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贵州各级政府群众齐心全力抗旱:不让一人断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01日17:13
  今天的贵州人,没有一个人见过这样的大旱,这是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突破历史极值的大旱。

  今天的贵州人,没有一个人见过这样的抗旱大战,生命之水就这样在大战中流进了千家万户。

  贵州的山山岭岭中,在地方党委政府有力组织下的一幕幕送水图、找水图,那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情景,以及群众中相互帮助的故事,都汇成了一句话:为了不让一个人断水。

  急!急!急!盘旋的山道上,成千上万辆车,为山区紧急送水

  从去年7月以来,贵州发生极其罕见的夏秋冬连旱。到今年3月下旬,贵州88个县(市、区)中,累计出现重旱以上的县达83个。本该是嫩绿初吐的田地、山岗,灰茫茫连绵起伏,望不到边。

  在不少极度缺水的村寨,山泉、水窖、山塘、甚至水库都干涸了。村民找水的路越来越远,2公里、4公里、6公里……再也找不到水了。

  贵州省各级党政领导,纷纷走向了抗旱救灾第一线。3月17日,在旱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州,到此考察旱情的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再次向全省发出抗旱动员令,动员一切力量给旱区特别是山区群众送水。

  灾情牵动人心,灾情凝聚人心。一户村民、一个村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全社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力量是巨大的。

  西部大开发中,山区新建的条条高速路,通乡油路,通村路甚至通组的路,在这次送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公路上,草绿色的军车送水车、红色的消防车、环卫部门的洒水车、各种满载着桶装水的货车、农用车、挂着水桶的摩托车,一辆又一辆,成千上万辆,向着灾区,向着极度缺水的深部山区,飞奔而去。

  “隔山喊得就应,走拢要一天”。贵州山高谷深,在仍不通路或路况很差的村组,要想把水送去,又谈何容易!

  3月24日,在六盘水市的盘县,由板桥镇前往李家湾村,山高路陡弯急,车子走了一半,就再也不能走了,记者只好下车步行,一个多小时后才进村。村里的两口山塘塘底早已开裂,小水沟也早已没有了水。镇党委书记章先兆说,上星期给村里送水,路险差点翻了车,23日送水,车胎爆了,是村民把车推进村的。现在镇里正在设法另辟一条路送水,再难,也不能让村里断掉保命水啊。

  3月26日一大早,黔西南州消防支队和兴义供电局联合的送水车队,就开始向城区46公里外的巴布村继续送水。但是,可载12吨水的大吨位消防车,却进不了村。怎么办?有办法!他们租用4辆皮卡车和两辆小货车,也拉上桶装水,先把桶装水拉进村,再把空桶拉回来,转运消防车上的水,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为2000多村民送去了30吨水。

  水送到了,消防官兵们还不放心,直至把一桶又一桶的水,送进了那些缺乏劳力的老人家后才离去。这个州消防支队一名河北籍士官张发的抗旱救灾日记上,记录着大量村民缺水和官兵送水的情况,其中写道:堵拐村74岁的五保户刘仁泽说,从懂事以来,就没有见这么干过。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要上一线。送水回来的车上,很多战士都睡着了,真的太累了。

  “解放军送水来了,快到村头接水。”在龙里县新安村,随着村支书在村广播室的吆喝声,村民排起了接水长龙。而这样的情景,已持续了一个多月。人民子弟兵闻风而动,3月初,接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紧急通知后的贵州省军区,已成建制地出动官兵、民兵预备役20多万人,通过送水和建水窖等措施,解决4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贵州武警部队,出动官兵1.4万人次,为7万余名群众送去了生活用水。

  广东、海南、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的党委政府、企业、慈善组织,或送水或赠送水车,千里驰援贵州。

  紧急找水调水战:干涸的山中,引来了河水,冒出了清泉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地势陡峭,水资源分布不均。大旱当前,地上没有地下有,此处没有别处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地下紧急找水地上调水战,也在贵州的山山岭岭间打响。

