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晚间,娃哈哈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卢东打电话并发邮件给李明,告知“宗(庆后)总关于制定住房保障法的议案(第167号)已列入此次人大会议交财经委员会审议的156件议案之一,特告诉你一声。”
从2006年关注住房问题开始,李明以其愚公移山的精神,首次接到了这个令他感到慰藉的消息。
3月26日,大连,泡崖小区。在李明那套面积有140平方米的住宅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轰动全国的民间房改版本的发起人,一位儒雅的长者。
48天内向1000位代表委员建言
宗庆后与李明的交集来源于他对于二次房改不懈推动中的一次:从2009年10月23日到12月10日的48天里,他向100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发了两份建言:《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和提案》和《十四位专家学者联名提出 改革供地方式 建立三三制住房制度——二次房改建议书》。
“宗庆后收到信后,委托秘书给我回电,表示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联系30位代表,共提此建议。”
有认识的参加报道全国两会的记者给李明“报信”:宗庆后在分组审议会场广泛散发他的这两份建言。
结果出现文中开头的一幕。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李明说。
同时,在全国人大代表中,九三学社齐齐哈尔市委常委迟夙生曾与30多位律师邀李明座谈,在对其建议字斟句酌后,形成“律师团”联名议案,上呈全国人大,2010年3月14日,迟夙生发短信告诉李明:“有了结果,已经列为议案。……立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列为议案不能代表已经成为法律,但是代表一个声音已经发出,成为了博弈中的一股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谢谢!”据迟夙生透露,此次联名提交议案的人大代表中,有7位来自律师界,其余则包括政府官员、农民、工人、院士等。30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遍及全国各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南英也是联名者之一。
听老太太骂街萌发房改想法
2006年,已经退休的李明正悠闲地享受退休生活。和老伴住着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孩子名校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不用操心。
“2006年上半年,泡崖子这里一般房价在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最贵的不过2600元左右;而在2006年的下半年,房价就涨到4000多。”早上散步,他听到有老太太骂街,“这也太不像话了,再这样倾家荡产也买不起房子。”
作为高级经济师的李明,一直对这一方面非常敏感。他开始收集资料,研究住房问题。同样,他发现在北京,2006年6月份每平方米9600元的房子,到年末已经涨到2万多元,“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研究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息时间表上研究住房问题是重点,“一天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查资料、研究文献当中度过的,经常在半夜起床,因为要修改或补充一个想法。”
2007年2月,想法成熟了。
李明提出,“一次房改”改掉的是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后来出现了房价飞涨、“过度市场化”;而“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逐步实现“20%左右的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公共住房、20%左右的低收入家庭享有保障性住房”的“三三制”住房格局。
在李明看来,合理的住房制度应同时兼顾低、中、高三个收入层次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但国家《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后,保障性住房制度倾向于多建廉租房、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居住,使中等收入家庭沦为买不起商品房又申请不了廉租房的“夹心层”。因此,有必要建立第三种能够满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即准市场化的平价住房制度。
李明提出的公共住房概念,是以“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综合打分高者得”的方式招标供地建设的准市场化平价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是三三制住房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
近3000封信没收到一个回复
2007年2月9日,李明把自己的建议写成大约7000字的材料,并上网找到所有2988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姓名,通过邮局把这些信寄了出去。“那段时间,我经常跑邮局,邮局的人都认识我了。”
然而,近3000封信如泥牛入海。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住上好房子。我在20岁之前,即1970年之前,生活在辽宁一个中等城市中,父亲是一家地方国营企业的财务主管。我家祖孙三代9口人住的是包括厨房在内不到30平方米烧煤的平房,全家插队后住的是草房,夏天漏雨冬天结冰。”现在,自己住上了好房子,家里人也住上了好房子,但他开始希望更多的人能住上好房子。
李明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极端的人,“我想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坚持下去,不能指望一封信就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寻求另外途径的帮助。
书信不见效,直接上门寻帮助
周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网上查到周珂名字的时候,李明并不知道对方能否为自己提供帮助。没有电话,只有上述这一信息。2007年7月,李明来到北京,来到人大,找周珂教授。“当时学校已经放暑假了,我跟值班的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老师就把电话打到周教授那里,让我直接跟他对话。”当时是上午10点,讲到接近半个小时的时候,对方在电话里说:你明天上午10点到我办公室里来吧,我要和您详谈。
这之后,博士生导师周珂称退休公务员李明为“住宅立法专家”。
在周珂的帮助下,李明发起举办“物权法与住有所居——住宅立法论坛”:2007年10月23日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提出目前我国住房和房价问题存在十大误区和十大难题,使全体居民“住有所居”,需要厘清这些误区,破解这些难题。搜狐焦点房地产网做了全程直播;
发起举办“首都高校住宅保障博士生论坛”:2008年2月24日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会上40所高校300余名博士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公开信,建议代表联合向全国“两会”提交加快《住宅法》立法的议案。《21世纪经济报道》在头版头条做了《300博士生公开信:一户一宅》的长篇报道,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策划编写《住宅立法研究》一书,周珂教授任主编、李明和楚道文博士任副主编。李明自费赠书400本并分别致信中央领导和全国人大各位常委及专门委员会委员,建议加快《住宅法》立法,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权。
“二次房改”破冰在即
从2007年7月开始,李明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租的一个房子里,整整住了一年多时间,“每每走到校园里,我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青年人一样,精神焕发,我喜欢校园的气氛,也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
两年多来,他就用这种状态生活和工作着。
“二次房改”概念提出后,迅速在媒体上蹿红。有网站“民意调查”显示,80%以上的网络受访者支持“二次房改”。
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房价保持在合理的价位。”作为“二次房改”的直接推动者,李明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出台《住宅保障法》。
李明认为,“二次房改”信号已然明确,破冰在即。
“有人对我说,你一个退休老头,能呼吁这么多人参与,不得了。因为这是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我们要把这样的种子种在下一代的心里,那样,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