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难破融资瓶颈
“我同意融资瓶颈的说法。铁路与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是不同的。铁路是集中控制的,更强调整体效力。”铁路规划专家、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说。
目前,铁路建设的高速增长,显然让固有的融资“整体效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1月7日,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透露,去年全年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同比增长79%,超过“九五”和“十五”铁路建设投资总和;今年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823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
仅去年12月27日至30日四天内,全国就有11个铁路项目动工。
“去年全年新开工项目123项。今年安排新开工项目70个。今后3年,还将开工建设一批新线,投资规模也将大幅度增加。”刘志军说。
铁路专家、北方交通大学教授杨浩表示,原本相对滞后的铁路建设,在金融危机和四万亿的发展契机下,其高速增长将会再持续3年左右。
然而,铁路建设融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其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要保证现有项目,新项目一定要有建设资金上保证。
目前,铁路建设融资主要以铁路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及银行贷款为主。
目前,铁道部持有铁路建设债券2630亿元,中期票据600亿元,短期融资券300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03年的40.02%上升到2009年的52%。
谢从军认为,铁路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受净资产40%的限制将趋于饱和。
同时,由于利率风险较大,长期银行贷款难以幅增长,“预计2012年铁道部的财务费用将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债务累计预计接近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70%以上。”
在固有融资模式已到瓶颈、铁路投资仍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成为铁道部的唯一选择。
“民间融资有难度,回收期比较长,短期回报不是特别显著,因而反响一般。”杨浩说,武广高铁建设规划中,曾试图像海内外投资者募集200亿,但最终没有如愿,铁道部只得自己垫付。2月10日,京沪高铁向民间资本出让4.5%的股份,至今,仍没有谈妥。
上市只是“创可贴”
“铁路上市,是铁路深化改革的一个举措。”杨浩说,但“铁路上市”仅仅是“起跑阶段”,能否全面推广,还有待观察。
此前,铁路系统仅有大秦铁路、广深铁路两家上市公司,均是地方铁路局的优良资产,有特殊“政策待遇”。
大秦铁路主业是煤炭运输,辖内的大秦线、丰沙大线执行煤炭特殊运价,比一般铁路高出73%;广深铁路主营广州至深圳的客运,其线路尚未达到高铁标准,但每人每公里运价超过0.5元,比武广客运专线还贵。
京沪高铁作为国内重要的客运专线优势不用说,太原铁路局也拥有一条利润可观的重要运煤线路朔黄线,而上海铁路局主导的京沪铁路上市,据称是以整条线路改为货运专线为前提。
显然,这类地方铁路局关系简单、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良资产”,远不是铁路资产的全部。
“此前,有分析师表示,“只要政府想融资,完全可以不按常理出牌。”
“我赞同上述专家的观点,要保证上市的成功,相关的一些方面也要跟上。”杨东援说。否则,就会像赵坚的看法一样:铁路上市纯属“圈钱”。
“上市只是一个途径 并不能全面解决融资问题。”安信证券分析师林晟说,铁路上市不过是弥补融资不足的一个“创可贴”。在没有解决每个上市公司的调度指挥、空车排放、独立核算等核心问题之前,再多路产入市,也无法解决上市公司收益问题。
2008年铁路行业亏损约90亿元。据谢从军预估,2009年铁路亏损增加到约200亿元,2012年的亏损将可能超过700亿元。
耗资巨大的新建铁路不断增加的状况下,仅仅依靠部分优良资产上市融资,现行铁路体制不进行深化改革,铁路融资乃至运营前景仍不明朗。
之前,铁道部门为了深化体制改革,曾将广州铁路局改制为广铁集团,并试图推广相关改革,但最终没有进一步推广。
“这种改变 只是名称的变化,并不涉及本质上的变化。”杨浩说。
对于以太原铁路局整体上市、上海铁路局主导的京沪铁路IPO以及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上市计划,作为铁路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试点,是否会出现广州铁路局试点改革出现的局面,诸多专家均表示目前还不好预测。
“铁路上市前景以及具体效果,仍需上市后进行长期观察。”林晟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