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教育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制度发布会(实录)

来源:中国网
2010年01月27日11:50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召开的是教育部2010年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新年要有新气象,所以我们发布会的时间作了一点小小的调整,从下午挪到上午,希望能够方便各位记者发稿。

  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教育部的新闻发布工作一贯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经常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仅仅是去年一年的统计,出席我们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采访团的记者大概有1500多人次。借这个机会,我代表教育部新闻办对各位记者朋友对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发布会主题内容是向大家介绍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相关情况。首先,我为大家介绍台上就坐的几位嘉宾: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谢焕忠同志;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丹龄女士;清华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姜培学老师;四川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彦老师。在请各位嘉宾介绍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内容之前,我想占用一点时间和记者朋友们一起简要地回顾一下2009年教育的主要工作。

  这一年从全国范围来讲,大事多、喜事多,难点多、热点多,对于宣传领域来说,我想也是如此。2009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共同回顾了伟大祖国六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在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2009年年初,我们在为期两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当中,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泛建言献策,为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涉农专业的学生,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了学费,教育公平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需求深度对接进一步加强。

  另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中,发挥了支撑作用,高校对口支援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在2009年,我们尤其还要提到的是,教育部和有关部门一起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支持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之多,涉及面之宽,措施力度之大,惠及学生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还想提到的是,在2009年教育系统继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比如长江大学15名学生,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先进典型;还有以黑龙江的韩国祥老师、云南的桑培老师为代表的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还有以沈阳市中学生马鹏飞、海南大学的赵宏亮同学为代表的自强不息、奉献爱心的先进典型等等,他们都生活在我们的校园当中,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师和学生,但是发生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实在我们广大师生队伍当中像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他们是全国广大师生可敬可学的榜样,也在全社会树立了广大师生的良好形象。

  我们尤其想提到的是,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程当中深切地感受到,始终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支持,始终伴随着广大新闻媒体的鼓与呼,始终凝聚着新闻界朋友们的智慧和汗水。这一点我们感受也是特别深。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为教育出谋划策,采写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报道,不论是报道我们教育发展的成就,还是反映我们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说都是真实地见证和记录了教育发展的不平凡的历程。对于教育工作,我想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2010年,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的第一年,非常的重要。今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要进一步地加大改革、加大创新。着力点有十六个字,即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在新的一年里,教育部新闻办也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在“责任、关注、引导、沟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责任,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就是要更加关注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就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引导方向,充分发挥媒体对工作的推动作用;沟通,就是要继续加强与媒体的及时沟通,增进理解,做好为大家服务工作。我们也特别真诚地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一以贯之的对我们工作给予支持、关心和帮助。我们愿和大家一起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今天发布的主题是“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这个政策是去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就业政策当中的重要一项,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下面,先请谢焕忠司长为大家介绍这项工作的具体政策,一年来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谢焕忠: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非常高兴给大家介绍从去年开始以来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项目来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情况。大家都知道,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两方面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比以前都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政策,可以说是一系列政策。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是2008年12月20日家宝总理在视察北航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这是一项既有益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益于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全力以赴多渠道、多途径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积极配合和会同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鼓励用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样一项工作,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由科技部牵头,五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政策主要涉及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下面,我就教育部和高校在推进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部里的主要举措。五部委文件出台以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概有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广泛动员、提高认识。部里先后召开了教育系统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视频会议和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交流会,同时相继颁布了《关于落实<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高校支撑作用的意见》,动员高校行动起来,积极做好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制定计划,推动落实。在深入了解摸底的基础上,组织高校研究并拟定学校具体的实施方案,及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计划。并且跟踪高校落实文件精神的动态情况,实时地进行政策解读和指导,积极稳妥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深入调研,加强引导。我们设立了工作研究组,通过召开工作研讨会、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等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研究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协作,合力推进。我们认真分析落实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一些关键问题,及时和科技部、财政部、人保部,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来完善政策。

  五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我们组织了项目研究组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总结典型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并且发了一个通知、简报,媒体通过这些报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为深入推进工作落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里我也要感谢在座的各位和各位所在的媒体帮助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六是把近期工作目标和远期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推动改革。主要是推动学校不断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在做好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将近期工作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把问题的解决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二、学校落实的情况。主要分三个方面,按照教育部对高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一项工作,积极研究,提供组织措施和经费的保障,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

