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宁愿“苟”活在苦难的人间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22日09:30
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些最深沉而又极其朴素的命题曾困扰着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思想家穷其一生的探索。然而正如生命本身是如此复杂而神秘一样,生命的意义更是意识形态无法捕捉而又难以忽视的抽象轮廓。
近日以来,随着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频繁,心里由最初的惋惜到震惊再到悲哀与反思,继而麻木、生厌。据楚天都市报12月21日报道,“四天前,武汉江夏区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一大三女生,疑因感情问题,在寝室烧木炭自杀”,无独有偶,12月18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一大四男生寝室内自缢身亡;12月1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女生雨夜6楼坠亡;12月16日,湖北大学一大四学生竟然因找到工作喝酒庆祝猝死;12月15日,江汉大学大三女生宿舍楼7楼跳下身亡。短短半月之内,据不完全统计,武汉高校学生自杀人数至少在10人以上。看到这些血淋淋的生命悲剧,令人惋惜,生命的陨落如此悄无声息却又轻浮得如同秋日悲凉的落叶,当大学生自杀已经不再成为新闻时,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面临一种怎样的情感荒漠,当沉重的生命都变得如此轻薄与随意,还有什么能寄托人类文明的信仰?
而最终引起媒体与公众关注的是上海海事大学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的自缢事件,最终挑拨了社会大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但讨论与反思终将结束。随着白布与尘土一起掩埋的年轻躯体尚且尸骨未寒,留下的悲剧与叹息依然存留在这个被诩以高度文明的自然社会中。无独有偶,这些大学生自杀皆因感情受挫、学业失意、就业压力,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什么都可以成为死亡直接的诱因,然而又有多少人试图从生命本身应有的尊严与仪容去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生命本该是一种高贵而自觉的行为,人类文明自古以来视生命尊严高于一切,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注重生命礼仪、伦理传统的古老国度。自古至今,亡者为大,躯体入殓向来有一套极为严肃的生命仪式,绝不容许任何侵犯与亵渎,这其实反映的便是这个民族对生命本身固有的尊重与敬畏!
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的节节攀升,当大学生自杀不再成为新闻咀嚼的话题时,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制度系统与情感伦常的双重崩溃,更为可怕的是,在我们这个宗教传统向来就严重漠视的民族,信仰危机带来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缺位,将让现代文明衍生出来的“理性经济人”何以承载生命原始的重量?在这个经济文明迅速膨胀、生态环境日益失衡、信息资讯快速消费、感性思维逐渐流失与泛滥的社会现实下,缺乏对生命本身敬畏的躯体将何以承担丛林法则下日益窘迫的生存压力,更别说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
我无意指责大学生选择自杀的深层或表层动因,也不想探究社会体制与教育关怀在青年精神成长下的何等缺位,因为在生命的尊严面前,任何口诛笔伐的言辞申讨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所寄往的“制度反思与塑造个人内心的强大”以对抗这个日益病态的社会希望能同时进行。大学生自杀固然与整个教育制度、社会压力紧密相关,但是当人性的曙光开始逐渐偏袒经济理性的时候,年轻的学子们,我们是否更需要建构一个坚强的心灵内核用以抵抗现实世界的精神荒漠。当我们夜深人静,暮然回首那远在山村皱纹满布、银丝渐袭的双亲时,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天伦悲剧,我们年轻的孝道当何以承载?相比子欲养而亲不在,就连追悔的成本都已经丧失!
相反,当我们这些整日接受高等教育、城市品位、经济生态以及理性文明等现代化“规训”,并自诩象牙塔之子、社会精英的“高等公民”,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因为找不到生命价值意义而又患得患失的时候,可曾意识到,在所谓“现代文明”还不足以普照、甚至或多或少仍处于蒙昧“迷信”状态下的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原始的生命是何等的敬畏?他们偏安一隅,过着极度原始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对大自然及生命本身保持着原有的敬畏感,尽管面临艰难的生存压力,但他们却隐忍得像路边的小草一样,坚强得如同风中的大树。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卑微愚昧得还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所在,那么如果现代文明的的“规训”是以对生命更加“高贵”漠视的方式让我体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话,那我宁愿选择愚昧无知,只是因为生命本身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教育却连我们本身的生命都没有勇气承担?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脆弱?看看那些整日跟泥土与灰尘打交道的民工,一如长期生存在偏远农村的祖辈一样,他们的顽强与坚韧是如此生机勃勃,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亵渎的字眼,生命的陨落形式无非疾老而终,除非极度苦闷,否则就算是年轻的压力再艰难贫困,年老的生活再孤寂落寞,他们依然相信朴素的生命法则,宁愿“苟且”地活在这个遍布灰尘与烟霾的尘世上努力而积极地去改造现实,“贪婪”地吸取着人间每一丝温存,即便是再卑微的冷漠。
所以,年轻的学子,当你们还在为感情纠葛、学业失意、就业压力逼迫得找不到现实的出口时,就算没有力气仰望无际的天空,也请驻足沉思脚下的土地,那些厚实的大地就像小时候父辈的肩膀一样宽厚而有力,我们应该在繁华与迷乱当中去努力寻找一种朴素,回归对生命本身原有的仪容与敬畏。在教育与社会制度渐式入微的改革启动之前,最起码让生命的纹理保持活跃的跳动,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请回望一下远在家乡父母殷切的期盼!
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我之所以选择苟且地活着,是因为我尚且相信人间的温存与善良,就算形如“蚁族”、住如“蜗居”,我依然尊重高贵的灵魂,绝不“心为形役”,就像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一样,对生命保持天然的敬畏,把希望埋在地下精耕细作,虔诚地相信春天终将到来! (来源:湖南红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