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贫困村扶贫困境:条件恶劣 从山沟搬出越来越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2月18日10:51

  《瞭望》文章:旧村与新村的“距离”

  “要搬,再难也要搬,分批次把他们搬出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摄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建辉

  问起伊家铺村的位置,当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杨锁和新当选村支部书记还不满一年的杨保顺反问记者:“新的还是旧的?”

  从涞源县城出发,沿途的山几乎是光秃秃的。偶尔能看到一些稀疏的矮灌木,像杂草一样点缀在山腰。司机告诉记者,土质太薄,长不高,遇到干旱的时间长了,也就枯死了。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距离县城25公里的伊家铺村,这里是两位村支书说的旧村。

  从远处望去,一些矮小而又破旧的房屋零星地坐落在山沟中。正赶上张石高速公路的一组工程队驻扎在村里,工程队的临时住处成了村里最抢眼的建筑。这里虽是山沟,但沟里常年无水,赶上夏天下雨的时候,从山上下来的水才会从这里短暂经过。因为没有水,耕地也就难以浇上水。村子往上二三里地有一股山泉,村里人的用水全来自这里。

  因为没水浇地,再加上土地面积小,土壤贫瘠,村民告诉记者,庄稼完全靠天收。一亩地只能产玉米八九十斤。因对这一数字存疑,我们向多位村民求证,听闻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老农有8块耕地。老农不到两个时辰就锄完了7块,剩下一块就是想不起在哪儿了。于是放下草帽,拿出自己的旱烟吸起来。吸完烟后,老农起身捡起草帽准备再找,突然发现,草帽下面就是第八块地。

  随行的工作人员说,笑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实情。

  本刊记者随意拜访了一户人家。屋里地上杂乱地堆放着杂物。一位老人正在煮饭。说是煮饭,实际上锅里就是一些菜叶和面条。见到我们,老人没有说话,只是一直笑着。听说记者想给他照几张相,老人躲开了。后来老人在捞面时,我们拍下了这一场景。看到外面的老支书,老人没有再躲镜头。后来干脆走到屋外配合记者的摄影。

  老人叫王勤,今年50多岁。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老光棍。”

  记者随后来到村民贺志友家。屋子干净、整洁。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电视机。老人坐在炕上,旁边睡着一只慵懒的猫。猫原本是老支书的,自从老支书搬离后,猫就一直呆在贺志友家。因为驻在村里的施工队偶尔有一些烟酒等需求,老伴就开了一个小小的杂货铺。东西不多,几条烟、几瓶酒、几桶方便面……这是目前村里条件最好的一户。

  问及当初没有搬走的原因,夫妇俩告诉记者,“搬不起,怎么搬呢?”随记者一同走出屋后,贺志友走到了屋外的一堆玉米棒子边。村里的一些村民搬走后,贺志友把他们撂下的地也捡过来种了一些。从这堆玉米棒看,和前一天我们见到的另一村庄村民3亩地的收成差不多,但贺志友告诉我们,这是十几亩地的收成。

  贺志友说,来年他们也要搬走。搬到村里大伙住的地方去。现任村支书杨保顺补充说,夫妇俩有两个女儿,最近几年一直在外打工,有了一些积蓄,所以他们搬走应该不成问题。

  我们又拜访了几户人家。甄陶老人是其中一户。目前的村庄里,一共居住着20户人家,大约有70余人。

  村里干部告诉记者,还住在村里的许多人要从山沟里搬出去是越来越难了。当初村里在外面买房屋用地的时候,1万元就够一户,现在地价涨了,最少也要四五万元了。现在,村里要是有什么事,村干部得两面跑。

  离开伊家铺村旧村,我们驱车到了离县城只有2.5公里的新村。这里地势平坦,每一户人家都盖有砖房。本刊记者走进老支书的家。

  这是一栋四合院式的建筑。分南房和北房。南房也是暖房,生有火,比较暖和,供冬天居住。北房是主屋,也安装有暖气片,主要供夏天居住。屋里面摆设有沙发、茶几等,屋顶还装饰有遥控变化色彩的灯。因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家里的6间房就只有老两口住。

