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题:“民工荒”,到底荒什么?——代表委员把脉“民工荒”背后三大结构失衡“顽症”
元宵节已过,席卷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省份的“民工荒”现象似乎并没有随着春节的远去而有所缓解。新一轮“民工荒”凸显了我国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教育三大结构失衡的“顽症”。对此,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
“沿海地区应腾笼换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靠低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振兴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最大出口国。但正是这样低端加工企业的大量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才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
“从长期来看,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可能一直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抓住危机过后的机遇,加快实现产业升级,腾笼换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赵湘平指出。
去年以来,中西部许多劳务输出大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承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本省的农民工就地创业和就业,从沿海地区分流了大量农民工。
“这说明广大中西部地区目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鼓励这种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中西部投资环境,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 “民工荒”现象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失衡的产物。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进城的农民工数量激增,而他们得到的大都是一两千元的血汗钱。尤其现在许多“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与城市人相比,他们没有社保,孩子难以就地接受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择业时,更加关注薪金、企业前途、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权利保障等因素,工资待遇不高、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的企业,对他们很难有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说。
赵湘平代表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是过剩的,俗话说"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而把农民变为"市民"的任务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实现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推动这场革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教育岂能“长短腿”! “民工荒”同样暴露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重仕轻工”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多年来大学招生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职业教育却招生困难的状况。
今年两会期间,民盟中央提交的政协大会发言指出,产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得到的公共经费很少。而企业的教育、培训责任也体现得远远不够,投入太少且功利性太强。
民盟中央建议,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改善发展环境。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比例。同时推动职业教育向免费教育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以及三峡库区等实现。
赵湘平代表则建议,进一步加快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争取在三年内全面普及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此外,扶贫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记者:雷敏、王敏、吴晶晶、徐博)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