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甘肃“铺出”千万亩“旱地高产田”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29日10:26
  新华网兰州3月29日电(记者梁强、朱国亮)连年干旱,粮食却获得连年丰收,尤其是在罕见的冬春夏连旱的2009年大旱之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06万吨,创甘肃省粮食生产最高水平。往昔干旱只是带来贫瘠乃至绝望,现如今一片片薄薄的白色地膜,让这块黄土地重又焕发青春,近千万亩旱地变成高产田,成为希望的田野。

  神奇的力量源于一项被誉为旱作农业革命性的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同条件下利用这项技术,农作物增产平均可达30%以上,最适用这项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900公斤。要知道这些作物可是生长在年降水量只有200到400毫米,而且降水又主要集中在夏季两三个月,蒸发量却极大的北方干旱地区。

  “现在,老百姓都把全膜种植的庄稼叫做(大旱)旱不垮、(冰雹)打不倒、(晚霜)冻不死的"铁杆庄稼"”。说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甘肃通渭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健武抑制不住兴奋之意,他用实例向记者讲述“铁杆庄稼”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

  马健武说,在2007年通渭遭遇到了60年一遇的大旱,当年秋季又经受了数次冰雹袭击,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用全膜技术种植的玉米在这一年却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竟达到602.5公斤。马健武告诉记者:“以前种地用的是半膜技术,碰到风调雨顺的时候,最好的产量每亩可达到450公斤。像在大旱的情况下,有300公斤就算最好的了。”

  2008年,通渭全县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4.49万亩,平均亩产636公斤,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通渭县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年份60%的产量。去年,通渭播种了56.3万亩全膜玉米,总产量达到16.66万吨,相当于前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

  会宁县高级农艺师刘生学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是全膜技术挽救了会宁的种植业。”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他编写了一句口号:人均两亩全膜田,户均增收一千元。刘生学告诉记者,户均增收一千元其实是最保守的估计,全膜玉米亩增产最少也有100公斤,按照市场价玉米每公斤1.5元计算,一家4口人就会增产1200元。而地里因为铺膜增加的投入,靠玉米秸秆增加的部分就可以消化掉。

  “全膜技术的保温保墒作用,相当于每年提高地温400度,延长无霜期10到15天,把农作物种植区海拔提高了200米,现在2200米的海拔都能种玉米。”刘生学告诉记者,土壤含水量8%是种子发芽的最低极限,而经过他们监测秋季铺盖全膜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16%到22%。

  神奇的技术,神奇的力量,这背后却是甘肃省农民群众、科技人员和多届政府艰辛摸索、科学求真的孜孜以求。多年以来,甘肃省通过修梯田、打水窖、铺半膜、推广抗旱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办法,不断在寻找着对付干旱的办法。

  面对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长期存在的严酷而持久的灾情,甘肃省转变抗旱观念,顺应旱情找对策,变被动传统抗旱、应急抗旱为主动科学避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强化良种与良法配套,最终探索出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为旱作农业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延伸找到了有效途径。

  2007年,甘肃省推广全膜技术种植面积49.9万亩,增产粮食1亿斤;2008年推广289.5万亩,增产粮食8.7亿斤;2009年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全膜技术,基本覆盖了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实际应用面积达到758.3万亩,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6万吨,增产粮食12亿斤以上,创甘肃历史最高水平。

  在今年春季甘肃旱作区一次全膜技术推广的现场动员会上,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表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作物需水高峰期与降水期相吻合,实现了主动抗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干旱灾害的威胁,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使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增粮区。

  今年,甘肃省预计推广全膜技术种植总面积1000万亩,力争全年粮食总产达到950万吨。“如果这一目标实现,意味着甘肃近1/5的耕地、旱作农业区近1/3的耕地将铺上地膜。”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

  长期从事农业研究的甘肃省政府政研室农村处处长张高平说,全膜技术应用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中东部干旱地区的温饱问题,并为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具有借鉴价值。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