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利益链造就“检查风” 自查自纠难断利益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5日10:07
谁制造了泛滥的检查、督办
本刊记者 王勉 程士华 周伟 关桂峰
过多过滥的检查、督办,其危害不言自明,但为什么会一再出现?其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利益链条?
五大利益链造就
检查、督办前赴后继
利益驱动是巡视、督办项目过多过滥的主要原因。基层干部群众将其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是游玩型。有的部门和领导打着检查调研的名义到基层,其实真正的工作时间不过数小时,多数还是走马观花,更主要的是让基层的同志陪着他们逛逛当地的旅游景点,并且由基层“埋单”。基层的好多项目和资金都掌握在上级机关的手里,基层得罪不起,必须花时间、财力把他们陪好。
二是图利型。有的部门热衷检查、督导,目的是组织人到基层放松放松,还可以得到一笔出差补助,其实上级部门到基层所有的费用都由基层开支了,但他们回到单位后还可以报销一笔费用。有些实权部门的干部甚至到基层吃拿卡要,基层接待单位却敢怒不敢言。合肥市监察局副局长唐明德说:“有的人打着检查调研的幌子到下面走一趟,回来的时候满脸通红,一看就知道是喝酒喝出来的。”
三是攀比型。一些上级部门的干部有种心理在作怪,本人在机关里就是一名普通办事员,但到基层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对口接待,对实权部门的还要超规格接待,让他们找到了一种当领导的感觉。云南省几个产煤大县,每年煤监、安监、环保等部门的巡视组、督察组下来多次。一次为了迎接上级一个重要的督察组,开了10余次会议,事无巨细,考察线路怎么安排、接受领导询问的对象说些什么,都是教好的。最主要是礼品,送云南最贵的烟,每个人至少4条,外加领导爱好的物品就更多了。由于检查几个县,每个县在接待标准上都进行攀比,后面被督察的县往往会送更丰厚的礼品。
四是寻租型。有的部门搞检查和巡视,就是想借此制造权力寻租的机会,让基层有问题的怕曝光,没问题的想得到好名次,有了竞争基层就会讨好上级。云南省城乡建设规划督查办公室副主任朱旗认为,许多评比检查,毫无疑问是权力寻租的手段,确实有利益链条存在。比如园林绿化评比,排名次,各参评单位自然极尽讨好之能事。
五是政绩型。有的部门本身一年没什么工作,就想靠搞一些花架子的评比表彰、现场会、检查考核等形式来宣传自己,达到出政绩的目的。有的干部反映,有些检查评比来自上级的某种惯性,而有的下级也乐于这种形式。因为正是靠着迎来送往,在检查评比中制造政绩,联络感情,可以达到晋级升迁的目的。
过多过滥贻害无穷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告诉记者,检查、督办过多过滥,至少有四大危害:
一、增加了基层部门压力。今天这个检查组,明天那个督察组,后天再来一个巡视组,对于基层干部而言,由于精力有限,只能勉强应付。但同时,由于动辄会问责,因此又使得精神高度紧张。“每天鸡叫前起床陪人吃早餐,晚上狗都休息了,我才醉醺醺地回家。”一名基层干部调侃说。
二、增加了财政负担。毫无疑问,上级来了人下级就要接待。而面对评比、检查、督办工作组,绝不是一般的接待,要吃好、喝好、玩好、拿好。无疑给很多财政捉襟见肘的地方增加了巨大压力。广西某镇镇长告诉记者,单是正常接待“上级来人”吃饭,该镇每个月就要花2万元,还不包括住宿、游玩、送礼品的费用。
三、滋长了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等不良习气。为应付检查,不乏在汇报材料上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检查过程,大搞形式主义;面对群众,大做表面文章。一名乡镇秘书自嘲说:“从小父母教我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但是现在我说谎脸一点都不红,尤其是编造数字,更是张口就来。”
四、滋生了腐败。目前检查评比项目过多过滥,是因为其中掺杂了许多的部门利益。不少部门通过检查评比,来延续扩大行政管理权力,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检查评比,往往伴随着经费的摊派。一名实权部门的司机说,每到年终,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连轴转,尽管累,但经常往家里带各种礼品,尤其是特产源源不断,有的都发霉了。
自查自纠难断利益链条
把巡视、督办背后的利益链条斩断并不容易。因为,很多部门面对泛滥成灾的检查验收、督办巡视,没有从自身出发,没有实事求是,而是紧紧抓住利益链条不放。
记者从合肥市纪检机关获悉,从2009年合肥各县区和市直单位上报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来看,大多数单位对举办的活动提出要求保留的项目多,提出撤销的项目少。而且,政府财政拨款的项目较多,占总数的89.5%。这说明,仅仅靠机关自查自纠是无法改变检查评比过多过滥现象,必须有外力监督和介入。
而且,很多评比检查、达标表彰活动是在贯彻上级精神的精心包装下进行的。记者了解到,合肥各县区和市直单位上报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一个主要特点是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多依据省级以上各部门的文件精神,其次是群团组织项目比较多,并且依据上级精神自立项目的比较多。直击基层检查、督办之怪现状
本刊记者 周伟 王勉 程士华 关桂峰
林林总总的巡视组、检查团、督导组轮番上阵,让基层不堪重负。“上面来人装模作样走过场,下面接待认认真真搞形式”,一场场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目睹了一些怪现状。
覃镇长的苦楚:
“真想摘掉
先进的帽子”
广西某镇因为早年各项工作做得好,被戴上很多先进的“帽子”,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明星乡镇”。
然而,这个原本引以为豪的头衔,却成为现任镇长老覃的一大负担。他向记者诉苦:担任镇长一年多来,毫不夸张地说,从没有周末,包括春节、国庆期间也是一样。其中一个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就是应付上级来的检查组、督导组和巡视组等。
