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混沌理论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管理初探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21日22:15
  人民网讯 “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4篇论文获奖,《混沌理论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管理初探——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观察》获得优秀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从混沌理论视野研究网络舆论,通过对网络舆论形成中蝴蝶效应的分析,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混沌现象,从而得出了网络舆论监督效果无序性的必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管理方式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网络舆论管理的两种基本路径和思路。

  【关键词】:蝴蝶效应 混沌 强国论坛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指的是互联网进行的代表公众(公民)权力运作尤其是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的监督。”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在舆论监督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孙志刚案件”、“宝马撞人事件”等成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监督也呈现非理性的特点,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激化社会矛盾。然而,众多研究显示,人民网“强国论坛”形成了巨大的舆论监督效力,也较少出现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本文拟从混沌理路的视角,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和效果,结合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试图为网络舆论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舆论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客观事件发生意见形成,第二个阶段意见交流,第三个阶段赢得多数、意见领袖的产生,第四个阶段舆论导向”。然而,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性,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体现了“蝴蝶效应”鲜明的特点。对于“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作为一种混沌现象,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有时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即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微妙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这也是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混沌现象的直接原因。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正如学者指出的,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独特的网络舆论生成机制,是在虚拟的公共场域里,在把关人弱化的情况下,网民对于一个公共事件进行完全公开自由平等的意见表达时所形成的一种舆论表征;是在网络舆论初始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意见表达时形成的非线性不规则一种混沌现象。

  在传统的舆论监督体系中,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体现了典型的线性特征。客观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意见并不是舆论形成的起点,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把关人(传统媒体)的筛选,呈现的媒体上之后,才有成为舆论的可能。而同样的,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意见,虽然能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交流,然而,如果这种意见不反馈并呈现在媒体上,那么其影响力和作用范围往往是并不大。这是因为,根据物理学中波的能量的相关原理,如果两个波传播方向相同,当两个波相交时,则振幅会根据两个波的能量进行振幅能量叠加。个体的意见作为一个个的波,由于没有碰撞的平台,彼此之间影响很小;其微小的能量,也无法直接进行大规模的叠加。媒体在后台完成了波的选择和叠加,并控制了波的能量,如图1中所示(虚线表现单独存在的波即个体的意见,实线表示每个变量即波的振幅叠加后达到的实际舆论效果)。

  在网络传播的特殊环境中,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而进入了非线性不规则模式。尽管学界对网络是否形成了“公共领域”还存在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和容量的限制,网络成为了一个意见的集散地,多元声音呈现出碎片化存在的状态。客观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中的这些意见正如一个个不同的振动波,它们可以充分碰撞,相互改变,相互此消彼长,能量(舆论的规模和强度)相互叠加,难以控制,便导致“蝴蝶效应”的发生,如图2所示。

  这意味着,每一个意见,都有机会影响、改变其他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意见的反馈和修正,当形成相似表达的时候,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换言之,蝴蝶效应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效应,个人的意见或提供的信息作为混沌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前所未有地可以直接影响结果;这同时意味着,对作为一种混沌现象的网络舆论监督的控制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二、混沌现象:网络舆论监督的无序效果

  由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中的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符合混沌现象的基本特征,即由于内禀随机性所导致的外在的貌似无规则的运动。从混沌理论的视角来看,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无序性)。每一个网络舆论监督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理性公民监督政府的手段,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网络恶性群体性事件,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多种方式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组织合法权益构成巨大的侵害。这种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无法预测的。1、网络传播的内禀随机性是无序效果生成的根本原因

  混沌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确定论系统中有非线性因素作用,系统就会在一定的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一种内禀随机性,也就是确定的随机性,即确定性混沌。“确定的”是指随机性的产生是由系统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其过程是严格确定性的,而“随机性”则是其现象是不规则和不能预测的。

  前文已经分析过,网络舆论形成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把关人的缺失使得整个传播系统缺乏控制点,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网状发散的特点;网络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效应,每个个体提供的意见和信息成为了系统的一个变量。

