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24年前,村民巴培军把一名智障流浪汉领回了家。24年过去了,当初连自己姓名都说不出的“木头”(化名),如今却能喊出老巴一家老小的名字。昨天,在郑州市管城区弓马庄,村民们提起老巴一家,都直竖大拇指,夸他们心肠好。
麦秸垛边捡来的亲人
昨天下午3时,在弓马庄巴培军家,记者见到了“木头”和他的“家人”。穿着皮棉袄的“木头”正和老巴的儿女们坐在厅堂里看电视。见到记者,“木头”羞涩地笑着,不说话,紧跟在老巴身后。提起24年前见到“木头”的一幕,巴培军不住摇头叹气:“太可怜了!俺那时只有20来岁,那年冬天特别冷,下着大雪,村里人说有个流浪汉在村口蹲了两天了,俺跑去一看,他穿着破烂衣服,头发老长,胡子拉碴,挎个草篮,直打哆嗦,冻得往麦秸垛里钻。”
“俺当时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冻死啊。”老巴眼睛一热,把流浪汉拉了出来,领回家,找了件旧棉袄给他披上。“可是问他啥,他都不知道。”老巴说,“木头”不喊也不动,只会看着人笑。“可怜得很,他能往哪儿去啊,俺爹俺娘都是热心人,‘木头’就留了下来。”就这样,“木头”在巴家一住就是24年。
24年从没想过放弃
“那时,俺家只有几间破瓦房,上有老下有小。但‘木头’既然来俺家了,有俺吃的,就有他的。”老巴的儿子五六岁时,吃西瓜就知道往“木头”的手里塞一块。因为智力缺陷,“木头”没有劳动能力。“俺没想过让他出力。”老巴说“木头”性格和善,“家里有事让他搭把手,比如搬面、拉车啥的,他都很乐意”。因为“木头”对谁都是笑嘻嘻的,从不招人烦,所以乡亲们也没把他当外人,平常见了面,都会亲热地跟他打招呼。
老巴说,起初,他们也想过为“木头”寻亲,听他的口音像开封尉氏县人,所以乡亲们做生意、走亲戚时都留心着,可一直没音信。“俺就让他安安心心地住下来了,就当多了个亲人!”两年前,“木头”迷路走丢了,把老巴一家人急得四处寻找。“俺80多岁的老爹也跑到邻村找,乡亲们也都帮着找,方圆百里找遍了,最后,俺开公交车的嫂子出车时碰到了‘木头’,当时公交车上的乘客不理解俺嫂子为啥让一流浪汉上车。‘这可是俺弟弟家里的人!’俺嫂子说。”
如今,47岁的老巴开了家千层饼店,代销汽车,家里经济宽裕了,一家人对“木头”的照顾更周到了,3年前,老巴还特意为“木头”装了一个空调。
老巴现在唯一的担心
昨天下午,看到记者要离开,“木头”躲在老巴身后,拉着老巴的衣服。“他是怕你们带他走哩。”一旁的村民说。“‘木头’虽然傻,可是他知道谁对他好,所以他不愿离开!”老巴的邻居巴连忠说,偶尔有村民逗“木头”,让他回家找亲人,“木头”就会摇头说:“不回家,哪儿都不去。”说着还会流眼泪。
看着跟在身后的“木头”,老巴低头说,他现在唯一挂心的,就是给“木头”落个户口,但是村委会一直没批准。“‘木头’说不清他的年龄,估计也有50多岁了,可他连个户口也没有,看个病啥的都不方便,俺咋能不操心呢!”
“木头”虽然有智力缺陷,但和老巴在一起就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