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王志新评论院士“多栖”怪现象——
院士走穴:不是票子驱动就是面子驱动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原春琳 张国)院士“走穴”现象,不是因为票子就是因为面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评论了当前出现的院士“多栖”怪现象。
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的官方信息显示,全国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两院总计1418人。据教育部统计,两院院士中将近4成是高校教师。以此计算,任教于高校的院士约为550人。可记者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数量简单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
一些院士在几家单位身兼数职,已是学术界公开的秘密。实际上,身为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委员自己就接到不少高校发出的担任双聘教授的邀请。有高校表示,我们这里非常重视院士,如果能够请到的话,“可以提供一栋小别墅”。
王志新婉拒了很多这样的差使。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干好那么多事儿,也很难给各个学校培养学生。
“这些高校不是利益驱动,就是面子驱动。”王志新委员说。比如有的院士调离原单位还挂着名,是原单位为了撑门面。
更多的单位争抢的不是院士,而是院士手中掌握的资源。“这跟我们资源分配的计划模式有关,院士在资源分配的时候能起很大作用,尤其是在某些重大项目评审中能起关键作用。利用院士的名义,也可以从政府部门争取资源。”
因此,高校聘请兼职院士虽然所费不菲,但只要请到院士,是能够得到“回报”的。可是,院士毕竟不可能把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
“教育行政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资源分配的行政化。”王志新说。
去年,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被揭发,他所在的课题组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有14篇,其中,署有李连达姓名的3篇论文有造假问题。
李连达表示自己一无所知,并解释,浙大药学院院长只是自己的兼职,每年去的时间有限,每次去更是只有一天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而且还是集体开会的形式。
另据公开报道,李院士为浙大带来了上百万元的科研经费。
中国工程院对这起事件的调查结果是:浙大科研合作者贺海波等人剽窃情况属实,浙大药学院兼职院长李连达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查不严的责任。浙大校方随后也表示,不再续聘李连达。
王志新委员认为,解决院士“多栖”问题,是教育去行政化的一方面。教育去行政化,不仅是官位去行政化,关键是资源分配的去行政化。要让那些“挂名”院士不能给单位带来利益,说不上话,算不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