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居住证代暂住证 外来人口仍难获身份认同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17日05:42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居住者的贡献。无论是有户籍的常驻民,还是持暂住证的“北漂族”,为其提供同样优质的社会服务,是政府的责任。这不仅体现公平,更有利于城市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不久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明年将逐步告别暂住证,在全市推广带芯片的流动人口居住证。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从“暂住”到“居住”,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做出这样的改变,表明了当地政府对外来人口身份的认同,也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魄力和勇气。毕竟,这样的一种改变,不仅大大增加相关部门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居住证“附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政府的财力、物力、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我赶紧把这个“喜讯”电告在北京已经漂了10年的大学同学老贺,他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增加芯片方便的是政府管理,左看右看,也没看出对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服务。”
说起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服务,老贺大倒苦水:“10年来,我和你们这些有户口的人一样,辛苦工作在北京、纳税在北京。前些年买个北京牌照的车都得用有户口的人的名字,后来终于能用自己的身份证买车了,可是到如今别说买经济适用房、孩子上学这些大事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就连打个甲感疫苗也是有户口的优先,换个节能灯没户口根本别想。”
老贺的苦水代表了不少外来人口的感受,身份缺乏认同,服务一直滞后,让许多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来人口没有归属感。虽然其中不少人在北京拥有住房,但是在就医、入学、社保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户籍居民的同等待遇。为何造成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城市管理者对外来人口的服务观念还不够。
北京的暂住证制度实施20多年,对政府有效管理流动人口曾起到过积极作用,而这次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将集纳个人基本情况、住房情况、就业情况、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虽然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城市人口的基本构成状况,有利于研究如何平衡城市的承载能力和人们的权利需求,但是出发点还是便于管理。即使“附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为了“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证”。可以说,从暂住到居住,政府的本意还没有跳出“管理”这个圈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常住人口将超过1700万,其中有30%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大都接近1∶1,有些地区,外来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几倍到几十倍。更有资料显示,北京现有户籍劳动力严重不足,只有通过外来人口补充。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居住者的贡献。无论是有户籍的常住民,还是持暂住证的“北漂族”,同样工作于此、纳税于此、生活于此。为所有居住者提供同样优质的社会服务,是政府的责任,这不仅体现公平,更有利于城市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然,要让持“居住证”者享受到各项社会服务,还需要一个过程,地方政府单方的努力可能还不能收到成效。比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的转接与统筹还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调整,护照办理、子女入学等问题也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但是,只要地方政府将管理的理念让位于服务,就一定能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切实推进居住者权利的统一。而且,服务还会带动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