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0年2月1日完成台本
——我们要进城!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现在在城市当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为大家装修房子的、在工地当中为城市建设高楼大厦的,从年龄上来讲,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穿得越来越时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他们在从事着和父亲们差不多的工作,甚至在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看到的对比,心中难免有些唏嘘之感。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是个话题了,但是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它第一次被提到。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
(播放短片)
2010年2月1日春运第三天 北京西站
记者:
你多大?
农民工1:
25。
记者:
你呢?
农民工2:
18。
记者:
今年多大?
农民工2:
今年17。
主持人3:
你呢?
农民工4:
18。
解说:
每到春运人潮汹涌,每到年末,也总会一个群体让所有人心绪难平。火车、汽车、大包、小包,几十年的来来回回,这“候鸟式”的生活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几代农民工。2010年春运我们不得不感慨地发现,这些回家的人潮中,越来越多流淌着的是时尚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
记者:
自己以后将来有什么设想?
农民工5:
将来就想再开一个小店什么的。
农民工6:
从服务员再升到领班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解说:
18年前一部叫《外来妹》的电视剧轰动了全国,一首《我不想说》诉说着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而在今天,引起更多人共鸣的变成了王宝强在2008春晚演唱的《农民工之歌》,歌词也变成了“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而看看近年来的春运,你不得不感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跟十几年的父辈们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在时尚而自信的外表之下,他们的内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他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将来的归宿又在哪里?他们能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再回到农村吗?我们能把他们称为“新一代农民工”吗?
出生于黄埔农村吴胜和父亲吴华生在武汉的同一家公司打工。父亲吴华生没有技术,不会说普通话,在公司只能做力气活,形成鲜明对比是会说普通话的儿子吴胜,从事的是技术工种,工资也比爸爸要高得多。在厂里,和吴胜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的比例。下班以后,他们喜欢一起到网吧上网,或者去书店买书。闲下来时,吴胜喜欢找车间主管王忠勇聊聊,王忠勇也是农民工出身,现在已经在汉阳买了房子,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一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不准备再回农村,希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此外,他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还有人办起了打工艺术团和农民工艺术馆,他们同时也注重完善自己。不少农民工求职者都拿着保育员、厨师、焊工等技能证书来求职。而有了证书,他们找工作也多了一些选择。
晏小羽(农民工):
手里有的电子技能证,我在这里找工作,我心里就有底了。我在沿海一代,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想找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也不是很困难。
解说:
像吴胜、小羽这样的80、90后打工者,如今却仍然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而在昨天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汇。不过让人高兴的是,这份中央2010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唐仁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大约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边占了60%,大约一个亿。
解说:
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及,无疑表明整个国家对于这一群体的关切,以及为应对他们人生需求的迫切。在今天上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唐仁建还介绍说,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生活,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主持人: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这是从年龄上对他们进行一个界定。那么和父辈,他们本质上的区别究竟有什么?听听岩松的观点。
白岩松(评论员):
从年龄上来看,他们现在已经是三十而立,到十八九岁之间,跟父辈很重要的一点是父辈是第一批进城的,过去没有,所以《陈家生进城》那部小说会在80年代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因此他们一进入城市的时候,想的还是自己的好母亲、老父亲和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的就业是生存型就业。
主持人:
省吃俭用,钱要寄回去。
白岩松:
省吃俭用,吃一切能吃的苦,因为吃苦吃惯了。但是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一出生就在改革之后,对城市并不遥远,要么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多的信息,甚至礼品,过年带回来的东西,要么在城市里待过一段时间,另外几乎不会种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关注以及希望工程的重要补充,他们基本上初中毕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因此有一定的文化。另外,在精神的需求方面,远远超过他们父母,他们进城就业已经变成了发展型就业,主要为自己。相对来说,没有像父辈那样的更多地考虑在农村的家里头,精神需求又很大,另外对公平格外在意了。
主持人:
怎么讲,对公平格外地在意了?
白岩松:
因为当初他们的父辈进入城市的时候,由于是生计型的就业,所以只要是能挣着钱什么苦我都能吃。这种苦包括歧视,包括即使有很多门槛,甚至他认为天经地义的,我好像就是不能有户口,不能有户籍,我好像就是要拿低工资,我好像有的时候就怎么样。
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新生代的他天然开始有了一种公平的需求。他觉得,我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空间,因为我们有一个数字去显示,一个很有意思的,新生代里头,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他们对通讯是相当了解的,因此对公平有很高的期待。
主持人:
对。进城的目的不一样,在打工的过程当中,诉求也不一样,其实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些年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注意到了。这次,第一次写进一号文件当中,你觉得意义在哪里?
白岩松:
其实大家做一个比较就好了。我们关注“富二代”有多久了?其实由于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关注“富二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真正来关注农民工的二代或者说是三代,几乎就是近两年才刚刚开始。但是相对来说,他们要比“富二代”的人群大得多,跟中国未来的关系来说,似乎又显得更大。比如就已经走出农村进入城市里的新生代的农民工,80、90后就已经一亿人了,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我觉得为什么要把它写进一号文件呢?我觉得一个人群庞大,一亿人,而且将来还在不断地进入。
另外,他们到了有巨大的个人以及需求的时刻,大的三十而立,要结婚,要生孩子,孩子生在哪儿,城市给不给我公平。小的也已经开始进城打工了,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摆在这儿,不关注不行。
第三个还有一个,我觉得在一号文件里关注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与他们有关,比如说要改善民生,要统筹城乡的一元化,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消费要扩大等等,都与怎么解决好这批当下最年富力强的农民工,也就是新生代紧密相关,不关注它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主持人:
但是在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当中,确实有一些困境。比如说退回到农村,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对那么依恋,那么熟悉了;进入到城市,又有各种各样的一些门槛存在在那里,这些困境如何形成?
白岩松:
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跟他们父辈之间区别最大的也恰恰恐怕就在与此。因为父辈的那些人,因为是生存型的生计在工作,因此他的牵挂都在农村,孩子在那儿,父亲母亲在那儿,因此节衣缩食钱要送回去。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这一代人因为出来的时候就打算自己去发展,因此恐怕相当多的人不打算回去了,前一代基本都要回去,为什么我们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大量返乡农民工,不仅仅是思乡心切。老父亲老母亲等着安慰,孩子等着礼物,也等着钱交下一年学费。
但是新的这一代完全不同,有一个数据显示,我们看一下,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属于工人群体,他们已经把前面的“农民”两个字淡化了,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这是一个相关的调查。我们再看下一个,27.4%,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的“客家”,在这儿要住了,四分之一以上的。
主持人:
诉求非常具体。
白岩松:
超过二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只要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待多长,取决于干不干。真正再干几年回家,或者想尽快回家加起来只有不到两成,这就是现实。
主持人:
我们看到了新生活代农民工的生活当中是有一定的困境的,接下来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为他们我们将能做些什么,我们能改变一些什么?稍后《新闻1+1》继续。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