  一是有关学校建立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提供政策和资源的保障。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制度改革能够结合起来,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形成了学校科技、就业、人事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机关、院系、项目组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另外,部分高校还划拨了专门的专项经费,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为推进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是学校积极研究制定吸纳毕业生规模目标和工作方案,推动政策有效落实。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对本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情况和项目组的需求进行了调研摸底,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吸纳毕业生规模的目标和工作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及时收集岗位需求,密切通过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校内网站专场招聘咨询会、宣讲会等多种渠道发布岗位信息,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和措施,推动项目吸纳毕业生工作迅速有效地落实。同时,很多高校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加强配套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项目组招聘和毕业生应聘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三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宣传和宣讲,有效调动了项目组和毕业生的积极性。多数高校把政策宣讲作为推进工作的重点,采取发布倡议书、召开专题宣讲会和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把宣传工作做到了院系、课题组、毕业生等多个层面,并力争把形势讲清、把意义讲透、把政策讲准、把办法讲明,把落实工作变为自觉需要,引导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有效地推动政策落实到位。

  三、总体的进展和这项工作的成效。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缓解高校毕业生严重就业形势的举措,同时更为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带来重大契机。我觉得后者可能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初步成效有四个方面:

  一是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组成部分。去年是实施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这个政策也是一个全新的政策,所以无论是从项目组还是毕业生,都还有一个不断从接受、不断认识的过程,有关管理部门和高校也还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推进的过程。一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共同合作下,通过高校的积极努力,到2009年底,全国高校共发布了招聘岗位7000多个,已经落实的岗位4017个,其中博士毕业生占18%,硕士占41%,本科占37%,专科占4%。这里面应届生占83%,往届生占17%。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是推进高校科研队伍结构的优化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我们国家的高校缺乏专职科研队伍,这是一个现实,这个现实是困扰我们高校科研工作上规模、上水平的一个瓶颈,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寻求解决的问题。这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为推动这件事情的改革建立一个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提供一个重要的机遇。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有些学校率先进行了制度改革,在科研助理这类新型岗位职责、绩效考评、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目前一种新型的科研用人制度正在部分高校逐渐的形成。

  三是为推进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结构的调整进行有益的探索。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的实施,允许把科研项目的劳务费用以支付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在项目经费使用结构上实现了政策的突破。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有效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满足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并为推动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结构的条件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配合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和完善更加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四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加上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对科研助理的岗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在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各高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把政策宣传与就业观念、教育相结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了解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同时,引导学生转变一岗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逐渐树立竞争、自主、动态和多渠道的就业观念,抓住机遇,实现就业。很多应聘科研助理岗位的毕业生也表示他们更看重科研助理岗位的潜在优势,愿意在科研助理岗位上积累科研经验,逐步明晰职业规划,为将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四、面临的困难。由于这个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涉及改革的系统性工作,意义当然非常大。但是整个工作过程中包括政策的调研、情况的摸底,整个时间非常紧。因为就业工作季节性、时间性非常强,任务也很重,难度也很大。高校在落实政策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逐步得到解决。主要有三方面困难:

  一是高校人事制度配套性改革尚需不断完善。科研助理岗位是一种新的种类,目前多数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还不能适应建立专职科研队伍的需要,有些学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还不配套,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完善。

  二是项目组对聘用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的工作还有一些顾虑。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政策,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完善、不够全面,对政策的连续性,毕业生期满后的出路以及毕业生工作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顾虑。此外,项目组对五部委文件可根据聘用经费需求调整或者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疑虑,更希望对经费调整的比例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三是部分应聘毕业生状况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科研助理岗位对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的水平、学历等要求比较高,符合要求的多为部属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而且这一部分人的就业率很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科研助理的岗位认可度也不够。本科生和非部属高校毕业生层次和水平一时又难以满足多数课题组的要求。另外,其他就业率相对较低的学校自身对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又不足,换句话说,这些学校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相对比较少。

  五、下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基本想法。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是一项意义深远、长期艰巨的任务,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工作,力争吸纳毕业生规模能够达到6000人左右。并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有效推进高校专业科研队伍的建设,促进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能够取得新的成效。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是进一步加强引导,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在本月29日在北京召开深入推进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交流会,总结交流高校落实文件精神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动员高校能够深化并且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的作用和认识。会议还将邀请有关部门,科技部、财政部、人保部有关司局的领导出席会议,并就对国家相关政策和高校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和讲解,引导高校强化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来促进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在这里我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对会议的情况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和报道。

  二是组织学校研究制定2010年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工作计划,并且引导高校加大工作力度,用好用足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深入调研、分析涉及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形成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政策性建议。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制定和完善系列相关政策,力争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能够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研究拟定高校科研助理聘用的暂行管理办法,使它走向制度化,进一步规范项目制科研助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用程序、聘用管理、薪酬标准、要求以及开支办法等等内容,并推动高校制定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高校专职科研队伍聘用人事管理制度。

  五是进一步研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各类计划,支持高校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引导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为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支持。

  六是分阶段、分层次加大宣传力度,拟对高校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推动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进程、成果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报道,为政策落实和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觉得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启动到不断推进,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得到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技基金为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新闻界朋友们的热情关注。借此机会,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伴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发展,我们真诚希望继续得到各方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就介绍到此,谢谢各位!

