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礼多人不怪”变成“礼多人多怪”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1日09:00
过年的喜庆劲儿还没过,烦心事儿倒紧跟着来了。亲戚朋友春节来串门时送的礼品还堆在墙角,虽都是好东西,却要么用不着,要么吃不了,实在不知该怎么处理才好。节后,这种“幸福的烦恼”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收礼的头疼,送礼的更头疼。逢年过节难免要走亲访友。即便主人家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带东西,但空着手去,自己面子上肯定挂不住。而且,送未必能讨好,但不送肯定不讨好。可送什么呢?吃的用的哪家都不缺,华而不实的谁家都不愿意要。昂贵的不合适,便宜的不体面。非主流的怕人接受不了,传统的又担心人家嫌俗……似乎什么都不合适。
年前一个月,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也得开始着手为亲朋准备节礼。每逢周末,必会到商场超市里转悠来转悠去。好不容易精心挑上几样,得意地送过去,没想到却还是招惹来是非。送不同的人不同样的礼,人家相互之间难免有个对比,然后会怪你厚此薄彼。送不同的人同样的礼,人家对比之后又会认为你不上心,怪你失礼……似乎怎么都不对付。
节礼通常还具有流动性,我送了你,你再送他,他再送她……送来送去,满意的没落着自己手里,落着自己手里的却怎么也不满意。好端端的东西、沉甸甸的心意,不知怎的,却成了年后堆在墙角的“垃圾”。谁都没少花钱,却似乎谁都没落着好。
有人把礼品卖给回购站点,却觉吃亏。一些年轻人把家里春节期间收到的礼品拿到网上与人交换:我用一瓶五粮液换你一架豆浆机,他用一部手机换我一台彩电……这种物物交易虽然各取所需,但却不一定有保障,坏了找谁退?假的怎么索赔?
拜年送礼,本来是为了增进与亲友的感情,可在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环境里的“礼尚往来”却把这种传统习俗搞得变了味。现在节礼的意义,再不是几块桃酥、几斤鸡蛋、几包糖所能涵盖得了的。送礼要看身份,而且通常有目的;收礼要讲地位,同时担心欠人情。双方承受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都很重,而礼品承载的感情却轻了。传统观念中的“礼多人不怪”仍盛行,但“礼轻情义重”已消逝。
好多人都抱怨过节比上班还累,被各种礼节习俗压得气喘吁吁,走亲访友搞得身累心更累。可别忘了,过年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放松休息,而不是马不停蹄;是为了让我们与亲友分享快乐,而不是拉关系或还人情。所以,放自己一马,没必要多礼;也放别人一马,别过于挑理。(尹平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