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代表作大会发言。
[民革湖南省副主委、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我发言的题目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刻不容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突出问题: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农田水利工程毁损严重;河道、山塘和水库的淤积现象严重,效益不能充分发挥,防汛抗旱功能下降。以南方某县为例,全县200余座水库中就有病险库123座,占水库总数的61.2%;5.6万口山塘,90%以上严重淤积、带病运行,蓄水功能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一次50mm的暴雨即可使数百处渠道被水冲毁。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导致上游地区、山区蓄水能力锐减,“天晴三天有旱情、落雨三天发涝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就湖南、江西等省份来说,2008、2009两年降雨量并不是历史最少,可湘江、赣江等江河水位却连创历史新低。从2009年中部粮食产区遭遇的旱情和实际调查情况看,正是由于水利设施的老化失修,造成了不少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主体责任不明晰,群众兴修水利积极性不高
有的认为修水利的主体是农民,“谁受益,谁投资”,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有的认为修水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还有的认为平时修水利不如到时防大汛、抗大旱。由于职责不明,分布在各乡镇、村、队的小型水利设施多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损。因此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特别是近年种粮效益极低,农民对种地失去热情,投工出资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因而也受到很大影响。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一是农田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中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0—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只占水利基本建设平均比重的6%,全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据2006—2015年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每年需投资1374亿元,但目前实际投入还不到十分之一,建设需要与实际投入存在巨大的反差。二是各级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到位。2005年以来,中央逐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湖南省为例,中央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从2005年012亿元到2009年增加到194亿元,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尤其是取消“两工”以后,国家投入政策与减负政策相矛盾,投入缺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三是水利工程立项艰难,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基层无力负担,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批到的项目,很多时候也因配套资金难到位而举步维艰。
三、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
一是相关水利规划不完善。虽然国家五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但许多乡镇、村没有水利规划或规划不全。二是建设队伍的“青黄不接”。乡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最简单的测量施工也难以实施。
为此建议:
一、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确定各级政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建设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的建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动乡镇农田水利规划修编,以规划为主线,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拟订出分批改造计划。特别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一次全国性山塘河坝清淤工程,全面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整个水利建设投入中的比例,整合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大力引进水利技术人员,解决基层水利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组建专业水利工程公司,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