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莫让花季失阳光(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2月12日08:23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实习生 刘瑶

  
  记者手记:

  2009年,“校园暴力”一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成年人一次次惊讶于那些孩子们所实施的暴行时,让人更为心寒的是,很多青少年,很多稚嫩的脸露出不屑的表情:“哪个班没有被欺负的孩子,被曝光的不过是做得太过分了。”

  “哪个班没有被欺负的孩子”,这话我是相信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欺负也许是一个难听的外号,也许是男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也许是书包被藏起来,也许是男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也许是故意不带不受欢迎的孩子一起做游戏。上中学的时候,看到过同学被比他强壮的学生打,也只是一对一的,被打的同学偶尔还能还手。女生之间往往是聚在一起说说别人坏话,真的假的,添油加醋。不知什么时候,欺负的概念已经升级,变成群殴、抢劫、逼迫拍裸照甚至是危及生命的伤害。层出不穷的校园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校园暴力”已经从小打小闹逐步升级到“血腥”的严重程度。

  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很多人眼里,学校里强壮的孩子欺负相对弱小的孩子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有人说,这是“丛林法则”,是从动物时代便延续下来的弱肉强食的传统,大家对其“习以为常”。于是,“学生欺负学生”这一看似普遍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被社会漠视着。

  如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很多人在争论该向谁问责?

  这就像我们去理发,对最后的效果不满意,可是在理发的过程中我们一直眼睁睁地看着,却没有阻止理发师的任何一个动作,没有提出自己的任何一点建议,那么得到的“苦果”又能怨谁呢?

  与其舍本逐末,我们是不是更应关注如何防止“校园暴力”发生,如何将它解决在萌芽中的方法呢?

  施暴者和受害者,

  同样需要及时心理干预

  11岁的小小将近一年没有去过学校了,不仅是身体的伤痛,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爸爸妈妈提起上学的事情都会让她浑身发抖。小小总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她永远也忘不了一年前那个傍晚,放学后,全班十八九个男同学追她,把她推倒在地,打她。后来医院鉴定,殴打导致小小“颅脑损伤”、“肾挫伤”……小小的父母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十几个男孩子会围攻一个女孩子。后来从小小同学口中得知,小小的老师在课上说,由于小小的原因,小小所在的班没能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为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近几年,孙主任接诊的患儿当中,的确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校园暴力”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其中很多孩子为此休学。“校园暴力”多出现在初中、高中阶段,小学与大学相对较少,因为初中、高中时期,孩子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心理会出现很多矛盾,如果家庭、学校没有及时进行干预、疏导,就容易产生问题。

  孙主任介绍说,校园暴力分为几个方面:身体伤害,同学对其肆意的拳打脚踢等;威胁,一般多是胁迫交出钱物;侮辱,辱骂、起侮辱性外号、起哄、孤立等。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心理产生危害。可能这些伤害不都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但是会集中在一个群体之内。

  在受伤害的这个群体之中,孩子的性格大多较为内向,不善交流,在群体当中处于弱势状态。有些孩子过于柔弱,在受到伤害时不会反抗,也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在受到伤害后,多表现为沉默不语、哭泣,经常从睡梦中惊醒。但也有的孩子表现出暴力倾向,比如砸东西。对于性格较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家长和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多观察,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有所积累,而自己又不能帮孩子正确解决,那么就要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简单地认为孩子之间的摩擦“无所谓”,不予干涉,或是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不问缘由就大闹学校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家长本身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对孩子就起到了示范作用。

  而在施暴者方,这一部分孩子的性格特征多为易冲动的,缺乏自控力。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可能会发展为人格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等不健全人格特征。这类孩子,往往在班里学习不太好,或者在其他方面得不到支持,他就可能用“欺负人”这样的方式来得到成就感和更多的关注。在多年的实践中,孙主任和同事们发现,这样的孩子,多是家庭结构有问题的,比如说单亲,父母经常吵架,再有父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10岁的男孩儿小刚,和同学有了矛盾后,把学校的水龙头拆卸下来去砸同学的头。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小刚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学习不好打、说谎话打……久而久之,小刚就认为只有通过打才可以解决问题。孩子最初的言行都是通过模仿而来,所以防止“校园暴力”,家长树立正确的榜样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老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孩子在青春期往往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好面子,情绪控制能力弱。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有时只是老师课堂上一句讽刺性的话语,就可能让孩子感觉丢了面子,造成心理阴影。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对学校抗拒、逃避等行为。

  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真正产生冲突的施暴者和受害者还是占少数,更多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家长、老师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实际上这也是间接施暴。从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看出,很多学校是特别严重的事态发生后才会出面管理,但是很多学生私下里发生的摩擦,学校并不是丝毫不知。同学、老师、家长迫于施暴者的压力,不去制止、不去报告,从某些方面导致了最后严重事态的发生。曾经出现过,由于孩子之间的矛盾,学生家长到学校当众侮辱自己孩子的同学,周围没有一个人去管。所以,从社会来讲,还是要宣扬正义感、责任感,在出了问题时要敢于制止,并建立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渠道。

