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 最关注房价等8大热点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18日15:52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曾利明) 目前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热点多、涉及面广、持续性强、社会影响增大等特点,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加大,网民把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加大。这是今天发布的《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得出的结论。
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该报告称,当前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大量案例研究显示:网民对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2009年发生的湖北巴东邓玉娇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都是网民和媒体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这一中国内地首份权威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披露,中国网民去年最关注的8大热点问题依次是:反腐倡廉、房价问题、就业问题、户籍制度、养老保险、食品安全、医疗保险和交通安全问题。
从论坛发帖内容来看,房价成为最受百姓关注话题,帖子多为各地房价“涨落”的展示,网民普遍认为房价过高,舆论主要矛头指向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不尽人意,亟待改善。同时又有论坛提及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而高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报告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透视发现,对国家大事件舆论态度以正面评价为主;经济类话题容易成网络媒体兴奋点;反腐倡廉诉求成为网民主要呼声,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反腐维权的话语权;论坛、博客消息往往能引发轰动性效果,应对网络舆情的不同态度带来的结果也会迥异,顺应民意可缓和舆情,如果回应欲盖弥彰则较事件本身更易引爆舆论。
对行政执法机关公信力分析称,媒体以及公众越来越倾向于给网络曝光的事件“贴标签”,而对政府通报中所呈现的具体案情选择性失明。“发烧死”、“躲猫猫”等事件显示,舆论宁愿去塑造一个“发烧死”流行语,也不去体会政府的通报,这无疑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网络舆论质疑力量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报告认为,经济政策、政治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等都可能成为触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而网络恶炒和舆论失控是值得警惕的问题。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