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7人 为历年最多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1月11日19:40
新华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胡浩、顾瑞珍)2009年度中国国家科技奖励11日在北京颁授,七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为历年来该奖项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激光物理学家沈元壤长期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表面科学以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研究。自1972年以来,他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科技合作交流,具有时间长、领域宽、影响深的特点,显著提高了中国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的国际学术影响。1980年,他在中国创办“全国激光物理讨论会”,至今已召开14届。在他的实验室,他亲自指导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40余人。
德国科学家爱斯特路德维希温奈克是慕尼黑大学教授,生物化学家,曾任德国科学基金会主席、欧盟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自1981年起,温奈克教授提出一系列富有创新的主张并采取有效措施,促成组建了中德科学中心以及多个中德联合研究小组、青年科学家小组,推动开展了多个合作研究项目、联合科学考察等,为中德科技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教授石米歇尔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法催化合作研究,在催化材料制备、表征和理论方法等领域与中科院合作,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建成了中科院和法国科研中心之间大规模的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取得丰硕成果。他担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专业人才,为提升中国催化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做出积极贡献。
等离子体理论专家文森特陈,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论与计算科学中心主任。2000年以来,他担任中美聚变合作美方协调人,促进中美合作。在他的推动下,赠送和互换设备总价值超过2.2亿元人民币,为中国近百名科研人员提供了赴美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核物理学家有马朗人三十年来坚持推进中日两国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核物理、同步辐射、科技政策、大学教育、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他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科技界高层在战略层面的交流合作。
古巴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奥古斯汀拉赫戴维拉自1994年起代表古巴政府与中国开展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是《中古生物医药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领导成员。2000年与中方合作建立了中古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合作研发成功中国第一个肿瘤治疗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泰欣生。
美国生物学家布立顿强斯,为美国、英国、瑞典等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光子学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十分友好,积极支持中国科技事业,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科技人才。自1997年,他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创建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基地,开展科研合作,取得多项成果。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于1994年,是中国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1995年正式授奖。这一奖项主要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每年授奖数额不超过10个。
点击进入专题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