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
《驻京办》作者:谨防被撤驻京办“名亡实存”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谭琳静 实习生 胡代华
近日,“驻京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显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相当数量的驻京办将被撤销。
《意见》指出,这次撤销范围涉及: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
各级媒体对此消息进行了广泛传播。在这场舆论的漩涡中,小说《驻京办》的作者吴茂盛以及《驻京办主任》作者王晓方,再次成为记者们争相访问的对象。
2月1日,畅销书作家吴茂盛在湖南图书城签售新书《招生办》,但依然被媒体频频问及驻京办的相关话题。就“部分驻京办即将被撤销”的话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茂盛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驻京办身上有着相当复杂的属性,若不从制度上彻底改革,被撤驻京办很可能会“名亡实存”,以公司或其他隐蔽形式继续存在。
“驻京办的故事很多很多”
写作《驻京办》,吴茂盛花了整整五年时间。2008年一出版上市,就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全国各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的热门图书,畅销数十万册,《出版商务周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数十家媒体一致推选为“年度最佳官场小说”。
小说畅销的同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书中所描写的各级驻京机构鲜为人知的“生活常态”,真实成分和虚构成分究竟占多大比例?
“这两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在问我这个问题,特别是《驻京办》刚出版的时候,出去做宣传,记者们一般都会问这个话题。”吴茂盛笑着说,“但那时我一直讳莫如深,不好作答。”
“现在两年过去了,说说无妨。其实,《驻京办》还原了驻京办的本身,现实多一点,虚构少一点,六四开吧。”吴茂盛向记者坦承《驻京办》中的人物是有原型的。而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更和现实中的驻京办发生了交集。
“我曾是某国家级媒体驻省记者站站长,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回北京。因工作性质的关系,朋友五湖四海,各个层面的都有。到北京后,那些朋友并没有因距离的遥远而疏远,反而比以前联系得更密切更频繁了……为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北京的机会多,项目多,关系多,能跑出效益来。”
吴茂盛说,那时,朋友们活动最多的地方就是驻京办,“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我们经常去。”由于吴茂盛只身一人在北京,一到周末,他就往驻京办跑,“几乎把驻京办当作自己的家了。”
吴茂盛坦承,自己有段时间迷上赌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而最后离开了北京,也是和最后一次在某驻京办的豪赌有关。“那次,遭遇到黑社会的‘仙人跳’,我输了几十万,还借了高利贷。当时,很多老乡像我一样输得很惨,但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后来,听说是驻京办主任与黑社会联手做的‘局’,我至今难以相信。”
离开北京后,吴茂盛回到家乡,经历种种艰辛之后,终于还掉了赌债。而产生写作小说《驻京办》的念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小说《驻京办》中,吴茂盛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打麻将、斗地主、扎金花等赌博场景,“现在想想,都挺痛恨的。”
“驻京办的故事很多很多,书里面写了个做企业的,叫做易翰林,他的原型就是某矿老板。他看到这本书后,就给我打电话说,你写的就是我啊。”吴茂盛笑着说,“当时那老板就有点生气,觉得有些事情被写出来给大家看,总是有点不舒服。”
吴茂盛还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去年一天,一个朋友打电话说,某县驻京办主任因我的小说《驻京办》引起省纪委的关注,被查办进了监狱。我当时听了很震惊。因小说被抓那当然是玩笑话,可那个主任是我很好的朋友,在北京时我经常去他那里玩,他人很实在,也很低调,然而没想到他居然伙同县委书记、县长私分了从某部委跑回的专项资金1000多万。”
对于日前国家出台政策撤销部分驻京办,吴茂盛是这样理解的:“说明国家已经将反腐关注到驻京办的层面,体现了国家坚定的反腐决心。”但是,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若不从制度上彻底改革,被撤驻京办很可能会“名亡实存”,以公司或其他隐蔽形式继续存在。
“驻京办的前身是明清的提塘”
“我在书中也提到了,驻京办的前身就是明清各地在京设立的提塘。”吴茂盛说。
吴茂盛介绍:“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皇帝上谕中屡次提到的‘提塘’,即是清代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师的联络官,其职责本仅限投递本省与京师各官署往来文书。而在实际工作中,‘提塘’还承担了很多任务,比如夏冬两季奉送‘冰敬’和‘炭敬’打点各衙署官吏;再如串通军机处或吏部之要人传递内幕信息,发回供本省督抚判断高层动态及政治风向的消息。”
“另外,各省在北京建立的有民间联谊性质的‘会馆’,起着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无论官民绅商,皆可参与。会馆后来渐渐成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也和今天的驻京办很相像。”