  比如,2008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原局长周久耕,在通报楼市运行情况时声称“低于成本价卖房将被查”,这个事件的发生使得初始状态发生改变。12月11日,一位署名为“宣传寄生6”的网友发表了题为《遍撒英雄帖,追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帖子,号召众网友一起追查周久耕。不久一位署名为“保存一百年”的网友发表题为《看照片南京房产局长抽1500元的烟》的帖子,他上传了一组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并给放在周左手边的一盒“九五之尊”香烟来了个特写:市场价为1500元/条,有时高达1800元/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对周的人肉搜索中。随着众多网友的加入,周久耕抽什么牌子的香烟、戴什么牌子的表,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价值几何;周久耕的亲属任职和社会关系都在一些热门BBS反复转帖,最终该名官员被双规。网友发表的信息和意见无论是否真实或者正确,都成为该事件发展过程中新增的变量,而一个个的转帖或者简单的“顶”,扩大了新增变量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深圳官员猥亵女童事件发生后,网民不仅对涉案官员林嘉祥的处理给予了高度关注,事发当时与林嘉祥一起的白衣女子也引发了网民强烈的兴趣。有网民猜想“她是林的二奶”,有网民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事件的发展,已经不在任何一个人的掌控之中,一个个变量的叠加,让最终的结果已经不再局限在初始事件。

  这些变量的出现,造成网络舆论监督后果不可预期和推测,使得我们无法预知当客观事件发生,即初始状态改变之后,哪些变量会出现,哪些变量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也就无法预知最终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正如蝴蝶煽动翅膀,其后果是不可预测的,可能引起暴风雨,也可能平安无事。

  2、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个体是负面效应生成的触发因子

  因为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无序效果的生成,那么,当这种不确定性中出现了非理性个体,就会生成负面效应。笔者认为,网络媒介,本身就在默许和鼓励着这种非理性个体的存在。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把社会情境及其变迁作为迁入点,通过将媒介及其变化同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感官平衡,而是我们表演的社会舞台的重新组合,以及所带来的我们对"恰当行为"认识的变化”“当我们活跃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这两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有时显现出来的人格是分裂的。”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甚至宣泄自己的不正常的心态,或表达见解偏颇,制造、传播不实信息,以至出现网络暴力。这一切,在网络的语境下变得正常和普遍,非理性个体的出现几乎成为了必然。前面已经分析过,每个变量都可能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非理性个体的出现,则直接成为了负面效应生成的触发因子。

  三、个案观察:人民网“强国论坛”管理方式与效果测定

  在近几年来研究网络舆论的个案中,研究者都常把“强国论坛”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强国论坛”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本文将“强国论坛”管理方式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其管理效果进行测定。

  1、“强国论坛”管理方式

  强国论坛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宽松的把关人。

  “强国论坛”创始人之一蒋亚平曾说,“强国论坛”的管理原则是“活而不乱”。删不删帖子实际操作时根据两条:一是只要不违法,只要爱国,只要符合《人民日报》网络版宣传报道基本原则:二是只要格调健康,只要讲礼貌,那么可删可不删的,就不删。这种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保证了论坛观点的多元化。(2)议程设置。

  通过置顶、推荐阅读、整合旧帖等多种方式,将网络上分散的意见,进行分级,使得一些信息和意见获得了优先的传播权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非理性声音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

  (3)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学中有一种“二级”传播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经过一个从“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过程。“意见领袖”除了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人因素外,他们对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因此,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二级传播”者在一般受众中有较强的活动力和影响力。网络论坛中也有一大批这样的“意见领袖”。在群体中被10%以上成员提名的人被称为意见领袖。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群体中缺乏意见领袖,表明群体结构松散。而在强国论坛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活跃又有高水平的“坛友”,其意见、观点也向来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对于聚合网络民意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2、“强国论坛”的管理效果测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有效问卷104份。问卷主要涉及“强国论坛”的形象识别、可信性和自由度的调查,以此来综合衡量其管理效果。调查表明,“强国论坛”的管理效果较好,保证了信息的真实、言论的多元理性、网友参与的自由度,并且为强国论坛树立了一个正向的形象。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强国论坛”形象识别

  调查表明,“强国论坛”的性别形象偏男性,年龄形象偏中青年。如图3,图4所示:

  “强国论坛”的职业形象识别较为模糊,认为其像政府官员、老师、法官、记者、大学生、白领的分别占到了29%、15%、11%、26%、9%。其职业形象呈现模糊化的特点,表现出“强国论坛”表达意见的多元性。