  续梅:

  谢谢谢司长。下面请姜培学院长介绍清华大学落实这项政策的相关情况。

  清华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姜培学: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简单介绍清华大学利用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情况。为落实和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以及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5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动员全校教职员工,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项目和国家各部委的优惠政策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科研、管理等岗位,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校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六个方面:

  1、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和动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该工作作为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决定将利用科研项目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学校项目研究人员队伍及学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中统一管理。为了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学校成立了跨部门的项目研究部门进入工作小组,由学校主管人事副校长、主管科研副校长以及人事处、科研院、财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组成,负责项目研究人员聘用的相关工作。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召开了多场形势通报会和专题报告,又于2009年5月5日向全校教职员工发出了“发挥学校优势,为战胜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倡议书”,号召大家通过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2、积极落实岗位并及时发布信息。清华大学科研院在接上级主管部门通知以后,当天就将我们学校所有在研的符合五部委94号文件规定范围的科研项目信息整理出来,并主动与各个项目负责人沟通、落实岗位需求和条件。同时人事处专门委托计算中心紧急开发了项目研究人员招聘管理系统,及时将岗位需求信息进行公开和广泛发布。学校项目研究人员聘用工作小组根据我们学校每年承担较多横向项目的实际情况,将500万以上的横向项目也纳入到可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的科研项目范围,拓展了可聘用毕业生的项目渠道。

  3、规范聘用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学校项目研究人员聘用工作小组,参照校内相关人事管理办法,及时制定了聘用工作文件,规范了工作流程,比如制定了《关于聘用清华大学2009年应届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国家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预算调整审批流程及相关说明》、《关于吸纳毕业生就业编报劳务费的参考标准的说明》等文件。拟定了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服务协议书等合同文件。工作小组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处的责任和分工,比如科研院主要负责吸纳毕业生的岗位设计、科研项目的性质和经费、项目期限的审核;人事处主要负责人员招聘、审批、合同管理、数据管理、社会保险等劳动人事工作;财务处负责调整科研项目预算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就业政策以及向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部处还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4、分阶段大力推进聘用工作。学校在落实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分批进行的办法,2009年6月份之前,我们首批一共是227个岗位信息在中国高校毕业生服务信息网上进行发布。后期又分两批发布了441个岗位信息,2009年我们学校一共发布668个岗位信息。最后,以落实并签订聘用合同的一共647人,这其中有非科研岗位130人、应届毕业生282人。此外2009年,从应届博士毕业生当中招聘博士后348人。

  5、抓住机遇,加快专职科研队伍规划建设。国家鼓励利用科研项目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也为高校加快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持续投入使高校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高校紧紧依靠现有的事编教学科研队伍承担和开展科研工作难以满足国家科技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学校科研规模稳步增长对科研队伍规模进行调整的需求。因此,为了缓解科研人员队伍规模对科研发展的制约,我校多年前就努力开拓各类资源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同时积极探索非事编的人才聘用模式。

  6、探索建立专职科研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2009年度利用科研项目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比较迅速和顺利,主要原因有:一是近些年来我校利用各类资源聘用了相当规模的非事编人员补充到学校的各种岗位,初步统计已达到5000人左右,连续多年事编与非事编教职工比例保持在1:1左右。二是我校科研发展本身对此有很大的需求。关于如何实施的专职的科研队伍建设,或者科研项目的聘用研究人员政策措施,在2008年学校召开的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上形成共识,并出台了《清华大学项目研究人员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对项目研究人员的聘用、薪酬待遇、职务评聘、校内资源使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完善岗位设置、聘用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支开放、流动、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使事编教学科研人员与非事编的项目研究人员的比例达到1:1,使学校科研队伍结构和规模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我校今年作计划开展的工作。尽管我校已有管理较大规模非事编教职工的经验,但是利用科研项目大规模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对学校来讲还是件新事物,如何利用好这些新增人力资源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和规模促进学校科研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2010年,我校将针对上述挑战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对外继续争取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方面:

  一是努力开拓资源,为吸纳毕业生和建立专职科研队伍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除继续发挥横向项目经费对吸引毕业生的重要支撑作用外,我们还将努力向国家科技计划主管部门争取一些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关吸引毕业生的“劳务费”或“人员费”的支持,以期为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提供比较稳定的资源保障。

