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黛莉:时代萍影生命传奇——热评当前反响巨大的《寻找巴金的黛莉》(组图)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3月15日06:50
抗战前夕的黛莉

赵瑜在观赏黛莉老人的旧相册

黛莉老人在回忆

巴金致黛莉的信的原件

  作家赵瑜的报告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一经《中国作家》推出,便产生了轰动,并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对于该书,评委们在授奖辞中这样高度评价:“作品以寻找巴金的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标志着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文本价值,更体现了作家忠诚于土地的精神。”

  在写作该书的过程中,引发了赵瑜诸多的感慨:“也许,我想在黛莉那坎坷的人生当中,寻找并且证明些什么——要国?要家?要民族解放、个人自由?这些概念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我们怎样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们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主旨,又将如何评说?现当代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作家与痴心读者之间,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唯有认真阅读作家的作品,并从中去寻找答案。

  ——编 者

  2006年冬,作家赵瑜偶然在太原文庙一古董商那里邂逅了巴金从未发表过的七封亲笔书信,这些加起来近4000字的书信是年轻的巴金写给“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一位“赵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后的人物命运深深地吸引着作家——赵黛莉是谁?近百年时代风云,她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从此,赵瑜“追随着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迹”,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这一艰难而又神奇的过程。而赵瑜记录全过程的报告文学作品《寻找巴金的黛莉》一经《中国作家》推出,便产生了轰动,并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10万元大奖,16位评委全票通过;荣登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多家报刊几乎同步开始连载,《新华文摘》精编了5万余字给以刊发,众多报纸纷纷推出巴金七封信的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连续组织了三篇由资深记者赵兰英撰写的新闻通稿,详细介绍了赵瑜发现巴金信件以及苦苦寻找黛莉的整个经过,这种做法比较罕见。文学报以《明白人下笨功夫》为题,整版宣传介绍了该书,《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商报》等国内数百种报刊及时关注,各大网站同时展开热议,越来越多的学者、评论家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提出肯定。作为批评界的重要刊物,《文艺争鸣》今年二月号刊发朱竞长文,将作品反响引向高潮。

  作品主人公赵黛莉和女儿赵健读完全书后,热情致电赵瑜和编者,感谢他们,并表示:“想不到我们成了新闻人物了!”但她们不希望媒体登门打扰,要求住址保密。

  关于自己的这部作品,赵瑜说:“今天的现实无疑是从历史推衍而来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历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么重要,才能更好地关注当下。所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现实和政策层面,因为你关注的这个问题很可能不久就能得到解决,一旦得到解决,作品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从历史上、从更深的地方去关怀土地与农民,才能告诉大家一些更丰厚的东西。”

  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沧桑、大境界、大悲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陈晓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晋文化的底蕴和晋人品性的书写,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见赵瑜笔法老到,恰是毫无遮掩的纪实笔法,让读者体验到晋文化的特有韵味;当然,更为深层的还在于书写晋人的历史命运。山西在近代中国一度是经济和金融的中心,想想当年平遥古城,多少大户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山西在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败落,是中华民族令人惊惧的历史变异。现在,寻找黛莉的过程正是这种历程的艰难展开。寻找黛莉的故事携带出来的,是山西几个大家族在20世纪的动荡波折。寻找黛莉,几经曲折,分析的却是20世纪上半期山西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国的大家族卷入了生产、战争、政治、暴力,无一幸免,历经事件的冲击,或分崩离析,或颠沛流离,或苟全性命。这部作品最让人震惊的主题隐而不现,却时刻要爆发出来,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国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纪无休止的战争动乱中的崩溃与灭亡。

  那些寻找黛莉的误区,却是展示中国现代历史之创伤最有效的历程。几经寻找,探寻了多户赵家,最后才找到了太原市坡子街20号赵公馆,其主人出生于宁武赵家。这户赵家到了赵廷雅、赵廷英这一辈,兄弟二人有些来历,其遭际也嵌进了中国现代史。赵廷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以实业救国;赵廷英毕业于保定军校,官至少将,却落入汪精卫的汉奸阵营,命途多舛。这个家族与中国现代剧烈的社会革命裹挟在一起,家族的成员,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毁。山西在现代中国剧变的年代就是一个战场,打完抗日战争,再打解放战争,此后就是斩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没有几户大户剩余下来。血雨腥风,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几进几出的大院,还有多少遗留下来?拆的拆,毁的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家族的劫难。

