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退休干部建言二次房改3年长路:曾写信4000余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3月31日07:17
  李明出大名了。有人让他预测今后的房改走向,他说:“那么多人都在推动房改,前景应该很不错。我有这个信心。”

  今年两会上,“二次房改”已被列入全国人大会议正式议案。这是李明3年来最期待看到的结果。3年间,他给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写了4000余封信,详述了他的二次房改观点。

  有人称他是二次房改的“首倡者”、“民间推手”,他则淡淡一笑,说自己没那么大能力,只是“抛砖引玉”。

  有时,他也会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还是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采纳了我的观点。我的博客上有详细记录。”然后,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吐出博客网址。他的博客于2007年开通。截至现在,已累计撰文300多篇,数十万字,均是关于房改的。点击量多达25万人次。

  在京期间,每当有人与他谈起房改,他便会一改平日语气平缓的风格,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地与人辩论,全然不顾慢性咽喉炎引起的不适。

  有时说到激动处,他会情不自禁脱掉蓝色西服,双手做出各种略显夸张的动作。本就有些发红的脸,在白色衬衫的映衬下,变得更红了。不过,除房改之外,他几乎不谈其他问题。即使再追问,他要么笑而不答,要么用一句“没什么好说的”带过。

  61岁的李明是辽宁省外经贸厅的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本溪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时就开始关注房改。1982年,他公开发表了《关于住宅商品化的几项建议》,提出了“实行住宅商品化货币化”、“制定住宅法”等观点。那时,我国的住宅商品化刚刚起步。2007年,他提出了二次房改概念。此后,他便不遗余力地四处“推销”这种观点。

  2006年下半年,全国房价飙涨,周边人的抱怨声渐多。这名长期关注房改问题的高级经济师坐卧不宁:“长此下去,一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他开始收集资料,很快便起草了一份《关于建立住宅保障制度的提案》。

  从2007年2月6日起,他花了数天时间,给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寄去了他的提案。

  地址是从网上搜的。每搜到一些地址,他就把一张张双面复印的A4纸塞到一个个两毛钱的信封,贴上一张张8角钱的邮票,到邮局封笺寄出。找不到地址的,他就按代表人数,给各地的人大常委会寄去相应数目的提案,由人大常委会转交给代表。

  信件寄出后,石沉大海。有的信件甚至被退回,原因是“查无此人(单位)”。

  其间,有人给他介绍了大连市的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就带着材料前去拜访。对方看了材料,称赞他的提议很好,并表示愿意带到“大会”上,然而接下来就没有下文了。

  这让李明稍感气馁,他决定到北京寻求帮助,因为“北京离党中央近”。

  当年7月,这名退休干部拖着一台台式电脑和两身换洗衣服,坐火车来到北京,拜访素昧平生的周珂和孟宪生。周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房改方面颇有研究;孟是京城一名律师,“合作建房”的推动者。

  一个炎热的午后,李明穿着一身“典型的小城市人穿的西服”,走进了周珂的办公室。周初次见到李明时,对他的印象是“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腼腆”。刚开始,李明“一说话脸上就会流汗”,但当他们谈论起房改时,李明就变得“自信和健谈”了。

  交谈中,周珂感到李明的观点“很有震撼力”。此后,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并谈妥两件事:一是组织一次论坛,就李的观点进行研讨;二是两人合作写一本关于住宅立法方面的书。

  李明与孟宪生也相谈甚欢。末了,孟宪生说:“老李,论坛的钱我来出。”

  这名高级经济师的观点影响之大,连周珂也没想到。

  2007年10月,由周珂、孟宪生及李明等人筹办的《物权法与住有所居——住宅立法的有关问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召开。周珂回忆说,这次论坛上,李明并不是主要发言人,但他的发言“反响强烈”。大家自由讨论和聚餐时,他的发言都是中心话题。这之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住房研讨会上,李明的观点仍被很多人提起,尽管李明并未出席会议。

  从大连来到北京后的一年内,李明一直租住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先是与人合租一居室,后搬到一个小旅馆。期间只回家五六次。2008年2月19日,他的妻子因病住院,他于当日飞回大连。不到一个星期,由他筹办的另一个论坛召开,早晨他乘班机飞往北京,参加完下午的论坛后,于当晚又飞回大连。大约10天后,妻子病愈,他又坐火车返回北京,直至这年6月,他结束北京的“蜗居”生活。为此他时常感到“对不起妻子”。

  然而,这名退休干部很不愿谈论自己的家庭。“妻子很支持我,家庭很幸福。儿子过得也很好。不要牵涉他们吧。”他说。

  小旅馆房间月租金近1000元,面积不足5平方米,没有卫生间和淋浴,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外,几乎没有辗转腾挪的地儿。想要洗澡,他必须带着塑料袋去公用澡堂。公用洗澡间只有1平方米,一开喷头,就找不到不湿的地方。而这名曾经的副处级干部,平日住在140平方米的大房子中,单位还另分给他100平方米的住宅。

  待在北京的一年多,他与人筹办了两个论坛,与周珂等人合编了一本书。由此他也出了“名”,被很多人称为“住房专家”。媒体不断追他,有关他的报道屡见报端。

  2008年6月,李明结束了在京的“蜗居”生活。8月,《住宅立法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共36万字,李明任副主编。

  书出版后,他花1万元,买了408本书,自己留下8本,其余的400本书,分别寄给中央有关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及部分专家。当时,他和妻子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仅4000多元。而他在北京一年的开销就将近两万元。3年内,他为推动房改,花了近5万元。

  为节省邮资,书中他不能写一个字,否则就不能按低价的印刷品寄出。寄书的同时,他又给每人寄一封打印好的信,简要说明一下他的观点和目标。

  去年上半年,李明起草了二次房改建议书。其核心理念是,把住房作为“准公共产品”,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买得起,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良性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

  建议书完成后,他向全国各地关注住宅问题的专家学者发邮件,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他一共选择了400名专家学者,每个邮件都发两遍,以确保邮件发送成功。有13人认可了他的建议书,同意在建议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最终,包括李明本人在内的14人,公开发布了二次房改建议书。

  2009年8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会议召开前,他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特意早去了一会儿,包中装有200份二次房改建议书的资料。座位上有名字,他就挑选一些他知道的重要人物递送资料,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每递给一个人,他都说声“谢谢”。不过会后,他发现,他递送的一些资料被散落在座位上。他只好一份一份收拾起来。那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愚公”。

  不过,这名自称为“新愚公”的人并没有停止脚步,仍在不停地写信写博客。就像他的青年时代一样——因家庭出身不好,13岁时他便开始写入团申请书,直到23岁才入了团,23岁时写入党申请书,直到34岁才入了党。他就年年写,从不间断。

  2009年10月下旬,这个执著的男人又开始写信了。他将关于房改的6页材料,邮寄给他认为重要的10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有颈椎病,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每找到20多人的地址,他就写好信封,到邮局买上1.2元的邮票,封好寄出。为此,他花了近两个月,陆续寄了47批信,才将信件寄送完毕。

  不久,他断断续续收到了一些肯定的答复。其中包括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两名全国政协委员。他们表示,会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类似议案或提案。齐齐哈尔市律师、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甚至邀请李明到齐齐哈尔,组织了30多人对他的提议进行研讨,经过5个多小时的研讨后,形成了一份提案。两会上,迟夙生联名30名全国人大代表,递交了此提案。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南英。

  两会结束后,“坏”消息也接踵而至。会议闭幕次日,即3月15日,一天之内,京城刷新了两个“地王”。

  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明变得有些沮丧。“下一步,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他嘟囔道。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