  二是进一步就吸纳毕业生的户口、问题以及范围跟北京市地方政府希望做好沟通。

  2、继续加强规范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做好利用科研项目吸纳优秀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政策宣传。

  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项目研究人员聘用管理细则和操作流程,提高受聘人员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年度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工作。

  四是要制定项目研究人员考核和晋升的实施办法,建立开放、流动的聘用机制。

  总之,我们学校在开展利用科研项目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得到了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指导、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部委,以及在座的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学校也将继续一如既往地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尽学校的力量为国家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姜院长。下面请李彦院长介绍四川大学开展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四川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彦: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作为一所西部高校,非常高兴与大家在这里见面。优秀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项目承担单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加快科研项目实施、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对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校特点的新型用人制度,逐步实现在高校师资选聘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打破高校目前存在的“能进不能出”这样一个尴尬局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方面,四川大学是全国做得比较早的单位之一。

  四川大学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的相关文件为契机,大力推行项目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我校经过2009年项目助理的实施,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分成四个大的方向进行介绍。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证。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非常重视五部委文件精神的实施,亲自挂帅做工作部署,多次召开项目制工作助理专题会议,针对学校实施项目制科研助理对全校进行了动员。指出,五部委文件提出了设立专职的助理岗位是一项十分重大改革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机制改革、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建立一支国际高水平研究大学真正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要求全校承担科研项目的老师,要从战略的角度和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的高度来看待这项改革。

  学校在2009年1月16日出台了《四川大学项目制工作助理人员聘用及管理暂行办法》,5月5日我校又出台了《四川大学项目制科研助理和项目制博士后工作助理相关待遇及管理补充规定》,对项目制科研助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知识产权、相关待遇和机理机制等做了具体的操作规定。

  学校鼓励校内各单位推行项目制科研助理体制,根据专项任务的需要,双方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根据工作情况支付劳动报酬。

  二、我校科研助理制推行的有效措施与效果

  1、科研助理推行的有关措施

  针对科研助理这一新事物,学校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负责人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人事、科技、社科、财务、研究生、教务、监察、后勤等参与的“四川大学项目制岗位助理聘任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学校人事处。办公室的建立为科研助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研助理的薪酬等福利保障:在研项目,通过调整在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调整人员费在项目总经费中的比例,保障项目制科研助理的薪酬。新申请项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适当提高人员制劳务费的比例,通常按20%-30%编制人员费预算。另外,学校进行配套,因为在起步阶段,不管是重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科研助理的薪酬由项目经费和学校经费组成,实行1:1的经费配套,项目经费出一半,学校的专项经费再给一半的配套。为科研助理购买社会保险。

  科研助理的工作条件保障:学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科研助理提供开展科研工作必要的条件,如场地、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

  科研助理的事业发展保障:对表现突出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助理,学校将与其签订长期合同或转为事业编制,使其个人的发展与四川大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科研助理在校期间,学校为其提供与现职科研人员同等的职称申报与评聘机会。科研助理享有与现职科研人员同等的学习、进行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聘用期间,学校为科研助理连续计算工龄。

  科研助理的生活条件保障:学校为项目制助理提供必须的生活条件,如就餐、廉租房、图书证、档案管理等。

  以上措施为项目制科研助理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待遇保障。

  2、科研项目助理的推行情况:

  2009年,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情况共计有124个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助理制方式吸纳了毕业生185人。这124个科研项目包括理工医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69项、地方科技计划项目12项、企业委托的项目22项,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9项,其它来源项目12项。

  这185名项目制助理组成结构为:男性82名,女性103名。博士毕业生17名,硕士毕业生106名,本科毕业生62名。本校103名,外校82名。应届毕业生140名,往届毕业生45名。

  三、项目制工作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学校通过推行科研助理聘用制,选聘科研助理参与学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支新的专职科研人才队伍。通过科研助理制的有效实施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学校将形成由原有的固定制科研队伍和新的实行项目合同聘用制的科研助理队伍组成的研究人才梯队,真正实现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制和人事体制的接轨。比如像国外像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的MIT这种大学,合同制聘用的科研人员都超过固定制科研人员。

  推广科研助理制,全面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除利用重大科研项目招聘科研助理外,为配合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时鼓励校内各单位招聘教学助理、医务助理、管理助理和项目制博士后,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和专项任务需要,以项目制形式补充校内各单位工作人员。这不仅扩展了学校工作助理招聘范围,为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且为新型的用人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目前除聘用了185名科研助理外,我们还聘用了250名左右的教学助理、医务助理、管理助理和项目制博士后。事实上,我校华西医院为适应医院的快速发展,早已于2003年开始不直接从毕业生中选聘医疗技术人员,而是对新进人员全部实现的合同聘用制度。

