了他的年龄,按中国传统,施佩琳当属虎。下款盖有“卢龙山人”的印章。

  侵华日军进攻南京前夕,约翰·拉贝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施佩林任该委员会总稽查,赶走过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的日军,“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拉贝语),并于1938年1月21日在给德国使馆罗森博士的报告中,列数了日军的暴行。

  虎画的上款题字中,赠送者称赞施佩林:“虎,仁兽也;司挑林先生,仁人也。”

  1938年元旦拉贝得到过南京难民祝福的横幅,1938年拉贝、京特得到过红十字会的奖章,1938年辛德贝格得到栖霞难民“见义勇为”的横幅,江南水泥厂中方日语翻译颜柳风得到过难民褒奖的“救灾惠黎”的银盾,金陵女大魏特琳等得到过国民政府颁发的奖章,并被南京人称为“活菩萨”……。现在通过此画可以确定,施佩林被中国人比着威武的老虎,赞为“仁人”(注:本报记者戴袁支发现的德国红十字会颁发给京特博士的奖章、证书,南京栖霞难民赠给辛德贝格的横幅,现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70年后,研究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这幅虎画。它是一幅与国际大救援有关的画,见证了中国人对施救者的感激;施佩林又将其赠给京特,它见证了两位施救者之间的深厚友谊,认定此画为与南京大屠杀史有关的文物当无问题。

  ⑥2009年11月20日,德国汉堡市郊京特家中,本报记者向京特夫人赠送《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曹玉雪摄

  

  ⑦这是2001年京特夫人提供给本报、本报曾首发过的一张当年难民的照片,难民胸前都别有布条。根据实地调查,本报记者发现了它拍摄于南京栖霞寺三圣殿的石窟内。

  发现辛德贝格立下的生死状

  在丹麦,记者访问了3位史学家和一位新闻界同行,查阅了相关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分别访问了居住在奥胡斯市郊的辛德贝格的妹妹比藤·安得森(BittenAndersen)、外甥女玛丽安·安得森(MariannAndersen)。此次,记者意外地发现了辛德贝格(见图⑤)前往南京前于1937年12月1日在上海立下的“生死状”(见图⑧)。

  辛德贝格原籍丹麦,后移民美国,参与了1937年冬至1938年春的“南京国际大救援”。他在“生死状”中用英文写道:“我特此同意志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假使我负伤、伤残或死亡,除合理的医疗费用,不对F.L.史密斯公司或其他任何方面附带任何要求。直至我完成这项工作,返回上海之时,我将收到月薪一百英镑的酬金……假使我死亡,这钱通过丹麦总领馆支付给我的双亲,父母各半,他们的地址是……”。

  记者还发现,当年12月7日,F.L.史密斯公司在致丹麦驻沪总领馆的函中,转述了辛德贝格的这一“生死状”。

  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辛德贝格目睹侵华日军残杀中国无辜民众,留下了文字记载(见本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中立的外国人记录日军在沪暴行的史料现身》),并目睹了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史蒂芬斯被日军打死,其时他距遇难记者很近。到南京后,他与京特博士一道,在保护厂产的同时,建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小医院,收容难民和伤员,送出了记录日军暴行的难民信,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日军暴行,并为城内从事救援的其他外国人提供食品和消息。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从事这一切,是冒着极大危险的。如今我们方知,当时他若发生危险,“风险自担”。

  记者还发现了大屠杀期间坚守在江南水泥厂的中外人士的电报和信函。其中1937年12月初京特、辛德贝格从南京通过广东、香港转至上海的电报记载,1937年12月5日他们到达江南水泥厂,发现水泥厂处于战区很危险,钱都被经理带走了,急需钱。1938年1月下旬初徐蕴勤(Y.C.Hsu,即徐莘农)的信则称:“因为是战争时期,没有市场,因此食物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938年1月11日,辛德贝格在致F.L.史密斯上海公司经理尼尔斯·詹森的丹麦文函中说:“在工厂之外,有三四千难民,他们在我们的国旗下得到庇护。食品的情况不怎么好。我们到二月中旬还够,以后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和难民怎么才能找到食品。”这封信中还记载了东京工商业协会副会长的秘书,跟一些日本军官,来检查了整个工厂,拍了一些照片,觊觎江南水泥厂厂产的情况。

  1938年1月11日在南京写的信,于2月5日方送达上海。1937年12月6日,京特、辛德贝格从南京发电呼吁寄钱,F.L.史密斯公司收到的当天,就商请丹、德驻沪外交机构转交1000美元。辛德贝格在信中记载,直到1月11日两个从南京来的德国人方送来1000美元。这些足见当时日军对外封锁的严密和京特、辛德贝格的艰难。

  在丹麦,记者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历史照片的原始说明。7年前京特夫人赠送的历史照片中,有一张上面有7位负伤的中国人。2005年,记者发现,该照片还有一张原版藏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其英文原始说明是:“在南京城外,被摄影师从日本人(的大屠杀恐怖中)解救的许多中国士兵中的几个”。此次发现同样的原版照片,丹麦文的说明是:“我的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据此可确认,该图为辛德贝格所摄。

  ⑧1937年12月1日辛德贝格来南京前于上海留下的“生死状”。 本报记者 戴袁支摄

  

  ⑨这幅1939年春中国人赠送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稽查施佩林的工笔重彩虎画,表达了中国人对施救者的感激和称赞;施佩林又赠给京特,见证了两位施救者之间的深厚友谊。它现悬挂于京特家的门厅内。本报记者戴袁支摄

  比藤诠释辛德贝格的作为

  在丹麦,记者收集到的史料还包括:1938年2月7日,F.L.史密斯上海公司女秘书史丹伦致辛德贝格的信;1938年5月21日、6月9日,就日商调查中方工厂底细,F.L.史密斯公司人员分别从香港、东京致江南水泥厂,标明“保密件”或嘱“不要让别人知道”等字样的函;1938年6月初,辛德贝格在日内瓦披露了南京大屠杀真相后准备移民美国,他于7月4日离开奥胡斯时的答记者问,等等。

  83岁的比藤老太太抱病接待了我们。她说,他们兄妹出生在一个奶酪商的家庭,家境较好,比其他人幸运,但能了解别人的苦,都喜欢帮助别人,哥哥对妹妹、外婆都挺好。兄妹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丹麦思想家尼古莱·格朗德维格(NicolajGrundtvig)等的影响。比藤的介绍,为研究者解释辛德贝格的救援行为打开了一扇门。

  格朗德维格是丹麦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民族国家的一员,又是人类的一员。在这双重身份中,人类一员的身份是首要和基本的。无论你是什么宗教信仰,无论你是什么肤色,首先你是一个人,理应得到一个人所区别于动物的尊重。有这种双重认同的人热爱和忠实于自己的祖国,但在这种爱和忠诚之上还多了一份对人类的忠诚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