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再忙也做俯卧撑
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呼吸疾病专家。
他纵身跃入水中,大幅度游上几个来回,然后双手一撑坐在泳池的岸上。一旁观看的人惊讶不已:这是70多岁的老人?!
运动员出身的钟院士,如今老当益壮。他一生保持着运动员的本色,而且擅长多种体育项目。
他把锻炼身体看作像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百事缠身的他,再忙再累,也决不放弃锻炼。尤其外出开会时,哪怕席地做几个俯卧撑,也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他把有氧运动,视作生命能量的重要来源,不仅让他年轻,充满活力,还让他精力充沛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
崇尚运动健身的钟院士,告诫人们:人的身体好比发动机,发动机的汽油好比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人所摄入的这些营养的消化,好比汽油的燃烧离不开氧气,人通过运动充氧,使“燃料”燃烧,才能获得动力。
钟院士希望大家记住,你生命的能量,需要靠运动来提供。无论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都能达到有氧运动的目的。
除了运动,心情也很重要。人一旦产生坏情绪,一方面可造成身体耗氧,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增快、血管收缩,会导致一些重要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特别是大脑和心肌缺氧。
梅葆玖
精神修炼是关键
京剧名家梅葆玖,年过古稀仍精神矍铄,周围的人说:“梅先生跟人握手格外有劲,小伙子没准都能被捏出一身汗。”
与一般老人退休后养花遛鸟不同,梅先生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也是常事,但他认为,“晚睡一样能休息好,不过是把生物钟往后挪了一点。关键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和睡觉一样,梅先生的饮食也是“不讲究中藏着讲究”。“我没有什么从来不吃的东西,荤的素的都会吃点,但从来不会吃饱吃撑。”梅先生说:“作为京剧演员,当然要有一定的忌口,辣的、甜的、酸的都不能多吃。辣的容易让嗓子发干;甜的东西吃多了会让嗓子发腻;酸的会收缩声带。不过一点不吃也没必要,比如吃饺子时总要蘸点醋。”
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对于京剧演员来说,眼神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眼神是京剧演员的常规训练,我以前就是练上下左右转眼珠,或是在一间黑屋里看香头。”梅先生说,父亲梅兰芳本是近视,后来为了练就旦角顾盼生辉的眼神,他开始养鸽子。因为从看到一群鸽子,到把每一只鸽子都看清,眼睛的对焦能力会越来越强,眼神自然也就明亮有神了。他认为,“所谓养生,不光是锻炼身体、吃好喝好,精神上的修炼才是精髓。”
高润霖
心脏平时要善待
高润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院长,著名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
古稀之年的高润霖院士步履如风,才思敏捷,实在不能和他的实际年龄相提并论。
在高院士看来,运动与合理饮食好比人的健康所必需的真金和白银。有了这两样,才能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往往是突然发作,因此很多人认为心脏病是不可预防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心脏是否会提前老化,得不得心脏病,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善待它。”高院士说。
心脏是可以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如果人拥有一颗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心脏,就可以老当益壮,精力充沛,相反,如果一个人稍一活动就呼呼直喘,说明其心脏的疲惫已到了一定的程度。
人若担忧,心脏就会因此而缺氧,加速衰老。身病好治,心病难医,心病一旦加重身体的疾病,就会好像被剥夺了快乐的权利,老年的生活会因此一片暗淡。
因此,每天以工作为自己最大快乐的高院士告诫说,让心情舒展,乐天知命,谁做到这样,那就不亚于自在神仙,因为这样,心脏的供氧就能保证。
高润霖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对自己身心的健康调节,对心脏可以起到“我很健康”的暗示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跳了大半辈子的心脏,更需要这种精神疗法。
马长礼
走路是百练之祖
作为演员,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演活了“刁德一”的马长礼先生显然是成功的。
初见这位京剧名家,猜不到这是一位79岁高龄的老人。白嫩细致的皮肤上,没有老年斑,也不见几道皱纹。对此,老人家自己也很得意:“我除了有点耳背,什么老年人的毛病都没有,吃得香,睡得着,皱纹比我儿子还少呢!”
马先生在吃上从来不挑,不管是馒头、窝头,还是米饭面条,能填饱肚子就行。虽说不挑食,但老爷子还是有偏好的,爱素不爱荤,最吃不了酒席。在他看来,一个贴饼子、一盘素菜,再加上一碗绿豆汤,就比什么山珍都可口。至于市场上的各种保健品,更是在马老先生这儿“讨不到便宜”,“我觉得,什么都不如食疗,什么都应该以食为先。”
马老先生爱好的就是放风筝和走路。放风筝不仅可以让人抬头呼吸新鲜空气,还练眼神;走路更是百练之祖。“我在香港的时候,每天能在外面走3个小时。拿上老年证,坐巴士到个没去过的地方就开始走,累了,我会找个麦当劳坐坐,要杯奶茶、两三个鸡翅,偶尔犯困了,再眯一会儿,醒了,出门,接着走。”如果有人在香港的某个麦当劳,看到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正喝着奶茶,吃着鸡翅,没准就是他了。
李连达
从来不吃滋补品
李连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他对各种灵丹妙药了如指掌,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十足。人们不禁要问,他是不是偷偷给自己配置了什么“仙丹”?