  经过2009年项目制助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我校拟从2010年起对新进教师实行新体制的合同聘用制,并为他们购买社会保险,力争通过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合同聘用制,形成学校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和正常退出机制,实现从终身制到契约制的转变,探索建立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

  四、科研助理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科研助理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目前的经费有限,要拿出一部分钱吸纳毕业生,项目组遇到一些困难。

  二是毕业生对科研助理制度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毕业生应聘的积极性还需要提高。

  三是目前的科研经费中间,人员费比例偏低,应该在制度上进行调整。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与各高校间加强交流,努力实现科研助理制这一机制的长效高效运行,在2010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做好进一步在制度上的探索,为今年的科研助理的选聘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谢谢大家!

  续梅:

  谢谢李彦处长,下面的时间留给记者朋友,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想请教谢司长,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但是在去年的执行过程中,看数字不是非常理想。高校提供7000个岗位,最后只有4000多个学生应聘。请问在这项工作执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去破解这个困难?谢谢!

  谢焕忠:

  谢谢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提问。其实我们在一年工作过程中,碰到最大的问题是,聘用的人的经费来源,钱从哪里来。过去国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特别是对经费的管理,从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后,我们原来的事业费都已经没有了,所有的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支持都以竞争性项目拨款来支持。最近几年又在总结,陆续有一些事业性经费,经费结构在调整。这种竞争性项目经费申请过程中,过去的做法和惯例,更多的是经费构成是仪器设备,像理工的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等,能用在人身上经费很少,过去有一些管理费,5%-10%不等。但是在项目经费构成里面,没有能够用在人头上的经费。这几年也在不断调整,特别是最近几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包括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上来讲,现行的制度里,科研项目经费结构比例里能够用在人头上的经费还是很少。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国情,如果看国外,发达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结构的比例构成,大量的经费是放在人身上,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现在也在做调整,包括从去年开始,我们跟科技部、财政部,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多方协调、了解、调研,其实去年我们的文件里面已经有一些突破,但是整体上来看,由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做法,包括高校项目申请的时候,这些老师的脑子里形成的传统概念,劳务费,用在人身上的钱不能太多,申请的时候可能会有障碍。

  在这些项目评审过程中,专家现在也是这样,比如过去有一个规定,10%或者15%、5%,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去年财政部、科技部牵头的五部委的文件,其中说的是按项目的需要可以提出用在人头上的经费比例,按理说这个已经放得很开了。但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专家在评审项目过程中,评审专家的脑子里还有潜在的意识,就是项目经费不能太多用在人身上,如果用在人身上太多的话,这个项目就不行。从整体上来看,要形成一定规模,经费来源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在积极协调,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高校这些老师在申请项目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有一个上限,这样可能心里更踏实。我们去年政策比较匆忙,没有上限,脑子里有一个潜在的上限,所以有障碍。整体来说,经费的来源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第二,这些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被吸纳了以后,人事与保障制度有的要进一步落实,有的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这些毕业生就业以后,人事档案往哪里存,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发了文件,这些文件到地方的落实、宣传还有一个过程,包括这些毕业生就业以后对他们的评价,都得有新的评价制度。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政策。

  人民政协报记者:

  刚才我听到人事制度改革是在几位领导的介绍中频频闪现,而且科研项目助理的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是不是会撬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缝隙。另外,怎么保障科研项目助理在高校中安心的工作。刚才谢司长介绍了,您说这些制度当前正在一些学校中逐步形成,您能不能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另外,想请教姜院长,去年“两会”的时候,来自清华大学的政协委员,他对科研经费这一块,言词比较犀利,讲到这个问题,他讲有钱买米、没钱做饭,钱随着科研老板转等等这些问题。您刚才介绍了咱们院是专门主管经费的,在人员经费这一块,大家都觉得比较低,今年和将来清华大学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

  赵丹龄:

