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刚
每逢年关,企业常会缺工,今年缺口似乎特别大。珠三角严重的用工荒是否影响到了长三角地区?目前还很难说。但称其为“刚露头”,恐怕并不为过。
51名员工中36人没上班
位于宝山区的上海高沁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厂房里,10来个工人坚守在流水线上。算上中层管理人员在内,能上岗的人一共15个,不到全厂51人总数的30%。自从年初七复工以来,这样的局面已持续近一周。
“大多数工人还留在老家过年。”企业负责人陈维华介绍,“订单不等人,到岗的工人,有些手头暂时空着,就临时到其他岗位客串。”
尽管目前人手紧张,陈维华却并不着急。“大家再坚持几天,过了正月十五会好的。”年前,不少工人和他约定,元宵节后准时返工。虽然口头承诺还可能有变数,但他看起来充满信心。
5天内招了2000个新工人
在浦东新区,南汇康桥工业园区内,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员工规模约2万人,以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等IT相关产品为主。“其中有1.5万人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总经理特别助理连呈铮说。
去年第三季度起,企业用工缺口初现,但未影响生产进度。随着春节返乡潮的到来,缺口再现,到2009年底,达到最大值,累计超过5000个岗位。2010年的第一个月,4500个新员工陆续入职,危机在30天内得到明显缓解。
虎年新春首个工作周,企业启动更大手笔的招聘,短短5天内,2000名新人到岗。
急缺技能好的外来务工者
嘉定区是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基地,人才需求大。“全区约有35万外来务工人员,目前的缺口为5%-10%,也就是二三万人。”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技分析,缺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方面,全区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多家在嘉定投资办厂,技术型人才需求旺盛,急缺技能出众的外来务工者;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加工制造业的利润空间缩小,不少工人加班少了,相应收入减少,导致一些普通操作工流失。”
对于用工荒的说法,陈技并不赞同。“有点夸大,用工缺口确实存在,但不至于影响生产,我想只要政府、企业和工人们都摆正心态,积极应对,就能解决问题。”
过分的炒作让人心态变坏
说到心态,已下海10多年的陈维华颇有心得。
“应该让工人回老家过年时,可以向亲戚朋友炫耀,在上海工作愉快,收入不错,这样就不愁他们不返工了。”陈维华说,“平时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保证工资、奖金和福利到位,奖励技术能力强的骨干,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对媒体热议的用工荒现象,他颇有微词:“年关缺工很正常,如果过分炒作,招工寻工双方的心态都可能变坏、变慌。”
企业慌,体现在招工时不实在,忽悠外来务工者,以高收入为诱饵,实际操作中却扣除食宿等多项杂费,导致实发工资严重缩水。
工人慌,则容易浮躁,觉得找工作形势大好,可以慢慢挑,甚至不切实际,漫天要价。
校企合作储备了人力资源
虽然企业规模相差数倍,但连呈铮的心态和陈维华相似——面对可能蔓延的用工荒,沉着应对。
连呈铮解释,数千人的用工缺口,之所以两次都能迅速弥补,主要得益于公司未雨绸缪,从去年起实施校企合作计划。“目前已与湖北、安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32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后备人力资源。”
2008年移居上海前,连呈铮曾在华南地区工作多年,亲历珠三角多个城市日益加剧的用工荒。他分析,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人文、治安、投资等环境相对更加完善、规范,目前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较强,缺工程度相对较轻。
“长三角和珠三角也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比如人口结构性问题,80后、90后等独生子女群体走上历史舞台,职业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我们只能多走几个省,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为企业和务工者牵线搭桥
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寻求对策,努力为缺工企业和外来务工者之间牵线搭桥。
下月初,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计划组织区内26家企业,赴陕西省宝鸡市招工2000至3000人。去年12月,局长陈技曾带队赴宝鸡寻找技术工人,与当地劳保部门签订合作意向书。
“以往企业招聘外来务工人员,通常靠老乡介绍,或被动等待对方上门求职,甚至索性借助黑中介违规拉人,劳动力市场有些无序。”陈技说,“这次主动出击,走出上海,有助于理顺市场秩序,既能解决缺工问题,又能帮外省市解决部分就业;还便于化解矛盾,将来一旦出现劳资争议,可与当地学校或劳保部门及时协商,统一处理。”
在浦东新区,金桥、康桥两地即将各建一处“外地劳动力市场”。南汇职业介绍所所长陈宝军介绍,上海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面向本地人,像这类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提供服务的场所,不多。此前在闵行、松江等区较成功的试点,今年上半年将落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