“正因为我们是先进,比如节能减排工作,是实行"一票否决"的。因此,每年上级都要来检查。县里来人了,觉得我们做得好,汇报给市一级,市里检查后加以总结又报到自治区里,我们又成了自治区里检查必看的点。而且,每个检查组来之前,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还要提前踩点,我们又要陪,实际上每级检查组来一趟,我们要陪两拨人。这样算下来仅节能减排一项内容,省市县三级巡视组,我们要陪6拨人。这还是每个级别的检查组每年只算来一回,很多工作每年每个级别的检查组都要检查两三次。每年有那么多项目要检查,有时真是让人疲惫不堪。”
记者了解到,这个镇共有2万多人,8个行政村,不到60名乡镇干部。老覃说:“想想看,就这么点人,要应付这么多批次的"上面来人",根本忙不过来。我们一位副镇长一人要对应计生、卫生、质检、体育、教育、安监等6个系统。有时他分管的口多个部门下来,实在没辙只好找人当"托",向他人"求救",还提心吊胆,生怕被上级发现他没亲临现场,认为不重视而怪罪。其实,我心里明白,他是多累,多苦。”
“我有时真羡慕那些所谓落后、偏远的乡镇,很少有人去。这些地方的干部反而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反而能有时间静下心来谋发展,做实事。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沉下来,更很难凑齐党委委员开会,因为不是今天这个出去,就是明天那个出去,是真真正正的"5+2,白加黑",有时我实在不忍心,只好每隔一个月,允许部分干部过一次双休日。”覃镇长无奈地说。
“发自内心讲,我从农家孩子一步步当上镇长,真想能实实在在为我辖区内的老百姓做点实事,但是现在实际情况让我迫不得已,内心很矛盾,真不知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
杨主任的烦恼:
“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几瓣”
“到了年底就是忙,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街道所有的干部都派出去了,实在是分身乏术,我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几半。”江西某地城区街道负责人杨主任调侃道。
杨主任这几天频繁往辖区内几家企业跑。离元旦没几天了,可街道的财政收入任务还有300万元缺口,压力着实不小。这还不算,各种纷至沓来的检查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计划生育、信访、维稳、民生……杨主任掰着指头算,哪一项检查都不能含糊,都得罪不起。就在他跑企业的时候,还不得不抽时间调度人马,应付目前最紧迫的挑战——这几天随时可能来的计划生育抽查。
“计划生育检查,我们一年要遭遇8次,省、市、区三级轮番上阵。”杨主任说,“检查非常严格,我们造假越来越难。”
年底的这次抽查,检查组随机决定检查哪个街道,不仅要上门入户查看,还要调阅派出所的档案等。“一旦抽中了我们街道,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只有半个来小时,没有什么造假的空间。”杨主任说。
杨主任坦言自己不会造假,不过他比较担心有些现象无法向检查组解释清楚。比如现在人员流动性大,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辖区租住,却在别的地方打工。“抽查的时候如果这名务工人员不在家,检查组很可能以为我们造假,觉得我们故意不让他们见面,这种事我们还不好解释。”杨主任说,“有些话恐怕要到餐桌上说了。检查组辛苦查一天,工作餐我们还是要安排的,好好接待一下。”
糊弄“上面来人”的五大花招
一位在乡镇工作10多年的基层干部说,“糊、唬”是基层干部应付检查、巡查、督办的二字真经。对付“上面来人”,基层干部靠糊弄过关;面对老百姓,则靠一个“唬”。对那些乱说话、不听招呼的人,为了不让检查人员看出破绽,要用吓唬的方式让他们不敢说。
安徽某县的一名乡镇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为民服务件数也在考核的范围之内。为了能完成指标,个别村干部直接坐在屋里就胡乱编造为村民服务的事情,比如村干部王某3月份帮张家办理了新生儿入户手续,4月份帮李家办理了就业证明等等。而有的乡镇干部则自己坐在办公室,仅仅凭借农民户口簿就能编造为民服务的事项。
“反正检查组也不会到村民家里去询问核实。哪怕有90%的事情都是瞎编的,检查组也查不出问题来。”一名乡镇干部“坦诚”地告诉记者。
云南一些基层干部则把反检查的招数总结为“编、凑、夸、盖”:编,编造无中生有的成绩;凑,凑出眼花缭乱的政绩;夸,夸大似是而非的业绩;盖,掩盖真实存在的问题。
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向记者聊起了“具体的操作手法”:
一是在接待上下工夫。高标准接待,住高档宾馆、吃珍奇佳肴、喝名酒、抽好烟、打麻将、唱歌跳舞、为其赠送纪念品,以联络感情。
二是在选点上下工夫。检查只往好的地方带,尽量选交通方便、发展比较好的点应付检查,把存在问题或做得不好的隐蔽起来,起到一叶障目的效果。偶尔遇到一些“较真”的检查组,硬是要去某个工作落后的偏远地点,最好的搪塞办法就是,“去那个地方的路塌方不通”,总之检查组也不熟悉。
三是在汇报材料上下工夫。加入一定的水分进行汇报,并且尽量汇报最有特色的内容,把问题轻描淡写,甚至直接避而不谈。强调客观因素多,主观因素少。一些检查组成员听完汇报后,如果不了解情况,还会对汇报者产生“怜悯”。
四是在沟通协调上下工夫。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跟检查组套近乎,拉关系,搞吃喝,以达到徇私舞弊的效果。
五是在“群众工作”中下工夫。比如把那些能说会讲的人找来,并且进行简单的培训。当检查考核组问到有关问题时,他们不会乱讲话、讲坏话。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对此深有体会。一些几年前采访的老实巴交的“典型”,现在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来源:半月谈)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