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地标勿以高度论英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块,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抛出了建造摩天大楼的计划。为了抢到区域甚至是国内的“第一高度”,规划不断为城市地标让路,摩天大楼的“身高”屡屡被刷新,400米的高度已不稀罕。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表示,城市地标关键看功能,抢“高度”并不符合国情,不妨把低碳、零排放的楼宇树成城市的“新地标”。
广建摩天大楼劳民伤财
“各地广建几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并把它当成新地标的做法,我很反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说,金茂大厦没建好几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又竖起来了,以492米的高度刷新了国内楼宇高度的纪录,这边刚建成,上海中心大厦在近日又开工了,到2013年这座城市新地标又将落成,高度铁定超过600米。
“上海等城市建摩天大楼也就罢了,全国各地,包括一些非常小的城市,似乎也有兴建‘摩天楼’的冲动,这就太不正常了。”于炼认为,全国建摩天楼热并不符合国情,从建筑学角度看,建一座摩天大楼,将占用庞大的社会资源。他指出,为了建成高楼,必定耗费大量钢材、水泥,楼层越高耗费量越大,这极大地破坏了生态;且为了维持楼宇的正常运作,内部安置的空调保暖设施、灯光照明设备也很多,在初期多数时间是在空转运行,大量能源在中间环节被耗费掉了。广建摩天大楼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不利于低碳社会的建设。
地标不应比高度,应符合城市定位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很多城市在兴建地标建筑。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各城市塑造城市地标,出发点并非是坏事。“建地标,反映出国内城市对城市特色的一种追求及向往。但是地标的内涵应该是广泛的,是可以代表城市特色和性格的建筑物、历史地段,甚至也可以是自然山水,像南京的中山陵、阅江楼,杭州的六和塔,都是城市的地标。另一方面,周岚委员表示,现在社会上在地标塑造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比如地标一定是建筑,建造一味求高。“我不赞同有些城市为了造新地标物,盲目攀比建筑的高度。如果超越了当下建造地标的能力,很容易带来不利的后果。”
“像迪拜这样沙漠中的城市,既没有深厚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也一般,通过建超高层建筑塑造城市地标,从城市空间环境的角度,原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它的地标塑造脱离了城市的经济支付能力,导致债务危机的产生,就本末倒置了。我认为城市在塑造地标时,应该首先发掘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和环境特色,要找到地标建筑物与当地历史特色、自然品质的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的财务支撑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周岚说。
让低碳建筑成为“城市新地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某个城市建超高楼作为城市新地标,可在短期内为城市增色,包括带来旅游和经济方面的收益,但不能仅狭隘地以超高楼为指标。他认为,不如把以高度论地标的评价,变更为以建筑物是否具有低碳、零排放的功能上来。城市管理者应该接受新的城建理念,多考虑建造些具有正确引导社会发展意义的建筑上来。
“两会上,低碳风盛行,说低碳的很多。但真正低碳工作、低碳生活的人还很少。与其广建摩天大楼做地标,倒不如身体力行,尽早低碳出行。”贺强委员建议。 作者:黄阳阳 成岗 仇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