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锁定皖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02月02日02:0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锁定皖江

  安徽“向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北京、安徽报道

  1月21日,当安徽人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这一天的阳光特别的明亮。

  中国经济发展的“光圈”终于聚焦到了安徽,这个人们称为“被遗忘的角落”,其标志性事件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下称《规划》)。

  在开放东部沿海时,安徽被当成了“西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安徽又成了“东部”。等到2005年,中央确立 “中部崛起”战略,终于和安徽“沾上了边”,但安徽又不是一个重点区域。始终处于“不东不西”尴尬位置的安徽,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戏谑为“不是东西”。

  长三角“扩容”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格局出现了明显调整,我国经济区域中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经济圈。

  其中,长江三角洲以良好的产业配套、雄厚的人力资源、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上海在金融、航运、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条件为背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向中国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内地连接世界的桥梁以及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

  事实上,作为中国目前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两省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领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GDP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过于依赖的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长三角不但能源资源极端缺乏,而且更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举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升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经济扩张。有关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扩容是一种必然选择。”

  实际上,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加,已经使长三角的企业开始向安徽大量转移。原因是安徽有更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厚的能源资源能够满足长三角的需求。

  作为距离长江三角洲最近的省份,安徽经济也迫切需要能够加入像长三角地区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区域和第一方阵。

  长期以来,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只有皖南沿江地区的皖江城市带,存在着与长三角地区相同或相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能参与或有效融合到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因而,皖江地区的积极开发开放,将成为带动安徽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

  皖江城市带的开发,不仅对安徽的区域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是顺应产业聚集趋势,能够加速长江经济流域发展,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一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皖江开发使长江两岸迅速崛起,并与上海和江苏连为一体,成为中国经济和长江下游的经济高地。

  安徽与长三角“联姻”

  面对长三角“扩容”的重大机遇,安徽省的决策者们首先确立的目标就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做苏浙沪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

  安徽与长三角“无缝对接”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是在2008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整个安徽代表团讨论的主题就是“东向发展,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在此次“两会”上,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建议,国家应将“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确立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培育更具带动力的区域发展极。

  “安徽与长三角在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都密不可分,沿江城市群本身就是长三角的一部分。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是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安徽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也大声疾呼。

  此时,对安徽省来说,“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已经成为全省战略共识。安徽省尽管地处中国的中部,但它居中靠东,可以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承东启西,具有别的省份无法取代的区位优势。

  在安徽省的决策者们看来,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使本省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

  实际上,这些呼吁与建议并非安徽省的“一厢情愿”。

  早在2006年7月,参加《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讨论稿)》研讨的苏皖两方代表均明确表示,处于皖江城市带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4城市将纳入南京都市圈。

  与会专家认为,皖江城市带“应该属于南京都市圈”,进而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因为安徽省这几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接受南京都市圈的影响和辐射。无论生产要素还是市场,它们与南京之间的联系都很紧密。

  据了解,南京市目前正积极打造多条与安徽城市的城际快车线路,以便更能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除南京市外,徐州市也把淮北、宿州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杭州市则积极“拉拢”黄山作为自己的“经济都市圈”。

  面对长三角对安徽省能源的迫切需求,安徽省更是甘当配角,积极主动配合长三角,以丰富的煤矿资源,积极“皖电东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无声地支援着长三角。甚至安徽省每年输送的数百万庞大的农民工“劳动大军”,也在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默默奉献。

  “皖江开发”20年

  事实上,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实施皖江城市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并非近期形成,早在20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

  1990年7月,也就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两个多月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

  随后的1995年和1996年,安徽省委连续两年在沿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皖江开发开放作出部署。安徽省又先后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建立了皖江地区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制度。

  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进一步推动皖江城市带发展问题。2006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皖江城市带纳入国家级发展的重点区域,成为安徽省唯一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期间指出,安徽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当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主要负责人带队的“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一行数人,在合肥、芜湖、蚌埠和宣城4市进行了考察调研,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念。之后,安徽省开始对如何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抓好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积极谋划,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及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

  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其中专门阐述了“泛长三角”的内容。两个月后,酝酿已久的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上报国务院待批。

  2009年1月份,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报告,并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抓紧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组织实施。

  2009年5月下旬,数易其稿后的规划文本形成。7月中旬,由国家发改委等22个部委和沪苏浙两省一市发改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安徽省定期开展深入调研与评估。去年底,最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示范区“尘埃落定”。

  华东最穷省份的机会

  有人说,安徽有世界级的名山——黄山,有两条黄金水道——淮河、长江,有华东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尤其让中部和西部等省份最羡慕的是“安徽是最靠近长三角的省份”,接受长三角的辐射和影响力也是最多的。紧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那是什么原因让安徽省成为华东最穷的省份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安徽省经济区域差别严重,皖北经济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特别是比江浙等发达地区水平低很多,并且多年来未找到迅速推进皖北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皖江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缺少强力有效带动与推进。

  2007年12月,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中部四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位居第一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分列二、三位,皖江城市带位居末位。该项研究认为,皖江城市带在城市规模上劣势明显,即使包括省会城市合肥在内,经济规模也较小。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缺少强有力的“发动机”。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这似乎为安徽省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谋划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发展“引擎”。

  《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而“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坚持自主创新”被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强调为安徽省实现跨越发展的两个轮子。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