  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刚才我听你的意思,科研助理制度能不能撬开人事制度改革的缝隙。我理解你的意思,你对这次制度出台,认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它是一个契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可以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九十年代末期,近十年内加大了改革步伐,其中很多学校探索了类似的科研助理制度,都是在学校自己的层面上,就像清华,也不是一夜之间有5000人编制外的聘用人员。很多学校是有尝试,有在前头带动了改革。为什么你理解这是一个撬动的契机呢?我理解就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出台这样的政策,是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这样对推动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是有利的,是政府层面出台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赞成你这样的提法,就是撬开人事制度改革的缝隙。当然,这个缝隙不是一点,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非常多了,各个方面都在探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成就。这次改革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像刚才三位已经介绍的,它是用人制度上的一种新型的制度,而且这种新型制度是有国家政策在保障的,所以有一种制度体系在推进。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新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新,是工作方式的协议的创新。既不是现代编制内的用人制度,也不是一种临时劳动合同制的规范制度,它就叫服务型。我们要很好的、全面理解它的服务协议,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和非常灵活的用人制度,是用人制度改革上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首先,新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新,是工作方式的协议的创新。既不是现代编制内的用人制度,也不是一种临时劳动合同制的规范制度,它就叫服务型。我们要很好的、全面理解它的服务协议,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和非常灵活的用人制度,是用人制度改革上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第二个新,聘用对象是很新的。就是针对金融危机产生和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国家更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一个改革,它的对象就是应届毕业生为主,刚才谢司长介绍83%是应届,17%是往届,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不是社会上其他工作人员。

  第三个新,经费渠道有新的政策,国家层面认可或者出台,保证在科研经费上允许有一定的开支,尽管这个开支现在还比较小,还不够满足需要,这是他今后发展问题。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归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出台了这样一种创新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学校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它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在很多用人方面可以参照,比如在管理上,很多高校探索的,我知道清华大学有“三助”制度,即助管、助研和助教,是在应届生和在校学生中间聘用,将来是不是可以将这“三助”也可以扩展为毕业以后的学生呢。我觉得是可以探索的。

  总而言之,在很多方面它是一种标识、引领作用,所以我觉得它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动,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看出它的价值。

  姜培学:

  我们清华大学科研院不是主管经费的部门,主要主管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期考核,以及最后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管科研项目。财务处是管经费。另外,经费管理在清华大学一直是非常规范的,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我们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规范经费管理。刚才谢司长已经说了劳务费的管理,我们建立一支专职科研队伍或者利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经费的问题。现在我们申报的项目,劳务费大概15%左右,因为有明确规定,有一些项目即使没有明确规定,专家评审的时候,专家心里面自己有一个比例,像“973”我知道,有的时候专家20%、30%的人员费,他认为太高了,所以给砍下来了。并且劳务费目前主要是用在没有工作收入的研究生身上。15%的劳务费是很难聘用很多高水平的项目人员。从教育部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清华大学也是这样,希望建立一支开放、流动、高水平的队伍,如果项目经费不足的话,很难有吸引力能聘用这样高水平的人。所以,还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提高劳务费的比例。

  另外,增加科研项目事业费。科研事业费的问题,教育部和高校都提了很多年,像美国的科研事业费是40-50%。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是有教育事业费,没有专门的科研事业费,学校里面承担了科研项目越多,学校的负担越重,以清华大学为例,我们学校去年经费是24亿左右,但是这些经费全都是通过竞争性获得的,比如国家的基金、“973”、“863”等等,除了按照国家的规定,学校可以提5%或者是2%,因为经费不一样。所以,只有百分之几的管理费,其他的所有经费必须用在项目研究的本身,也就是这个项目负责人或者团队或者项目老师来负责。学校没有很大财力来支撑这么大的科研体量。

  这方面国外还是有很多成功经验,就是他们每个项目会有一笔叫科研事业费来自学校,因为学校要给科研项目提供实验室,有水电费、网络、图书馆,这些经费国家没有专门经费来做建设。我们学校有时候也经常讨论,科研项目经费最近这几年涨得比较快,主要是国家的大的形势很好,所以高校科研经费涨的都比较快,但是带来的问题学校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的项目,项目经费也比较大,这方面需要学校做配套,但是国家没有高等学校专门支持科学研究发展的事业费,这方面我们也呼吁国家能不能尽快提供这样的经费,来保证我们的科研项目的高水平开展,也保证我们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科技日报记者:

  因为我也是跑清华的记者,还是问清华一个问题。这项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难出台的。对于清华大学来讲,基本上可以说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清华大学的口号是让毕业生优质就业,清华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吸引毕业生加入这个岗位?另外,你们在助理员岗位上,能够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的待遇,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一些差距?清华大学在做这种助理岗位和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这两者在用人方面有什么不同?

