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基层这本书 再攀机关这座山
来源:
解放军报
2009年12月22日07:13
编辑同志:
我部驻滇某通信总站针对地方大学生干部不了解部队的实际,安排地方大学生干部下基层锻炼,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总站政治处干事冯志宇毕业于云南大学新闻系,今年4月,他前往总站最偏远的连队当兵锻炼,与战士实行“五同”,培养了对基层的感情,积累了基层的经验。现将他的个人体会推荐给军报。
成都军区司令部 刘福勇、何 曼
附:冯志宇的个人体会
不少新毕业干部认为,基层太苦,只有到机关才有出路。2002年,我刚从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时,也这么想。
到部队后,我被分到宣传股。我本想尽快崭露头角,可写的第一份材料就被领导批评“情况不明决心大”;日夜伏案写的文章投往报社也如石沉大海。接二连三的打击逐渐浇灭了我的激情,我甚至抱怨:“部队不适合地方大学生发展。”但是,这次下连当兵锻炼改变了我的想法。
今年4月,我来到位于滇藏交界线上的三营四连。这里与世隔绝,四面环山。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担负着200余公里国防光缆的维护任务。第一天晚上,躺在冰冷潮湿的被褥里,呼吸着寂静的空气,我喉头很堵,想起入伍时的豪情,心里有些酸楚。
“到线路上去看看吧,帮我们做做宣传。”第二天,在指导员李博的建议下,我钻进了连队的巡线车。
这是我有生以来走过最险的路。公路像一条灰褐色的链条挂在山腰,弯道很急,路窄得车轮刚好擦着悬崖边。车在山间走,云在脚下流,澜沧江在落差数千米的沟底像一条黄丝带,头顶不断有飞石往下滚落。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只能用手紧紧捏住把手,闭上双眼。
看出我的紧张,李博说:“新兵第一次走这条路会吓哭,不过多走几次就不怕了。要是下雪路面结冰时出来抢修线路,那可真是在闯鬼门关!”看着常年行走在生死边缘的战友们的从容和镇定,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烦恼挫折那么微不足道。
那以后,我决定多和他们出去巡线。我们同吃拌着黄沙的夹生饭,同睡扎在河滩上的帐篷,一起爬冰卧雪,十天半个月也不洗一次脸,经历过泥石流、塌方、雪崩,飞渡架设在沟壑天堑之间的光缆线,体验命悬游丝的感觉。
真正触动我灵魂的是那次“五九”桥抢修线路。“五九”桥距西藏盐井县59公里,由于地质结构年轻,一下雨就山体滑坡。战士们说,只要大声喊一声都会有滚石从山上落下来。那天,我和侯胜伟等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士官一起去执行抢修任务。我坚持要和他们一起往上爬,因为从远处看,那山并不高,断裂的电线杆离我们也不远。
然而,越往上爬越感到距离遥远、路途艰辛。光秃秃的山壁十分陡峭,每挪动一步都有滚石往下掉,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悬崖。汗水像无数条小虫子爬在身上,双脚酸软无力,胳膊和膝盖被磨得血迹斑斑。明晃晃的太阳光下,体力透支的我有些眩晕,突然一脚踩空,整个身体顺着垮塌的山体往下沉,几百米高的悬崖下是湍急的澜沧江。侯胜伟把手中的工具一扔,奋不顾身跟着滑了下来,一把紧紧地抓住我。我们在山崖边停下来……整整1个小时,我一句话也没说,脸色铁青。
质朴的战友舍身相救,让我们结下了深情厚谊。我开始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失恋的悲伤、忠孝难两全的遗憾、身体的伤痛……以前总觉得部队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可看到基层官兵为抢通国防光缆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时,我开始学会站在大局去思考问题,开始理解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天职。
转眼间,下连当兵的6个月一晃而过。在和官兵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如何观察天象躲避自然灾害,如何在野外挖灶做饭,如何种植高原大棚蔬菜,如何与藏族群众和睦相处,如何解开战士的思想疙瘩……我写的基层问题的调研报告,受到总站领导表扬。我的新闻稿件也不再只是有空洞华丽的辞藻,而是学会了战士们朴实生动的语言。我采写的反映这个连队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集,在军区报纸上发表。我和其他几名干部一起创作的反映地方大学生干部转型的小品《第一课》,在军区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临走前,领导对我说的那句话:“先读士兵这本书,再攀机关这座山。”
通信站政治处干事 冯志宇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