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钱学森逝世入选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30日07:33
人民网科技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魏艳)近日,由我国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科技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联合评选的2009年度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在京揭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彰显国防科技实力、长江流域500年一遇日全食掀天文科普热、钱学森贝时璋逝世大师科学精神广为传播等10大事件入选。
按照事件发生时间排序,入选2009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的分别为: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各地举行纪念活动;公众科技网、科普博览创建十年,网络科普发展喜人;聚焦日全食形成天文科普热,推进社会化科普;中国科技馆新馆启用,全国科普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率先研制成功甲流疫苗,中医药治疗费用更低;“龙腾东方”展示我国航空最新成就;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国防科技力量;钱学森贝时璋逝世,大师科学精神广为传播;我国明确减排目标,低碳发展成为关注热点;我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公益卫星发射成功。
据本次评选的主办方大众科技报透露,在评出的2009年上、下半年各十大科普事件基础上,还将综合专家终评委员会和公众反馈意见,最终评选出2009年的年度十大科普事件,颁奖典礼预计于2010年1月举行。
附: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下半年入选事件(以时间先后排序)
1、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 各地举行纪念活动
今年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100多年来,达尔文关于大自然的运转方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理论被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其理论至今仍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今年,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伟人和他这本伟大的著作上。
5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举行了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专题报告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应邀作题为“纪念达尔文”的专题报告。英国使领馆与科技部合作,于7月至11月在西安、重庆、上海、东莞、北京五地举办了“永远的达尔文”教育巡展。北京自然博物馆在12月举行了包括许多精美图文、达尔文使用过的放大镜等实物的“走近达尔文”展览,将开放到明年3月底。同时,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和制作的七集纪录片《达尔文——自然之子》也进行了播映。
2、公众科技网、科普博览创建十年 网络科普发展喜人
今年是互联网诞生40周年,也是中国网络科普发展的10周年。10年前,我国重要综合性科普网站——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公众科技网”(www.cpst.com.cn)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普博览”(www.ac.kepu.com)先后创建。自1999年6月30日创办以来,中国公众科技网已发布科普文章9万余篇,图片4万余幅,不仅是传播科普的网络媒体,也是科普资源库和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公众共建共享的平台。中国科普博览现拥有70多个中英文虚拟博物馆,数量众多的视频、游戏和动画,总上网数据量超过50G。
在国家级综合科普网站的带动下,10年来我国网络科普发展迅速,各省市自治区多数都有综合性科普网站,不少县级科协也都建立了科普网站。同时,还出现了“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网络科普阵地,以及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众多博客与科学类论坛。据统计,目前全国科普类网站已有600余个,网络科普出现了政府科普部门主办、科技工作者传播、民间及个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3、聚焦日全食形成天文科普热 推进社会化科普
7月22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观在我国上演,此次日食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超过6分钟。这次日全食发生在中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全食带覆盖人口达到3亿。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一场难得的天象盛宴;对于天文学家而言,日全食则是天文观测的好机会。日食发生前后,各地科协、有关全国学会、基层组织积极行动,发放科普音像制品、日全食观测眼镜,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学校、偏远地区作宣传,消除部分群众的迷信和恐惧心理,同时,注重对科学观测方式方法的宣传教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保障了老百姓科学观测日全食,并学习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2009年,还是纪念望远镜使用400周年的国际天文年。4月,中国科协和中国天文学会在京举行了2009国际天文年纪念大会,两位天文学领域的院士为到场的近千名听众作了生动的主题报告,回顾和展望了天文的历史和未来。中国天文学会所属各会员单位还在2009国际天文年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学术交流及科普宣传活动。
4、中国科技馆新馆启用 全国科普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9年9月16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在奥林匹克公园盛大开启,9月20日正式开放。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融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等为一体,是一个功能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科技馆,谱写了我国科普事业的新篇章。
2009年,全国各地科普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7月,浙江省科技馆新馆开馆,除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亲身“体验外,更率先将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手段,研制成展品展项。9月,以“生活、社会、创新”为展示主题,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额5亿多元的重庆科技馆开馆,这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11月,世界上首个以文字为“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另外,河南省拟投资10亿元建设科技馆。
5、我国率先研制成功甲流疫苗 中医药治疗费用更低
面对严峻的甲流疫情,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甲流疫苗于9月3日全球率先问世,并从10月起在全国陆续接种。截至12月14日24时,全国累计完成接种3571万人。
11月初,各种数据和重症、死亡病例的公布,令中国内地迅速进入了自2009年5月以来的第二波甲流戒备潮。随着政府大范围推广接种甲流疫苗,甲流疫苗是否安全、有效成为公众关注热点并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人群还在犹豫是否接种。
