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喆
吃酒赏石侃大山读诗品画听小曲
王贺良先生是播名关东的隶书大家,在当代中国书坛的隶书创作中,其艺术面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以隶书见长的书坛佼佼者。
近现代东北地区在隶书的研究和创作上有着好的传统,其间名家辈出,如宁斧成、霍安荣等。王贺良先生承继了前辈诸家的成果,且上溯东汉碑碣,法《张迁》、《石门颂》、《封龙山》等名碑,下涉伊秉绶、何绍基诸家手迹,去粗取精,悟得书学真谛。他钟情于隶书的方正超绝,从隶书所蕴藉的大汉雄威风仪中汲取养分,得古拙质朴之姿,养雄浑浩然之气,传天真恬淡之神,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
1980年,王贺良先生脱颖于辽沈书坛,隶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2年,他又同其他八位志同道合的书友联袂举办了“九畹书法作品展”,并结集出版了《九畹书法作品集》;2009年,他以其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沉实的书法艺术功力书写完成了鸿篇巨制《离骚》长卷,以贻世人,充分地体现了他在隶书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他现时的艺术风貌,显现出他作为当代隶书大家特有的艺术风范。
历史上,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隶书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用笔,丰富了书写的技法,为之后的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石。
王贺良先生认识到汉代简牍、金属器铭刻、石刻、印玺和砖瓦文字中,最能体现泱泱大国恢宏气魄者,当为东汉之碑刻隶书。后汉以来,碑碣云起,留下了大量书学范本,王贺良先生独辟一径,精研《张迁》,求古朴厚重之风骨,入以方笔,出以铺毫,严整雄健,书风正襟危坐,俨然有士大夫气。他专精隶书,锲而不舍,致力《张迁》尽精入微,积淀深厚。以此而论,当时书坛能望其项背者实不多见。
他深入到传统的精髓之中,参习简、帛书法,取其用笔沉着、遒劲,节奏的自由跳跃;糅以《二爨》、《嵩山灵庙》,得之朴厚奇姿、古气盎然,进而在方拙朴实、以拙取胜的风格之上,显现出自然率真的天趣之美。这一阶段他的隶书创作去波磔泯雁尾、笔意新变、别具一格,审美情趣得到了丰富,拓宽了隶书形式表现上的延展空间,这些探索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王贺良先生的隶书艺术彼时已入学宗一家、体法多变、穷灵尽妙、独步当代的化境。
通过书法自由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胸襟意趣,从而凸显艺术上的个性风格,成为王贺良先生更高层面的艺术追求。他认为书法天趣和个性的形成,是艺术成熟后的返璞归真,而非是不成熟的肤浅或浮躁,要先与古人同,后与古人离,师古人之心,而不能做集古字的“书奴”。他更多地关注书法外在形式美所蕴藉的深刻文化内涵。
王贺良先生的隶书创作注重大的开合关系,他抛开物欲,舒散怀抱,情定神凝,化入我神,在抽象的线条中表达心性的质感和情绪的变化,从而合于“隶欲精而变”的审美内韵,回归了汉隶滥觞之风神仪表,呈现出激越浓郁的时代气息。他吐故纳新,营造了化解传统和创新、共性和个性、古质和今妍矛盾的契机。点画的疏密、线条的起承、结体的收放、章法的开合,俱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平面构成的律动,弱化了碑刻隶书工、板、齐、整的形质,强化了纯正、端庄、静穆、博大的宏伟气象,大汉风仪扑面而来,时代精神流化其中,有吟唱《大风歌》之豪迈婉约交织的风神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