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武警上海总队在上海地区69所高校和18个区县征集了一大批新兵。其中,女兵都是来自上海高校的大学生,男兵中大学生比例达到32%。
日前,新兵训练第一阶段考核结果出炉:政治理论考核通过率100%,军事素质考核通过率100%,心理测查合格率100%。这些数字表明,他们已经初步实现了从普通大学生到合格士兵的转变。
从难受到接受,中间有个承受 新兵入营没多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马杰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学校里习惯了"开夜车",每天这么早就寝,班长还不许说话,睡不着比不让睡还难受!”像这样的“夜猫子”还真不在少数,他们习惯了“早晨从中午开始”那种晚睡晚起的生活,一开始当然不适应。
这个总队一方面派来心理咨询师为大家舒缓心理压力、调整生物钟,一方面适量增加白天的工作训练强度,以增强疲劳感使大家更容易入睡。
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寿程铮曾是武术冠军,训练成绩名列前茅。她的最大愿望就是想多学习擒拿格斗,在部队完成一次抓歹徒的壮举。石磊是她的中队长,他表扬了寿程铮的想法,同时也提醒她:“成为一名合格军人要的是综合素质,单靠拳脚功夫发挥作用非常有限。”
总队长刘洪凯说:“部队是个有纪律的集体。新兵入伍,不管来自哪里,都要经历从难受到忍受到接受甚至享受的一个过程。”
来自同济大学的李晓宇家庭条件较好,有些自由散漫。刚入伍时,对部队从头管到脚的规章制度十分不适应,常常“拖后腿”。班长并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利用他口才好的特点,让他每天拿出10分钟的时间,采用“日说一理”的形式为战友讲一堂条令课。几天下来,李晓宇服从的意识增强了,他感慨道:“开始我还以为自己适应不了部队的环境,但我最终战胜了自己,我变得坚强了。部队真是个"大熔炉"!”
新训单位还坚持从规范言行举止抓起,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设立了警容风纪纠察巡逻哨,培养大学生新兵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良好习惯。同时,围绕“整内务、讲礼节要不要,用手机、上互联网行不行”等问题,组织大学生新兵搞正反方对抗辩论、在局域网上发帖子,使他们在思想交锋中认清遵纪守规的必要性。
特长让他们变得充实而自信 希望找到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这是大学生新兵常说的一句话。
调查显示,在这批新兵中,85%都有这样那样的特长,43%持有各种专业证书,300多名新兵在省部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国家级运动健将22名,并且,他们还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
王枚入伍前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专业的学生,曾在不少媒体实习过,通过竞聘上岗当上了新训基地新闻报道组的组长。课余时间,她和战友们创办的《新训快报》,由于图文并茂、贴近实际,成为大家争相传阅的时尚报纸。
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不少班长骨干的清脆嗓音开始沙哑。中队采纳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周佳音的建议,把全中队的班长集中起来,由她传授美声唱法的发音技巧,让班长们学会了用假声喊口令。班长骨干既提高了训练质量,又免受哑嗓之苦。
朱玲、朱骊不仅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而且都是国家篮球二级运动员。在她们的带领下,新兵女子篮球队在与男兵的对抗中总是稳操胜券。朱晓林来自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由于掌握了运动医学常识和推拿按摩技术,课余时间,她会为那些在训练中出现伤痛的战士推拿按摩。她说,能为战友们服务既体现了我的价值,也让我感到充实。
在新兵训练基地,周周有演出、处处是舞台。戏曲唱段欣赏会、器乐才艺展示会、武术舞蹈表演秀,这些新兵自编自演的节目,将课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大学生求知欲强,爱读书。为此,总队每天晚上专门安排时间让大家读书学习,并对警营流动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了调整,补充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法学理论等专业书籍,供大学生士兵阅读。
要读懂大学生新兵这本厚书 这个总队今年征集的女兵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担任六班长的王文娟,就曾因为听不懂班里战士讲上海方言而气得哭了鼻子,甚至觉得受到了歧视。训练基地的领导帮她分析了原因:听懂会讲本地方言既是能力的表现,更是任务的需要,要勇于当小学生。
早在新兵入伍之初,总队就为带兵干部骨干专门下发了《大学生新兵教育训练管理工作手册》、《党支部工作手册》、《两个群众组织工作指南》等口袋书。后来,针对大学生士兵特点和工作需要,又编写《常用网络流行语言》、《上海方言100句》等小册子,下发至每个带兵人手中。
在新训开始前,总队还组织带兵人围绕“大学生新兵的优长是什么”、“我们的短板在哪里”和“老办法管不管用”等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帮助新训骨干认清大学生新兵特点,并通过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干部骨干自身的技能。
“过去常说,新兵是一张白纸。可大学生新兵却更像一本厚厚的书。首先要读懂他们,才能提高自己,干好工作。”新兵中队指导员金玲得出了这样的带兵体会。
沟通拉近距离,交流消除隔阂。总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新兵与新兵、新兵与骨干之间开展演讲比赛,召开座谈会,并定期组织骨干交流带兵心得,分析新兵所思所想。新训骨干和大学生新兵无话不谈,在多数大学生新兵眼里,新训骨干成了他们“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