  陈晓明说,赵瑜作为晋人去书写晋人,那种情感与情怀,恰恰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种撕裂的痛楚。书写者把历史撕裂,历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缝隙间留存下来。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在《文艺报》发表文章,写道:“关于巴金的研究,应该说已经是相当充分和多样了。但是,巴金致黛莉这七封信的发现,依然可以给巴金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内容。在巴金致黛莉的这些信中,既包含着巴金1937年前后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为一个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对于人生的理解。”“巴金对于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对于他人的深情关爱,光是从这些信件中就有很多的表现,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金所以成为大家的思想道德基础、自我的社会承当精神与"利他"理念的实践。巴金的作品在当时的青年人中的重要影响足以给人许多的启示。赵瑜不是一个巴金研究专家,但他围绕这七封信件对于巴金的人生和文学道路的简要追溯,结合着现实的文坛,还是发出了我认为是精深的感叹。”“《寻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单纯的史料公开和作家研究,赵瑜将这些信件巧妙地作为叙述的珍贵线索,并将其艺术地融入到一种历史写作追求中去,成功地表现出其艺术思想蕴涵和个性风格,成为当今纪实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不多见的杰作。”

  作家韩石山很是看重这部作品中赵瑜的文体意识。韩石山认为:“此中的关键,在于找见那位1937年17岁、现若活着当近90岁,又显然绝非本名的黛莉小姐。坡子街,襄汾,宁武,西安,线索断了又续起,对象找错了再重来,几经挫折,几多悲喜,终于找见了现居西安的赵梅生老人,解开了这七封不是情书却满含情义的书信的谜底,也解开了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与她那个庞大家族的谜团。十几页纸质灰黄的书信,如一片又一片的云霞,在历史的天宇轻轻飘浮,聚集着什么,又照耀着什么。于是在这深邃的时空里,我们听到了救亡图存的呐喊,也听到了民不聊生的哀叹,看到了河山递变的痕迹,也看到了辗转流离的艰辛。最小的和最大的、最薄的和最厚的,就这样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寻找是紧张的,堪称紧锣密鼓,有时甚至到了间不容发的地步。读信则相对平静,悠然神往而又屏气息声。这一紧一慢、一动一静,大致规定了叙事的路径,也调适了叙述的节奏;而这紧慢之际、动静之间,又不是均衡用力,约略说来,前半部分叙事舒缓,信的插入就稠些,后半部分叙事紧凑,信的插入就稀些。第14节之后,已不再是"寻找",而是"黛莉"了。这样一路叙说下来,自然叮当有声,自然仪态万方。这是一种文体美,也是一种大聪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批评家李建军在《中国作家》发表同期评论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恐怕正在于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真正的文学大师,从来就不是仅仅为"文学"而写作的,从来就不是"纯文学"低首下心的信徒,他们绝不会为了单纯的"美"或形式上的"真"而牺牲人道意义上的"善",而放弃爱的责任和利他的热情。巴金显然就是这样的作家。赵瑜显然了解巴金的信仰和追求的意义,也明白这七封书信对于读者的价值。”

  作家邱华栋在博客里写道:“在《中国作家》杂志第12期纪实版上,发表了山西作家赵瑜考证巴金当年给山西一个大户人家的娇小姐写的七封"情书"——其实不算情书——的长篇叙事文章,功力深湛。过去,我知道巴金和萧珊结婚的时候,他已经40岁了,当时我就有疑问,40岁的巴金过去从来就没有谈过恋爱?现在,这篇赵瑜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这篇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离奇的是,里面三个人都姓赵——作家,文物贩子和那个巴金的写信对象黛莉;而且,给作家转让这些书信的赵姓文物商竟然离奇地被杀了。2008年,作家险些被当作凶手。凶手现在都没有被抓到。”“作家将一个少女的命运和近代史联系在了一起,描绘了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残酷冲突。时下大量的娱乐垃圾、娱乐影视充斥,可是,这本书,要是拍成一部电影,我觉得挺好。”

