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自主创新需要“两弹一星”
后经济危机时代,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大代表邓中翰认为:应该进行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创新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调整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邓中翰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议案”,去年两会期间,邓中翰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议案”,新的提案加强了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
邓中翰任中星微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力主民族自主创新。
新的“两弹一星”
《21世纪》:你提出的新的“两弹一星”指的什么?
邓中翰:我们国家未来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要实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需要在新时期下有新的两弹一星的工程,一个“弹”就是科技体制创新,另一个“弹”是教育体制创新。“一星”即“人才”。
教育体系是培养人才,科技体系是让人才发挥作用。像原子弹爆炸似的,要推动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地提高,实际上两弹一星里面的“星”就是面向未来的领军人物。
“两弹一星”就是国家多年来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1世纪》:人才强国涉及教育体制改革?
邓中翰:教育体制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久保障,能够确保创新的持续性和高效率。
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应在于树立“通才教育观”。就是要鼓励学生多方面涉猎,不仅理工科之间要交叉学习,理工科还要和文科相结合,做到触类旁通。对于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来说,科学培养的逻辑思维和文学艺术培养的形象思维,就像是创新所需要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
《21世纪》:培养、发现人才很难,但留住人才似乎更难?
邓中翰:要解决职务创新的员工的权益问题。对那些有重大发明贡献的人,要给予更多股票期权、更高薪酬待遇。
《21世纪》:我们如何拥有自己的专利,产业联盟是一条好的路径吗?
邓中翰:产业技术联盟作用很大,国外很多标准,包括很多产业都是靠这些产业联盟给推动起来的,比如Wintel(微软+英特尔)。但产业联盟也不是硬性撮合在一起的,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联盟,具备互补性。
自主创新法
《21世纪》:你为什么提出制定自主创新法,现有法律有哪些不足?
邓中翰:过去有关科学技术的法律主要是从国家总体层面来规范,只是一个基本法,从改革开放初期沿用到今天,少有更新。面对自主创新这样一个新命题,需要有更为细化的法律。比如自主创新成果的政府采购,现在只是一个执行条例,可以把它变成基本的法律,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成果的倾斜。
《21世纪》:去年你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与之有何区别?
邓中翰:技术创新法围绕着客观的技术创新进行,自主创新法更多的是针对企业创新、人才、政策等相关的内容来制定的,也就是针对这种自主性创新做合理倾斜制定一个法律。
我们也经常会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混在一起,但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不一样,比如Google在中国做一些创新也是技术创新,但不是自主创新。正是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制定自主创新法。
《21世纪》:你觉得自主创新难在哪里?
邓中翰:自主创新要产生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技术、伟大的科学发现。实现这些,就要在人才教育、人才的使用方面下工夫。从1976年恢复高考到今天,我们教育体制没有太明显的大的调整,科技体系虽然做了一些逐步的调整,但幅度不够。
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甚至在企业里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刚开始试点,如何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创新,应成为我们下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攻坚阶段,不是指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政治体制一直在改革,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多年来没有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