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艺谋到萨缪尔森 适应没有大师的时代吧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2日15:42
我很少进影院看张艺谋拍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囚徒困境”:掏钱买票进去了,片子可能好也可能坏,不管你叫好还是叫倒好,张艺谋都铁定是大赢家。褒贬是买家。导演、演员与作家、记者都差不太多,或者说拍电影与办报刊一个样,最怕的是无人喝彩,甚至连喝倒彩的人都没有,那就真的悲哀极了。有人骂你,不管骂得多凶,至少说明有人掏钱看你了,你就有钱赚了,你就有了衣食父母,你就不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倘若父母肯花8800元听你耍贫嘴,斗咳嗽,你就是大款的儿子。在一个“骂死事小,赚钱事大”的圈子里,多少人花钱雇托或拉关系找人骂呢。一骂成名,这是当今文艺圈里的葵花宝典。
张大导演,有人称“国师”(国家级大师,还是国际大师?),基本上是一个在骂声中成长、在骂声中赚钱的高手。他知道老百姓的腰包现在紧了,一枪打不透,两枪打不透。因此,他打了“三枪”。老张,好枪法,一枪就把“大师”的帽子打飞了,第二枪、第三枪其实可以不打。“三枪”属于典型的用力过度。搞一个电影版“二人转”或是山寨版《血迷宫》,好莱坞称之为《一个简单的面条的故事》,用得着三枪吗?一枪还不结了。
掏钱买票,中了“一枪”,进了影院看片,出了影院骂娘,又中了“一枪”。回家上网开博骂自己“傻B”(洪晃语),那是“第三枪”。这就是让观众疯了的“三枪”。挨了三枪,人财两空。不挨三枪,似乎又没有骂娘的资本,此之谓“囚徒困境”。好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这次我不评论“三枪”,只说那些“三枪”评论。“三枪”的负面评论我基本上都看了,这些评论有一个通病,就是把张艺谋放在“国师”、“大师”的位置上来评论“三枪”。
不知道张艺谋什么时候变成了“大师”?谁封的?他究竟是摄影大师、编剧大师、导演大师,还是演技大师?哪一部作品称得上是大师级作品?王朔说他就是一个“搞装修的”,话说得有点损,话糙理不糙,仔细琢磨,有点意思。称得上大师的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有原创,而不仅仅是聪明,照猫画虎,拾人牙慧。张艺谋很聪明,但慧根不够。因此,他所有的电影,几乎没有一个是自己原创的作品(故事),《红高粱》改编的莫言小说,《满城尽带黄金甲》扒的《雷雨》,“三枪”山寨的是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我仿佛不记得他有讲故事的天才,自己编一个故事好好讲给观众。《红高粱》这种小说改电影的二度创作,他还可以勉强过关,《雷雨》、《血迷宫》这种想脱胎换骨的扒法他就露怯了,非砸锅不可。演艺圈里有一个段子,现在似乎不大说了:你会编剧吗?不会。会演戏吗?不会。会制作道具吗?不会。会摄像吗?不会。那你当导演吧。张艺谋只是比一般导演多一摄像的本事而已。
今年以来,钱学森、任继愈、萨缪尔森等大师级的科学家、学者相继以高龄辞世。大师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是那么容易造就的,谁想弄一个就弄一个,谁想来一批就来一批。时代到了,一批一批地涌现,群星灿烂。不到时候,出一个都难。或许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生活在一个常人时代,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再过10年,共和国70年时,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要是70岁以下的,大概都不能称为“革命家”,更不能称“老一辈革命家”,大家都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谁也没有闹过1949年以前的革命。参加过“文化大革命”的人,谁也不好意思写进自己的履历。一个“强人政治”的时代,转型到“常人政治”的时代。今后比拼的,也就是谁比较聪明一点,而不是谁打的天下,谁闹的革命。看一部电影,非要认定导演是大师,不给我们端上鲍鱼就骂娘,这就有点强人所难,强常人所难。“大师”都把自己放到二人转、小品一堆里玩去了,观众较什么劲呢?近日读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创作生涯回忆录,他的人生信条之一很是给人启发:第一次骗我是你不好,第二次上当是我活该,第三次骗我,咱俩都不是东西。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导演。不抱着看大师作品的态度进影院,你就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非要从“三枪”里面找“大师”,那简直也是“三枪”打不透,你就快“洪晃”了。(苏文洋) (来源:北京晚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