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爆竹声声辞旧岁 欢天喜地过大年(组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0年02月16日08:30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过大年。新春伊始,民俗专家刘振操先生,讲述了“老沈阳”过大年习俗。

  年前忙年

  刘振操先生介绍说,“老沈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忙活,一直到年三十为止。“老沈阳”有个腊月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三,“老沈阳”称“小年”。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人间情况。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十分了解这家情况。“小年”买灶糖给灶王爷上供,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说坏话。“小年”一大早,要把灶王爷画像揭下来,放进灶膛烧了,再放上一挂鞭,送灶王爷上天。这时,这家主人必须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吉祥。”年三十那天,再把灶王爷“请”回来。

  “老沈阳”十分重视腊月二十三“小年”。晚上,一家人要美餐一顿“团圆饭”。开饭之前,还要放鞭炮,预示着过年从此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除,拆洗被褥,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农村“老沈阳”自己做豆腐;城里人则买上一板豆腐,拿回家冻上,年三十炖上一锅肉汤,里面放上白肉片、酸菜、冻豆腐,蘸着蒜酱吃。

  腊月二十六去割肉。每年过年,“老沈阳”家家都会买一大块肉,甚至扛上半扇猪肉,以备正月享用。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因为,年三十晚上,“小鸡炖蘑菇”是“老沈阳”家家必做菜肴。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老沈阳”有个习惯,年三十之前,要将正月里所有的面食统统蒸出来,有馒头、豆包,还有佛手、刺猬等造型的面食,孩子们拿在手里,玩耍够了再吃,年味十足。

  三十守夜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必须彻夜不睡觉,谓之“守夜”。“老沈阳”们晚上吃“团圆饭”之前,要将祖先的照片、名讳,恭恭敬敬地摆放在桌子上。每道菜出锅,必须首先盛出一些,摆放在祖先照片、名讳之前,还要斟酒、焚香,全家人依次磕头,缅怀祖先的养育、教诲之恩,“请”祖先“回家”与家人们一道过年。吃完“团圆饭”,人们或打麻将、看纸牌,或围坐嗑瓜子、抽烟、喝茶闲聊。但无论如何,不准说死、没、穷、光之类的不吉利字眼。

  孩子们熬不住发困,便吃冻梨、冻柿子等冰凉水果,以便精神精神,继续“守夜”。半夜十二点,要放鞭炮、接财神。之后,便是大年初一了。人们提着灯笼、打着手电,走街串巷开始“拜年”,一直闹腾到天亮。

  男不剃头

  “老沈阳”有个“老令”:“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大年三十之前,各家的男丁一定要剃头,否则下次剃头必须等到二月二“龙抬头”。

  刘振操先生介绍说,这个“老令”由来,有三个民间传说。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嬴政父亲成为赵国人质,以致秦嬴政自小在赵国长大。一年正月,秦嬴政舅舅到姐姐家中探望,正赶上秦嬴政剃头。秦嬴政舅舅摆弄剃头刀,不慎割破手指,不期几天后,竟不治而亡。秦嬴政统一天下后,便下令正月不准剃头,否则会死舅舅。

  其二: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剃头匠,家境贫寒,但特别孝顺。每年正月,剃头匠都要为舅舅剃头,以表孝敬。10多年后,剃头匠舅舅不幸去世。那年正月,剃头匠照例准备去为舅舅剃头,突然想起舅舅已不在人世,不禁悲从中来。从此,剃头匠正月不给别人剃头,以表思念舅舅。于是,街坊邻里说,剃头匠“正月不剃头,思舅舅”。久而久之,流传成“正月剃头死舅舅”。

  其三:“正月不剃头”民俗,起源于清初。清军入关后,很多明朝臣子投降。满腹经纶大明臣子孙之獬降清后,第一个剃发留辫,并奏请清廷,要求汉人一律剃发。顺治皇帝依此颁发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于是,汉人正月不剃头,以怀念明朝旧制,即“正月不剃头,思旧”。由于不敢与清廷公然对抗,便将“思旧”传为“死舅”。时至今日,“老沈阳”们依然恪守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