  姜培学:

  我们学校多年以前就在探索建立一支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员工队伍。因为我们现在在职的人员应该说还不足以支撑学校这么大的科研体量和工作,所以好多年前我们就在建立这支队伍。在工作当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稳定队伍、待遇问题,2008年我们学校召开了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2008年4月份到2009年1月份开完,在科研工作讨论会当中,学校和院系老师们非常踊跃参与这项工作。讨论的最大问题,就是制约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问题,我们当时列了三个:一是实验室的问题,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科研事业费的问题。随着事业的发展,随着每个院系、每个老师积极性非常高,一方面希望通过科研工作更好地培养人才,另外希望通过科研给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现在每个老师积极性很高,原有的实验室和办公的地方非常不足,国家又没有一项专门支持科研工作的经费,所以很难满足各个院系建新实验室、建新系馆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博士生名额问题,好多院系老师都在提博士生名额太少,有很多老师想带博士生,可名额不够。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像国外一般助理教授就可以带博士,我们国家博导才能带博士生。我们学校也做了一些尝试,特别优秀的、年轻的副教授从去年开始也可以带博士,因为博士生总量有限,很多老师都感觉博士生名额不足。

  第三个问题,感觉人员不足。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依靠我们现有的事业编制老师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2008年12月31日,出台了一个文件,清华大学关于项目研究人员的一个项目规定,我们希望通过科研项目来聘用一些研究人员和建立研究队伍。这个项目2008年12月底出台,我们利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是2009年开始,我们学校是出于自身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需要,而做了一些思考,起草这样的文件,正好和我们国家2009年利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不谋而合,也为我们的工作做了很好、很多的铺垫。

  我们文件里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机制建立一支流动的、开放的、高水平的队伍。有哪些吸引人的政策呢?我个人感觉,这个文件规范性比较强,但是吸引力方面从目前来讲感觉还不太够,因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可以评职称,可以在学校里面跟事业编制老师一起评职称,因为职称不占学校的事业编制,职称是给职称,待遇是哪个项目或者哪位教授聘的,他给涨工资,可以评职称。另外,表现非常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的子女可以入托、入学,因为现在这个事情,四川大学好一些,小孩入托、入学的问题对我们北京来讲还是非常大的事。像清华大学每年的幼儿园、初中、高中每年招生有很多人都想把孩子送过去,但是容量有限。所以,我们这方面也是一个优惠政策,只要表现出色的项目研究人员子女可以入托和入学。

  项目研究人员有工作证,可以享受在学校里面进图书馆,利用网络,可以到食堂去吃饭,因为以前都没有。在这个文件出台之前,我们聘了将近5000个非事业的人员,当然包括科研、包括管理、包括教学和后勤,以前这些人没有工作证,不能去图书馆,不能利用网络,不能够到食堂吃饭,到食堂吃饭但是花更多的钱。我们2008年出台的这个政策,给了这样一个稍微有一些吸引力的政策,有工作证,可以利用网络、可以进图书馆、可以有饭卡。但是我总体感觉,因为我国很多政策的限制,使得吸引力还不够大,我们希望今后能够采取更多的办法,使吸引力更大一些。这方面也有矛盾,规范化管理和提高吸引力有的时候有些矛盾,我们也不希望这些事情弄到最后不太规范,使得人事管理出现问题,所以还需要非常慎重地推动这件事情。

  关于待遇问题如何?我们当时做过预测,根据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在北京的待遇平均数是多少?当时我们给了一个参考值,跟平均值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毕业生、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跟社会上的平均工资差不多,但是要比很高的,就没有那么高。

  关于博士后流动站的情况,项目人员博士后流动站有些情况是相似的,但是有一些也不完全相似。我们国家博士后制度是两个,博士后制度是国家给一部分经费支持,另外老师还要给一定的支持,包括他的奖酬金,每个聘用的老师要出一部分经费。项目研究人员现在所有经费都是由课题组和项目负责人来批。项目研究人员现在是根据项目来走,比如项目是五年,那就聘用五年,如果项目是三年,就聘用三年。三年以后如果有新的项目还可以继续聘用他,现在博士后制度现在基本上在两年之后,也可以出站,也可以再聘一次,这方面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中国改革报记者:

  请问谢司长,今天这个会虽然讲的是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但我觉得建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专职的科研队伍,我们现在有没有大概的框架,专职的科研队伍应该是什么样的状况,如果是专职的话,他应该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队伍,干什么都有,这样才能配合好。您刚才介绍项目当中,关于存在的问题,部分毕业生跟岗位的设置不太协调,是不是岗位要求太高了,学生不愿意去干?在四川大学介绍的情况当中,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是不是这个岗位并不是非得博士去做,可能本科就可以去做,在设置当中可能要求比较高,没有人去做。总而言之,专职队伍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指导他,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做好专职科研队伍,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大概的设想?