  总体而言,“强国论坛”呈现出一个中青年的男性形象,其性格与职业则较为模糊。

  (2)“强国论坛”的可信性

  调查表明,网友对“强国论坛”的信息的真实性给与了较高评价。对“您是否相信强国论坛上的新闻或信息?”的问题,81%的网友选择了“完全相信”和“比较相信”,如图5所示。

  网友对“强国论坛”上的观点的理性程度和多元化的评价也很高。对“您觉得强国论坛上网友的观点理性吗?”的问题,67%的网友选择了“非常理性”和“比较理性”;对“您觉得强国论坛上网友的观点多元吗?”73%的网友选择了“非常多元”和“比较多元”。

  (3)“强国论坛”的自由度

  对自由度的考察主要分为了三个因素。一是注册的自由,二是发帖的自由,三是对删帖、封ID等行为申辩的自由。

  网友对于注册的自由度评价最高,选择“非常自由”和“比较自由”的已经高达100%,说明,强国论坛的注册是没有门槛的。网友对发帖的自由则呈现出并不明显的二元对立的评价结果。对“您是否能自由地在强国论坛上发帖?”,虽然有高达58%选择了“非常自由”和“比较自由”,但是有35%选择了“非常不自由”,如图6所示:

  网友对删帖、封ID等行为申辩的自由度的评价,呈现典型的正态分布,68%的网友选择了一般。有86%的网友表示,不会进行申辩。不进行申辩的主要理由是,“没用,不会有人理”占到了35%,“麻烦”占到了61%。

  总体而言,网友对“强国论坛”的自由度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小部分网友的评价趋于极端的负面,并且绝大多数并不信任以“版主”代表的管理者们会修正处理的意见。

  四、回归初始:“强国论坛”管理方式的启示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类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演化本质上是一类非线性的复杂演化过程。而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及其演化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想。混沌理论相关研究表明:复杂现象具有内在规律性,可来自简单的、确定的规律;有些似乎强烈相关的因素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小的不起眼的原因也会形成惊人的结果(“蝴蝶效应”);复杂现象自身能够产生“虚假信息”。笔者认为,混沌理论为网络管理提供了两个最基本的路径。

  第一种路径,将非线性不规则的网络传播系统化约为线性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结果,这也是相关部门进行网络管理的传统思路。

  一方面,加强控制点,主要表现方式是在网络中安插严格把关人。比如日常对网络传播内容的进行严格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就对网页进行屏蔽。另一方面,减少触发因子。比如杭州等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的网络实名制,即通过实名制将网络情景与现实情景交融起来,使得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传播的风险,约束自我的行为,改变了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网络平台。

  这种管理思路,仍然是以“管”“治”为主。在理论上来看,这些管理方式有剥夺公民表达自由之嫌,有些甚至直接违背宪法和法律规定;从实践上来看,这些管理方式或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防范网络舆论监督的负面效应,或扼杀了网络舆论监督这种强有力的监督方式,侵害了公民使用网络来实现言论自由的权利。

  第二种路径,将关注点放在初始化的萌芽状态,这正是“强国论坛”管理给我们的启示,这种思路应该成为网络管理的新思路。

  一是要注重细节,注重初始化的萌芽状态因素,因为网络舆论往往是由细节引起并演变成巨大舆论。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舆论加入些“宏观调控”的有计划的确定性因素。比如进行议程设置、强调其意见领袖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发布上,注意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注意添加主流媒体的信息,而不要让论坛上充斥着网友个人不理性的观点。二是增强危机处理意识,改变危机处理观念。由于时代、自身执政能力、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公众权利意识觉醒等因素,新闻宣传部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风暴中要积极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避免因被动而受制于人。三是,绝不可以因噎废食,由于网络舆论监督有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就以严厉的审查制度破坏网络上相对自由的观点平台,因为,这种平台恰恰充当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根据科塞的观点,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为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一旦管理者破坏了这一平台,不仅违背了网络传播的特性,直接冲击了网络论坛的生命线,也将对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韩立新 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

  3、李后强 黄登仕 方曙,社会现象中的混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刘拓 傅毓维 朱发根,公共危机伪信息混沌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

  7、韩立新 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

  8、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转引自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9、官建文,关注中国纵论天下 强国论坛这五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0、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