  这篇报告文学较早的读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用大半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近10万字的书。在赵勇的印象中,赵瑜以往的作品是比较喜欢高调叙事的,但这篇作品却写得相当冷静和节制;而更让赵勇感兴趣的是,或许是由于“寻找”本身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篇报告文学写得简直就像侦探小说。在新京报及网上发表的专文里,赵勇表示,“我总觉得里面藏着某种玄机,这种玄机似乎也是构成《寻找巴金的黛莉》的魅力要素之一。”

  据悉,著名评论家白烨、贺绍俊、陈丹晨、刘茵、崔道怡、黄集伟、左文等,对作品也先后予以好评。

  读者齐文义说,赵瑜寻访黛莉,读者关注着黛莉。寻找黛莉,赵瑜付出了艰辛。黛莉健在,令赵瑜欣喜,也令所有读过此书的人感到欣慰。“精湛的语言,巧妙的布局,是一部不多见的报告文学,令人读了还想再读。作家那种情怀、那种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读者王庆高在博客中写道:“这部纪实作品写得引人入胜,使我爱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别的我先不说,仅就赵瑜先生的深入精神,就非常令我感动。可见,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具有那样的品格。一个作家,若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入了解、没有对生活的细心研究和观察,单靠技巧和小聪明,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的。”

  在众多的人物事件里,赵瑜更看重的是那个时代平凡人的命运:“民国是一段使人叹为观止、热泪长流的历史。在那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特别是对于那些向往新生活的女性读书人、女知识分子,她们并非都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那样表现出革命性,而是在非常复杂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人生的。但是,这种研究现在还相对边缘化。这些女知识分子的命运谁去关注?她们的命运和历史就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寻吗?我愿意去挖掘这些。”

  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更勾起了很多当年熟悉赵家情况、与赵家有过来往的人们的回忆和怀想,他们纷纷给媒体写信、打电话,希望通过作者以及媒体与健在的黛莉老人建立联系。有一位赵女士自称是黛莉在并的后人,表示出强烈的寻亲愿望。《华商报》特别刊出《巴金的“黛莉”在西安》一稿,代表广大读者给黛莉老人献上美好的祝福。太原读者郭宇一将家中珍藏多年的黛莉三姐妹合影主动提供给赵瑜使用。就在笔者做客赵瑜家里了解相关情况时,一位宁武籍王姓读者登门拜访作者,回忆讲述自身与赵家的渊源。读者齐文义在博客中写道:“少年时,我父亲就常常讲起关于赵家的一些事情。赵家虽然富有,但对下人、雇工不薄,每年正月,他们都要大办酒席,宴请宾朋、亲友,一个正月,几乎天天请人。因人手不足,常雇一些年轻人帮忙打杂,我父亲就干过这样的事情,父亲说除了能跟上吃几天好的,还能赚一些工钱;他对当年的赵家人也非常熟悉。那个如雷贯耳的赵务承,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读此书,我方知那应该是黛莉的曾祖父。”

  一些读者通过对巴金七封信的阅读,投书媒体,认为应该好好挖掘、宣扬巴金信件里令人震撼的精神世界。《新民晚报》发表读者陈歆耕的文章,认为“一个已经写出《家》等优秀作品的著名作家不厌其烦地给一个普通读者写信,这一举动本身促使我思考一个作家究竟如何面对他的读者?巴金的那句名言"把心交给读者",在这7封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来,巴金在信中完全把这位未曾谋面的读者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深切、无私地关心着她的一切,完全没有一点点高高在上的架子。”他表示,广大媒体何不好好“炒炒”巴金的七封信,看看巴金在与读者的信件往来中表现出的足够耐心和博大爱心;而巴金在信中的娓娓话语,尤其是“不要"崇敬"我,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的诚挚表达,深深打动了新华社资深记者赵兰英。该记者特别摘出这句话,作为其新闻通稿的标题与核心。

  《寻找巴金的黛莉》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出版,首印5万册已经售罄。在今春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由黄集伟等八位著名书评家组成的专家组,将《寻找巴金的黛莉》列为汉语原创作品首位,向全国多渠道书店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在文学作品中加印八面彩页,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盗版。作者赵瑜表示,对于作品发表以来各种好的意见以及重要的新资料,将在再版时予以补充修订。我们相信,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将会更为广泛地流传,时代与个人的命运纠结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唐 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