其实,他什么都吃,就是不吃常人眼里的“仙丹”——滋补品。李连达院士说:“有些人经常吃人参、冬虫夏草之类的补养身体,其实没有必要,除非身体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对症进补调养,对健康的身体来说,这些补品反而会带来额外的负担,日常的饮食对身体就是最好的补品。”
李院士每天早睡早起,吃饭定时定量,不抽烟不喝酒,几十年如一日。
“我的身体从来没有发胖过,而且一直都挺结实的。”李老说,“做中药药理研究,经常要做实验,有时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要在实验台前忙上忙下,这就是我做得最多的体育锻炼了。”
李老还有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他说:“保持内心清静安宁,淡泊名利,专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要过多关注身边琐事,尤其是不要有太多私心、欲望,就能活得悠然自得,体健神清。”
张金哲
边看电视边健身
张金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拥有“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称号的张金哲院士,今年已90岁高寿,却依然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一次教学查房和周末查房。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就一个原则,觉得我今天能干的事,明天就应该还能干,昨天能干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干了呢,靠的就是这种信念。”
80岁时张老还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然后爬6层楼到诊室,从不坐电梯。“后来,我耳朵聋了,不能骑车,家里就买了一个健身单车,每天吃完晚饭,边看电视边骑,蹬一小时正好五公里。”
张老发明的手术器械获得了国际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他画的国画也震惊中外,他曾得过羽毛球冠军,他会拉二胡,交谊舞跳得潇洒自如。每次医院联欢会上,他的小魔术都是大家最期待的保留节目。
“人这一生就是要追求"真善美"的东西。”张老说,“真”是最低级的,错的也是真的,好的也是真的,坏的也是真的,因此还要追求“善”,但这也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追求“美”,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张老就是这样在忙碌中追求着“真善美”,也用这种毅力和信念健康地生活着。正如他总说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如果停止了紧张工作,大概就快见马克思去了。
陈君石
饮食需要多样化
陈君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
75岁的陈君石院士始终保持着健康的标准体重,说起来,他有自己的一套“饮食经”。在陈君石院士看来,没有不健康的饮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
“什么都吃,饮食多样化,这样就能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陈君石院士如是说。
“就拿韭菜来说,确实存在一些农药残留的现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进去多少农药?什么都吃一些,什么都不多吃,即使摄入的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只要总量不超标,对人体仍然是安全的。”他说。
除了饮食多样化,陈君石院士的“饮食经”还有吃得少、会搭配两个特点。他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所以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公斤。
此外,他很会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他却照吃不误,只是注意当天别的高脂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
程莘农
生活习惯要延续
程莘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在中医科学院围墙外针灸医院二层的特需门诊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安详地坐在那里——整个人清瘦而矍铄,颌下一缕白髯更透出几分倔强。
他就是程莘农。这个门诊曾经是他工作的地方,退休后,他还会每天早起到诊室转一圈儿。几十年了,已形成惯性。
这种“不轻易改变生活习惯”的习惯,不经意地就成了程老的养生秘诀之一。他说:“所有长寿的老人生活习惯都没有一样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
程老的第二个秘诀就是“不生气”。程老爱发火是众所周知的,他经常在公开场合与人争论时拍桌子,但他笑着说:“那不是真的生气,大喊大叫之后我就忘了。”对于程老来说,那只是一种业务探讨的方式,而绝对不是伤肝的怒火。
吃饭只吃九成饱,这是程老的第三个秘诀。“吃九成饱,就是要让肚子里不要有滞,这样就算感冒也不会有大问题。”
可能你熟悉他们的名字,也知晓他们的成就,但你也许并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养生秘诀。这些养生名家,虽然从事的行业并不相同,既有院士,也有演员,但是他们都掌握了科学的养生方法;虽然养生方法五花八门,但一致的是:心态特别年轻。
据有关机构调查,百岁老人大都乐观开朗,心态好,想得开,夫妻和睦,子女孝顺,亲情呵护,是他们长寿的长久动力。他们长寿的奥秘,除科学的饮食习惯外,心态平和、勤劳好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表明,健康长寿由4大因素组成: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疗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是否能够健康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