  我们以为这可能是村里最富裕的家庭了,但附近的村民介绍道,还有比这更宽敞、装修更好的。搬离旧村的村民,有劳动力的基本都有了工作。村里一位小伙搬到新村后,附近村民的女儿就嫁了过来,岳父还送了一台切割石料的机器,目前一个月的收入达4000元,忙的时候还得雇人。

  村民李宝合在县城边上开起了卖铝合金的店铺,妻子也在县城边上开了一家理发店。她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伊家铺村人,以前不会理发。搬迁到新的地方了,不得不谋求新的生路。现在店里一天除去房租和电费等其他支出,一天能收入30到50元。“临近春节了,人会更多”,李宝合说。

  村里几位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许多老光棍,现在别村的姑娘也贴上门来了。村支书半开玩笑说,“要解决老光棍问题比较难,不过避免出现新光棍应该不难了”。当记者再次提起住在旧村里的村民时,杨保顺和杨锁以及其他村干部都表示,“要搬,再难也要搬,分批次把他们搬出来”。□

  《瞭望》文章:他已经担不动水了

  距离涞源县城50余公里的毕家庄村。

  气温零下10℃左右,风刮得厉害,一下车就冻得发抖。当地人告诉本刊记者,这里海拔1200多米。周和章夫妇就住在这村里。

  四周糊满报纸的屋子里比较暗,老人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家里仅有两个很旧的木柜、一个电饭煲、两口小瓦缸,此外便是一些零碎的小家用。

  老人今年77岁,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早已成家。为了贴补家用,现年50岁的儿子还一直在外打工,至今还没回来。孙子在外面读书,所以家里就剩下自己和老伴两人。老人去年患上脉管炎,住院治疗花去的15000多元主要靠四个女儿凑的,四处再借一点。老人至今还未康复,所以走路很不灵便。

  周和章的老伴告诉记者,自己今年72岁,患有脑血管硬化、心脏病和胃病。一年四季都吃着药。儿子在外挣的钱都花在了买药上。

  距离周和章老人家不到100米便是毕连艮老人的家。院子里拴着一条狗,旁边堆满了供冬天取暖和做饭用的木柴。记者进门时,老人正在煮早饭。锅里有半碗粥、一碗小米饭,还有四五个土豆。老人说土豆被冰冻后就变黑了,这样好吃。老人还特意让陪同记者前来的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妥开祥尝尝。

  甄陶老人一家在伊家铺村的生活更加艰难。今年已经75岁的甄陶和69岁的老伴已经与子女分开生活了十多年。夫妇俩生有5个女儿,但都早已出嫁。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但夫妇俩还得种地。驻扎在村里的工程项目部见两位老人生活艰辛,送给了他们一个炉子和一点煤,这让屋子里多了一份暖意。

  老人表示,“老了,身子骨越来越不好使了”。吃水要到3里外的地方去挑,距离并不是很远,但老人已经担不动水了。院子里停放着一辆手推车,那是老人手工做的。“用它推水,能轻便点儿,一次能装两三桶”,老人说。

  记者问身边一同前来的工作人员和村干部,老人一家还有搬出的希望吗?他们都表示难度很大,还得靠五个女儿每家出一点钱。

  村里的老支部书记杨锁介绍说,他们的5个女儿中,有4家就住在新村。当记者问有没有可能女儿把父母接来同住时,村里人表示,“这里的传统是父母就应该跟着小子(儿子)的。到女儿家住,没有这个传统”。□(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瞭望》文章:脱贫的见证

  “他们从葫芦河来,就是山的那一边,以前是出了名的光棍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摄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建辉

  年仅42岁的谢武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子。儿媳妇是从东团堡乡政府所在地那边嫁过来的,这让一家人十分自豪。加上一个女儿,全家6口人就住在北李庄村的辅村。