  正月饺子

  “老沈阳”对饺子情有独钟,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好看不如嫂子”。尤其是正月里,人们对包饺子更有一番讲究。

  “老沈阳”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赚)。可见正月包饺子的重要性。首先,年三十的“团圆饭”中,必须有饺子。家庭主妇包饺子时,有一定的“私密性”,不准别人观看。当人们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时,“秘密”才逐一揭晓:“呀,什么东西硌牙啦!”吐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枚硬币。于是,大家便一顿祝贺:“好哇,新年要发财啦!新年好运气呀!”实际上,有硬币的饺子不是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摊上。于是,包饺子时,家庭主妇便给有硬币的饺子留记号,如掐花边、个头大等等;吃饺子时,家庭主妇还要暗示某些家庭成员,使之吃到硬币饺子。

  大年初一包饺子,大面板往炕上一搁,全家老小围一圈儿,边唠嗑边包饺子,一个人擀饺子皮儿,三四个人包饺子。小孩儿不会包饺子,便在一旁忙活,把饺子往“盖帘”上摆放。这时,长辈们便格外叮嘱孩子们,千万不能说饺子“破了”、“坏了”、“漏了”等等话语;要说饺子各个像“元宝”等吉利话。煮饺子时,长辈要不时地发问:“生不生啊?”众人要齐声回答:“生(升)啊!生(升)!”一旦有的饺子煮破了,则绝对不能说“破了”,必须要说“元宝笑了”。

  十五花灯

  刘振操先生介绍说,民间传说,正月十五点灯,是为了躲避天帝惩罚。

  传说很久以前,常有凶禽猛兽伤害人畜。人们便组织起来,猎杀凶禽猛兽。一天,天帝的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不期被猎人误杀。天帝大怒,下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畜通通烧死。

  天帝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无辜百姓受难,便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正当人们焦急万分、一筹莫展时,一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天帝要来放火烧我们,我们就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3天里,在自家门前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间已经起火,就不会再派天兵来放火了。”

  大家觉得老人的话有理,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红光闪烁、响声震天,便以为人间已经燃起熊熊火焰,遂不再派兵放火。于是,人们保住了生命财产。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避灾去难、祈求吉祥。

  刘振操先生说,以往正月十五,“老沈阳”们的花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造型各异。除了家家门前都要悬挂灯笼之外,灯会主要集中在中街、沈阳路等老城区街路上。灯笼有宫灯、走马灯、大红灯笼等,各种造型灯笼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灯”、“腾龙飞天灯”、“兔子蹬鹰灯”、“老鼠嫁女灯”等,还根据每年生肖动物,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彩灯。每年正月十五观灯,是“老沈阳”们一年中最大的乐子。当天晚上,或老两口、或小两口、或结对恋人、或挈妇将雏,人们涌上大街,汇入花灯海洋、欢声笑语之中,孩子们手提小灯笼、手拿糖葫芦,在人群中往来穿梭;大人们指指点点、评头品足各种彩灯,其乐融融。不少“老沈阳”回忆说,他们的美满姻缘,就是在正月十五灯会上确定的。

  每年正月十五还有一大特色:每家店铺门前,都要悬挂红灯、插上彩旗,大街上秧歌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唢呐高亢、锣鼓铿锵,“喇叭响,脚底痒”,观看秧歌的路人们,全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锣鼓点儿扭动起来。

  “老沈阳”时代的秧歌,扭秧歌的人们个个红袄绿衣,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甩着红绸子,拧着十字步。秧歌队伍中,有跑驴、旱船、高跷;扮相有许仙、白娘子、唐僧师徒、猪八戒背媳妇等等。每到宽敞地方,秧歌队就停下来表演。这时,猪八戒伸着鼻子拱圈儿;孙悟空挥舞金箍棒打场。猪八戒撅着长嘴,专门往姑娘、媳妇多的人群处扎堆儿,顿时,惊叫声、哄笑声响成一片。

  72岁的“老沈阳”黄大爷感慨地说道:“时间真快,回想当年过年情景,恍如昨日。今非昔比,眼下过大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住的,要啥有啥,比当年强上百倍。但有一点,要找回当年那浓浓的年味儿,难啦!”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