  谢焕忠: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专职科研队伍或者高校科研队伍的建设,是困扰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要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要有三支队伍:一是教授和一部分专职研究人员,这样一支搞学术研究的队伍。二是实验技术人员,现在科学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的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型仪器设备或者先进的科研手段,这几年得诺贝尔奖主要得主,有相当高的比例是新的仪器设备的创造,靠这些来做。所以,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的支撑非常重要。还有一支队伍就是科研辅助队伍,这支队伍也很重要,为什么呢?这支队伍可以保障教授,我前面说的第一方队的人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的主体工作当中去。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现实,可能在我们学校里面,我们教授或者学术研究人员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干一些科研辅助的工作,比如跑材料,查一些资料,以及到学校仪器设备仓库里面领点什么东西,这些工作应该由科研辅助人员来做。但是现在由于我们的评价体系、人事制度、职称评定的制约,这支队伍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不能说完全没有。工程实验技术的保障人员、科研辅助人员,是我们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支撑队伍,现在我们在这两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为什么?如果到学校实验室里做调研,比如评个工程师,工程师和教授或者高级工程师和教授在大学里面,他们待遇是有差距的,或者在别人看来是不同的,大学里的教授社会地位、声誉非常好,但是作为工程师来讲,看法有差别,比如我是一个工程师,既然对我有不同的评价,我可以不做工程师了,我去做教授。所以,在学校里评职称,大家都愿意评教授。这是我们在过去科研队伍建设里面非常大的困惑,科研辅助人员的职称、待遇方面也有困惑。所以,我们现在要借着科研助理改革的契机,把工程实验技术队伍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能够建设好,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障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当中去。换句话说,杂事得有人做,没有人做就不行,大型的仪器设备没有非常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保障,就不能够正常运行,或者说出不了成果。所以,在我看来,在高校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可能有这三方面的工作,我们要把它做好。

  人民网记者:

  我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年校园招聘,毕业生进驻科研项目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结构问题。我想把这两个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问一个问题,您认为毕业生进驻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结构的变化有什么作用?第二,今年就业问题一直很严重,今年和明年,估计形势都会很严峻,这项工作虽然是人力资源部在挑头,教育部门一直在做协助工作,做了很大努力。毕业生进入科研项目,除了解决一个就业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积极作用吗?

  谢焕忠:

  整体上来看,科研经费的管理,不管是文件还是规定,或者管理人员,或者教授,以及评科研项目的专家有一种潜意识的东西,现在随着科技工作的发展,包括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过程中,我们在科技创新本身的规定中,也理解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所以,怎么让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主动性,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就是在经费管理中,用于人身上的经费比例,我们现在认识到在过去远远不够。而且我们也了解或者借鉴、或者调研发达国家,我们羡慕美国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在整体上的科技创新,或者国家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用在人身上的经费应该有明显的增加。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性的要求。我们现在对科研经费的结构调整,我觉得是正在走向科学化,或者符合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推进。

  另外,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数字不是很多,我们才4000多人,包括今年我们再努力,也才6000多人,这样一个数字,对600多万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我想说的是,我们更看重的是机制健全。

  我刚才谈到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当中的困惑,同时我们在组织科技创新工作过程当中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样一个专职科研队伍的建立,或者是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来推动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我们更看重的是什么呢?更看重的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这样一支科研队伍的建立,对于支撑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都上过学,要有一个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水平怎么提高呢?只有教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或者通过科研活动,他的水平才能提高,他才能把自己在从事这个科技创新过程中间的领悟,或者把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能教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高等教育的水平才会提高,为什么国外最早产生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这也是对科技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认识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二是,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这也是一个科技或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高等学校是源源不断的向社会各个领域提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2006年颁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而且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又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换句话说,高水平的人才一定是跟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同时出来的,不用说诺贝尔奖,就是我们国家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一定是出了高水平的成果才能成为院士,评价的指标非常客观的在这儿。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成果,何谈高水平的人才,就是说,人才和成果一定是同时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当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要经过科技创新的训练或者一定要从事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工作。或者再换句话说,当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从当代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发展规律性上来认识,无论是要支撑一个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也好,无论是要出拔尖创新型人才也好,一定要从事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否则,这是一句空话,包括我们的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也要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所以,再回到刚才这位记者问的第二个问题,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果他能够将来进入我们的高校教师队伍,或者进入其他研究院所的研究队伍以后,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或者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透过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来说,他将来能够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对我们的整体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来说,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续梅:

  时间关系,为了不占用更多记者的时间,各位记者还有问题可以会后再问。

  刚才谢司长介绍了后天我们教育部还要召开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相关座谈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关注。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台上的嘉宾,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