吴茂盛说,到了民国之后,会馆开始走下坡路。“1928年后,会馆因失去某种意义而渐渐减少,到卢沟桥事变后,仅存的十几家会馆也全都关闭,只留下那些历尽沧桑的会馆院落,在风吹雨打的漫长岁月中飘摇。”
在吴茂盛看来,驻京办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驻京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各市、县政府、开发区、大学也纷纷仿效。上世纪八十年代,驻京办的数量迅速增长,最终至成千上万。“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外经贸部等,掌握着大量的项目、物资、资金、进出口的审批权。对于开足马力搞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各省市来说,这是一批最宝贵的资源。因此,驻京办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这些部门打交道、跑资金、跑项目,为本省经济发展服务。”
而据国家有关部门日前发布的消息称,截至2006年底,各地政府及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共有927家。其中省级政府(包括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经济特区政府驻京办事机构50家,地市级政府驻京办事机构295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146家,县级政府及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驻京办事机构436家。
“驻京办的问题不一定出在驻京办”
显然,驻京办的外部舆论环境并不好。
在最近有关此事的时评中,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2009年河南两驻京办66万余元买了777瓶假茅台;成克杰案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事处原副主任李一洪犯贿赂罪被查办;沈阳“慕马案”中,沈阳驻京办事处主任崔力(正厅级)大肆索贿钱财,贪污公款被惩处……而此前国家审计署原署长李金华关于驻京办“跑部钱进”的批评,更是再次频频被人提及,让驻京办备受诟病。
在近日的舆论漩涡中,不少媒体和网友对于国家撤销部分驻京办的行为叫好,很多人认为,撤销部分驻京办,有利于抑制“跑部钱进”“迎来送往”下滋生的腐败现象。
在1月29日,国家有关部门就《意见》公开进行进一步阐述,明确说明《意见》出台的背景是:目前“存在驻京办事机构设置过多过滥、职能定位不准确、公务接待不规范、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个别驻京办事机构还发生了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关于驻京办事机构设置过多过滥的问题,有媒体指出,“如果加上各级(主要是省)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类开发区管委会设的联络处(或办事处)、各种协会、国有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这个数字和官方公布的927家各级驻京办相差甚远,媒体指出,这“1万家”中,有不少机构并未在主管部门备案。租个民房,挂个招牌,就开始工作。名目繁多的驻京办,其功能和背景都相当复杂。
由于各种负面消息的见诸报端,再加上近两年来畅销的“官场小说”《驻京办》和《驻京办主任》两部书中描绘的种种,让人不免对驻京办产生“神秘”的印象,并做出种种想象。
“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没有小说里说的那样神通广大,我们的驻京办更不是所谓的腐败之窝。”记者联络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驻京办工作人员,对于目前的舆论,他感到相当委屈。
“别人都开开心心回家过年,可我们还必须要大年初四才放假,才能回家团聚。”他说,自己和同事们工作很辛苦,不说春节比别人晚放假,五一、国庆放假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探望老干部、关心在京务工人员、商企联谊、组建流动党委,哪样事情不是我们要做的?我们全心全意为家乡服务,做好各种联络和服务工作,便于家乡开展好经济建设,做这些事情我们又何罪之有呢?”
对此,《驻京办》的作者吴茂盛坦承,自己小说里的某些人物,“其实也是集多个驻京办主任于一身。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驻京办,尤其是省市政府派遣的驻京办,都还是在为家乡父老办实事,在招商引资、政务联络、接待服务、信息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和外国企业在北京开设驻京办事处一样,吴茂盛认为,驻京办制度本身,不一定就是坏制度。“问题出在部分驻京办处于‘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自己不可能管自己’的监管空白地带。”
在本周央视播出的节目《驻京办主任:“驻”还是“蛀”》中,不少受访驻京办主任感到目前所面临的“不公平”评价。好在1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就《意见》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对大部分驻京办予以正名:“多年来,各驻京办事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派出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有关工作,在加强地区间协作、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置突发事件、维护首都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央视时评人白岩松认为:“或许,对于在驻京办身上发生的种种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其责任并不一定就在于驻京办本身……”他意味深长地说,“如何围绕着驻京办的改革迅速推进相关的更大的改革,或许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