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民生” “现在民生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如很多县都在建设规模宏大的剧院、体育场,这肯定也计入民生投入,但不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享有。不能让老百姓"被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陈万志
政府对民生问题正在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这固然推动了大量便民、惠民政策的出台,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却在一边高举“民生”的幌子,一边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如陈万志代表所言,一座规模宏大的剧院,短期来看,提升了当年“民生投入”,长远来看,又是自己的“政绩工程”,一举两得,实在划算。至于剧院每年能举办几场演出,老百姓能得到多少实惠,反倒无人过问了。
“被民生”之困,其实是“民生”衡量标准本末倒置之困。在此也顺着陈万志代表所言给个建议:在衡量民生投入之余,再定个标准,衡量一下“民生收益”。毕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好处,才是我们政府所关注的真正的民生。
农民工的尊严 “国家要多关注农民工群体对幸福和尊严的渴望。”
——全国人大代表王鸿举
近几年,全社会对农民工生活的关注不可谓不重,但大多数人关注的还是“提高收入”。这一次,王鸿举代表提出,要关注这一群体的“幸福和尊严”。
其实,所谓“农民工群体对幸福和尊严的渴望”,归根结底就是“平等”。作为“城市建造者”,他们的劳动正在推动着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社会组成,就如同白领、公务员一样。
说白了,要关注农民工的幸福和尊严,其实就是要以平等的视角,关注并保障他们作为一名公民所拥有的每一项权利。
到不了的4%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里已经提出来,2000年(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2006年也提过一次,这一次,如果还是实现不了,恐怕就不太好。”
——全国政协委员李东福
17年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超过GDP的4%”就被写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17年过去了,这一个小小的数字依旧没有实现。
这当然有现实的原因:毕竟,相比那些能计算出投入产出的项目,教育简直是个赔钱的“黑洞”。它没办法立刻增加GDP,也无法为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入。
但也没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性。毕竟,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它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久的发展与命运。
想想那些在破旧校舍中孩子们期待的眼神,衷心希望这一次,这个来自国家的承诺,能够真正变成现实。
“蚁族”的考虑 “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工资水平都相当不错,为什么不考虑呢?”
——全国政协委员杨澜
早些年,针对大城市房价飞涨,曾经有学者提出,应该让大家“都搬去小城市”。对此有人回应:你干嘛不去?
这话听起来像抬杠,却不无道理。大城市房价高、生活压力大,这谁都知道,但人们愿意留下来,自然是考虑到其他原因:或是机会多,或是空间大。直接叫人搬走,这就未免“简单粗暴”了。
杨澜委员的想法,我非常理解,而且我也相信,她是真诚关心那些生活窘迫的“蚁族”孩子。不过,身为主持人,当然可以劝劝孩子们考虑去二线城市;但身为一名政协委员,杨澜的说法其实可以再建设性一点,比如,能不能用什么优惠政策,引导年轻人去二三线城市发展——我相信,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他们肯定不会“不考虑”的。
国企的责任 “占尽优势资源的国企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按解决就业比例算,国企上缴九成利润,便可解决国民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四大块民生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李永忠
今年“两会”,向国企“开炮”的人特别多,李永忠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占尽优势资源”的国企,李永忠代表认为,它们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或是向中央上缴更大比例的利润。
国企到底占了多少“优势资源”,数据可以证明:按李永忠代表的说法,国企利润占企业利润一半以上,去年一年,除去上缴中央的部分,留存的利润超过1万亿。
让国企上缴利润来解决民生问题,实在有点“吃了我的吐出来”的意思。不过,与其这样“曲线救国”,倒不如在一开始就合理分配资源,减少企业垄断,建立一个更为健康、公平的市场,也为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找到一条更有效率的途径。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