  北李庄村位于涞源县东团堡乡政府所在地北部7公里处,由原北李庄村、甸坡自然村和葫芦河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142户人家,共计494人。耕地总面积为585亩。

  这里离涞源县城大约60公里。因为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成效,这个村曾多次被市、县评为“五好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河北省扶贫工作现场会就在这里召开。

  “乡里的姑娘也愿意过来了”

  在北李庄村的辅村,几匹不同颜色的毛驴在村庄外啃着地里的玉米杆。村子后面不远处便是太行山。尽管山下阳光明媚,但是因海拔高,气温还是比较低。山上更是盖了厚厚的积雪。从远处看,颇为壮观。

  村支部书记段晓明告诉本刊记者,山后面是葫芦河。他指着周围人家的房屋说,“他们从葫芦河来,就是山的那一边。以前是出了名的光棍村,现在全都搬迁到这里了。”

  说起以前居住的环境,谢武向记者描绘道,夏天,山的那边只要一下雨,屋里的地面就出水。吃水得翻山到现在住的地方来挑。交通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要是赶上下雪天,就不是一般的冷。早上起来一开门,雪都把门给堵了。”

  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再加上贫穷,远近村子的姑娘没有愿意嫁过去的,那里曾成了附近出了名的光棍村。

  走进谢武的家,院子里拴着一条小狗。正对着大门的房屋有四间,现在隔成了五间。院子左侧还有两间房,既可以堆放物品,也可以住人。宽敞的屋子里面,地面铺了瓷砖。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上,反射出明亮的光。因为儿子结了婚,家里添置了许多新的家具。沙发、衣柜、电视、电冰箱、茶几、电风扇等一应俱全。屋外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平时谢武总骑着车到村里和乡里办事。“现在连乡政府那边的姑娘也愿意过来了”,段晓明说。

  当记者告别时,全家人都走到了屋外。记者的照相机对准他们,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只有23户人家的新村里,像谢武这样的家庭有许多。“没有扶贫工程,我们再过10年、20年也不一定能达到目前的水平。”

  一个老人的晚年生活

  从谢武家出来,记者去了附近的谢老爷子家。老人已经69岁,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在实施整村搬迁工程补贴3000元后,老人仍旧没有经济能力建造自己的房子。村里人就义务帮他把原来的房子拆了,用原来的材料在新地把房子建起来。

  “大家不吃、不喝、不要工钱,把房子建了起来。大家都搬走了,总不能把他一个人留下”,段晓明说。

  老人的房子共有三间,一间堆放杂物以及粮食等,另外两间居住。尽管不像周围的房子那么漂亮,但是结实、宽敞。对此,老人也心满意足了。看到记者走进屋,老人热心肠地把取暖的火炉搬到大家身边。尽管年近古稀,但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只是耳朵有些失聪。问问题时,要大声靠近他的耳朵说。老人也大声地告诉记者:

  “以前老泛水(洪水泛滥),现在都好。党好,党的政策好。”

  “现在吃水也方便了啊。”

  “方便了。你们烤烤火……”

  多举措创造致富渠道

  自2008年以来,北李庄村的扶贫开发投入各类资金246.3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2.13万元,帮扶资金2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2万元。利用帮扶资金建立的19.2万元互助资金,采用5户联保、财产抵押的形式,目前已贷出13万元。其中49户贷款10万元,月利率3‰,期限为1年,涉及养猪15户、养羊14户、种植20户。

  为了进一步创造增收渠道,在省交通厅、县扶贫开发局的扶持下,村里建起了羊舍25间,占地面积9亩;成立了“绒山羊舍饲养殖合作社”,现有存羊268只。

  近年来,在县水务局、交通局、县委组织部、电力总公司等部门的扶持下,人畜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问题全部解决。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面对村庄的变化,一位老人握着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妥开祥的手不放。老人说,自己请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要送给一直没少给村里帮助的妥局长。

  在离村时,本刊记者发现之前拜访的谢老爷子站在村口,单薄孤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好长。

  车越行越远。阳光下,雪山轮廓仍旧清晰……□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