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12月17日发布消息,经过长达7个月的科研攻关,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证明,一种新的中药可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这种新药被命名为“金花清感方”。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表示,研究已经证明,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传统中医药可以提供抗病毒治疗,而且费用更低。
6、“龙腾东方”展示我国航空最新成就
今年是中国航空事业开创100周年暨人民空军和新中国民航创建60周年。
5月26日,空军装备部与中航工业启动共建中国航空博物馆工程,拉开了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经过半年时间,蓝天魂纪念碑、英雄墙、英雄大道、利剑和综合展馆等工程项目全部在空军成立纪念日前顺利完工,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航空百年展和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展也布设完毕。11月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龙腾东方——中国航空百年展”,在这里拉开帷幕。同时,空军成立60周年航空博物馆建设工程仪式也隆重举行。展览的主旨是,回顾中国百年航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普及航空科学知识,振兴中国航空事业。浓缩的我国航空科技与航空装备、民用航空事业、航空武装力量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一百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奋斗史,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航空事业。
11月15日,北京沙河机场还举行了空军飞行表演。
7、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国防科技力量
10月1日上午10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多种新式武器接受检阅。从小米饭、南瓜粥,肩扛大刀和长矛的建军初始阶段,到现如今陆海空天电全方位立体式综合防御、打击体系的形成,我国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全军各部队精选出的受阅装备中,国产新型装备的数量规模以及质量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崭新水平。阅兵装备方队中没有一件是引进装备,展示了中国武器装备自主创新的能力。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军队建设坎坷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用“今非昔比”还是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与军力建设突飞猛进密不可分的,就是从一穷二白到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
大阅兵是对我国国防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公众不但从中了解了我国国防科技的现状,而且还可以通过历史回顾和对历次国庆大阅兵的比较,了解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过程,认识科技发展与国家整体实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大阅兵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了一项效果极佳的兵器知识和国防知识大普及。
8、钱学森贝时璋逝世 大师科学精神广为传播
10月31日,“人民科学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我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钱学森逝世。此前两天,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以107岁高龄在京逝世。哀悼追思纪念之际,钱学森、贝时璋百年人生中的科学成就、卓越贡献和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在民众中广泛传播。而钱学森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追问,更成为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关注讨论的焦点。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在给钱学森的颁奖词中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是贝老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后的遗言。钱学森、贝时璋代表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一种精神:留学海外,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鞠躬尽瘁。钱学森、贝时璋事迹的宣传报道让人们生动的感受认知到了他们那一代科学家开创建立的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传统。
9、我国明确减排目标 低碳发展成为关注热点
数百年来,地球的气候在人类一点一滴的活动中逐渐变暖了。面对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节能减排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我国连续出台了多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政策。11月26日,国务院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重大决策既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在国内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12月7日~18日,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我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彰显了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姿态,展示了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会议对2012年~2020年的全球减排,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11月~12月在全球放映的美国电影《2012》,虚构了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故事,在美国公众中引发恐慌。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公众关注焦点,诸多事件促使公众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10、我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公益卫星发射成功
12月15日上午10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希望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首颗为青少年研发的科普卫星。
“希望一号”是一颗只有60千克重的小卫星,采用八边形立柱框架结构,装载“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设备、轻型宽视场彩色相机、无线电通信转发器及测光仪等仪器,具备进行“天圆地方”五色土太空实验、太空摄影和太空无线电台等三种功能。北京景山学校三年级学生刘重华提出的“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从全国青少年提出的105个入选方案中脱颖而出,经过航天专家评审和特殊设计,达到了上天要求。而刘重华提出将五色土放进太空的设想时,只有7岁。据悉,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宇航学会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卫星应用科普活动,如“"天圆地方"五色土图形在太空中变化情况竞猜活动”、“希望一号图像识别大赛”、“全国青少年希望一号卫星通信竞赛”和“希望一号在轨运行监测活动”等等。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稿,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合作伙伴,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