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人口红利渐失 中国经济急需转型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4日11:11
中新网2月24日电 《澳门日报》24日刊出社论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意味“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为继。长远来说,急需要升级转型。
文章摘编如下:
“广东缺,上海缺,苏州缺,天津缺,到处都缺人,人都到哪里去了?”天津一家企业负责人百思不得其解。
今年春节过后,无论经济较发达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还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都出现“民工荒”。一些企业由于招不到足够工人,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中西部一些省份为保障本地劳动力供应,限制劳动力输出。
“民工荒”早几年已在珠三角等局部地区显现,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工厂倒闭或裁员,“民工荒”变成“民工慌”,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环球经济回暖,工厂订单急增,“民工荒”问题再度显现,受影响地区进一步扩大。
过去,人们把“民工荒”归究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央的惠农政策让很多农民宁愿选择在家乡务农,觉得出门打工未必合算;二是随着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越来越多农民工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像其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找工作越来越挑剔,对报酬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他们的预期难以达到,很多年轻的农民工宁愿东游西逛,也不愿老老实实进厂打工。
上述原因只能解释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但难以解释今年沿海和内陆普现的“民工荒”。为何连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河南、安徽、四川都闹“民工荒”?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暴露出中国将要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人口红利”正在枯竭。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是“人口负债”,即是老年化社会。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当中离不开“人口红利”的因素。有专家分析认为,“人口红利”对中国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一。
依靠“人口红利”(尤其是低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振兴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最大出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
“人口红利”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出生率明显下降,以致近年劳动人口增量逐年减少。
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已经初显端倪。该省目前拥有近亿人口、三千二百万富余劳动力,不仅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近几年河南的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明显降低:二○○七年新增劳动力二百多万,二○○八年为一百八十万,二○○九年则不到一百一十万。河南省有关部门预计,当地劳动力供应预计在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见顶。
中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意味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可以预见,未来“民工荒”将会经常出现,而且日趋严重。
廉价劳动力越来越缺,意味着企业必须提高劳动待遇才能招到工人、留住工人,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将越来越高。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为继,要想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将被迫从沿海地区迁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内陆地区。长远来说,则要升级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