  (本版所涉及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新闻链接

  2009年

  校园暴力事件盘点

  2009年12月8日

  山东媒体报道,山东省阳谷县一中学,一名13岁的男生小健死在了同班同学的刀下。小健有个同学叫小阳,也被捅成了重伤。小阳说,课间,一个同学拿馒头砸自己,自己问是谁砸的,对方骂了一句,紧接着和另外一名同学过来跟小阳打了起来。小健见两个同学联手欺负小阳,就上去帮忙,四个孩子扭打在一起,在老师的劝阻下才停下手来。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另外两个同学竟跳墙回家拿钱,买了把刀子,课间时一刀捅死了小健。

  12月4日

  河北赞皇一名初二学生死于学校食堂,嫌疑人是其同年级同学和一名校外人员。

  12月3日

  河北灵寿一学校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死二伤。

  10月

  网上出现了一条关于上海女生打架的视频,后证实为上海南湖职业二分校学生。视频显示,在一个弄堂里,一名身穿紫色T恤、中学生模样的女生正对另一女生拳打脚踢。视频里的旁观者时不时用上海话对话,并称呼打人者为“熊姐”。视频中,“熊姐”不断地抽打另一女生的脸,扯其头发,更从背后冲撞该女生……其间,有好事者还给“熊姐”递烟,并称“意思意思就行了”。而被打女生从头至尾没有还手,任“熊姐”打骂。

  8月

  一段被网友命名为“布鞋门”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内容显示一个穿布鞋的女生,被几个同学堵在楼梯口要求下跪,并遭遇搧耳光和推搡。有个学生因为打得较轻,遭遇同学的嘲笑:“你挠痒呢?”

  5月18日晚

  云南普洱市孟连县一中15岁的初二女生小艳,被同校初三女生小思(化名)及其邀约的7名女同学拖进厕所,遭到殴打,参与施虐的同学还用手机拍下了长达10分钟的全部过程。

  冷暴力易忽视,

  正确引导更重要

  你儿时的记忆里,班上可否有这样一位同学,瘦瘦的身影,干涩的头发,他/她总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他/她不找别人玩儿,除了交作业他/她不同别人讲话,他/她学习一般,没有什么特长,长得不漂亮,说话声音很小,甚至有点结巴……他/她总是一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上学放学,他/她很奇怪,不知是谁说的,他/她有病,于是所有同学都在传“他/她有病”,于是更加没有人愿意靠近他/她,没有人找他/她玩儿,没有人同他/她讲话……他/她一直是一个人。

  当“校园暴力”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时,学校和家长容易察觉,然而侮辱、孤立等冷暴力,有可能每天在发生,却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冷暴力,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美国华盛顿资深教育工作者罗莎琳德·怀斯曼曾说:“社会隔绝是你能对一个人所做的最具杀伤性的事情之一,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很多教育专家把同辈孤立视为欺凌的一种,并认为,群体排斥比公然的一对一行为,如把同学猛推到墙壁上或说同学的坏话更隐蔽、更不好处理。孤立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被孤立的学生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伤害而逃避参与学校活动。他们的退缩或不合群的行为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他不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会使孤立进一步强化。被孤立的学生常常为保留自尊而不去表达,如果身边的家长、老师和同学因此而不去关注,就可能使情况恶化。

  孙凌主任表示,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语言上的侮辱和孤立,往往是更普遍存在的。很多这样的案例,了解以后,往往是与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有最直接的联系。

  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班里有几个学生没有外号?那些外号有的可爱,有的可能就会针对一些缺陷。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如果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一笑置之,换一种方式想问题——这只是同学的一种相处方式,那么也就谈不到“暴力”和“伤害”了。曾有一个孩子,由于外号问题拒绝上学,但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有困难,而外号问题不过是一个借口,来解决他的学习危机。

  对于那些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孩子,要鼓励、引导他们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提高与人交流的技巧。有的来就医的孩子,会首先说自己是非常内向的性格。那么,他潜意识里会认为内向是非常不好的性格。实际上,无论内向或外向,没有好坏之分,都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外向的人如果夸夸其谈,得不到别人信任,也不会有很多好朋友。内向的人,也许话少,但是能很恰当地与人交流,那就可以了。每个人都有能够和别人沟通的一面。即便是在与自己性格不相符的一个群体里,还是可以找到朋友,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侧面。

  通常,孤立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一开始意识到自己被孤立时,应首先努力寻找自身引起他人孤立的因素,积极主动地澄清误解或与他人开诚布公地交流。其实产生孤立的很大原因来源于不了解带来的猜测。没有澄清的猜测不断累积,逐渐扩大,直到孤立成为一个大家都不再避讳的集体行为。同时,被孤立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孤立一个人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排斥被孤立者,而是从众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当你遭遇校园冷暴力的时候,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问题,相信被孤立只是暂时的。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