  贵州584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通过送水、找水、调水,已有479万人,占临时饮水困难82%以上的人口解除了困难,其中大部分是靠找水、调水来实现的。

  肩负水资源调度利用重任的贵州水利系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先后组织全省上万名干部职工奔赴一线,组织应急打井1341口,建设应急调水工程、“三小”工程、引水工程、调水工程及新辟应急水源1.1万多处,铺设输水管线3600多公里,解决了300多万人口的临时饮水困难。

  3月26日9时52分,安龙县坪寨村打一口深井,水柱喷涌而起。在场的116地质队钻井队员和村民都欢呼起来。面临大旱,贵州地矿部门主动向省里请缨,发挥地质方面的技术优势,紧急布置地下水钻孔161个。以为山区人民解急难的精神,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创造了平均不到一天打一口井,成井率80%以上在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探和成井率的新历史,目前已有23个钻孔出水,日出水量上万吨,解决了10多万群众的饮水困难和农田灌溉难题。

  不等不靠,乡自为战,村自为战,发生在缺水乡间的找水、调水故事,更为艰苦卓绝。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这是贵州不少有水又缺水地方的真实写照。旱灾逼出了人们改变这种状况的精神。从上百米乃至几百米的高差下,通过一级或多级提灌,攀悬岩、安设备、拉电线、架水管,硬是将河水提上了山。

  在缺水的村、村民组,凡能走动的村民,都加入了满山遍野找水的行列。几百米的岩洞,钻过了,无数的岩缝也查看过了,有不少的村就这样找到了宝贵的水。

  人们可能永远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顽强找水,但会永远记住累倒在抗旱第一线的镇干部成名尧、牺牲在找水中的村民申玉光等英雄,如今,他们已被追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村民或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成为解决缺水难题的带头人。

  在平坝县,人们传诵着大关村支部书记邱继民带领村民为水而战的故事。早在今年春节前,村里就开始缺水了,邱继民组织村民找到了两个水源点。但是,到3月10日,村里完全断水了。村支书邱继民又慷慨解囊,出钱出车到7公里外的一个乡为村民拉水,每天给所属的5个村民组各供应10吨水,而建水池、买管件,他一共拿出了近10万元。记者3月28日到这个村采访时得知,过不了几天,这个村的村民就可以用上清洁的自来水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困难再大,也决不让老弱病残人员家中断水

  大灾就是对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大考,能不能实实在在地察民情,解民忧,是一道严峻的考题。

  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的一道道通知下去了。省委组织部的通知中指出:要把解决人民群众饮水问题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要确保一户不少、一户不漏。

  在麻山深处的望谟县,记者看到了一张图,从取水点到最边远村的74个送水点,一个不拉全部历历在目。每个需要送水的村,每周送水几次、送多少、解决多少人口,标得一清二楚。

  送水到村或组后,通常都是由村民自己到集中取水点取水。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一些村民行动不便,家中又缺劳力,到取水点取水负重也有困难。工作要细些再细些,这些人家就成了乡村组织优先保证、送水进家的重点户。

  在习水县二里乡,外出务工人员多,有近800名“空巢”老人,山上的水源枯了,不少老人无力到山下取水。乡里组织乡和7个村的近百名党员干部,分到人头包干,为老人们送水。78岁的村民周承斌家屋后的山泉,去年12月就断流了,她带着小孙女,每天到山下取水,一次只能提一小点,要往返多次。她说:“现在村干部每天都要送两大桶水来,完全够用了。”

  不让无力远行取水的人家断水,也成为社会志愿者们的行动。在兴仁县,一支由250多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摩托车抗旱应急义务送水队”,自购塑料水壶,义务送水,包揽了1800多名农村鳏寡孤残等困难人员的送水任务。

  在贞丰县长田乡甘田村杉树林组,有22名“空巢”老人无力远行取水,乡里决定出钱到有水源村拉水,将送水到家的任务交给了主动请缨的王景伦等三位青年村民。隔一两天送一次。这一送就送了200来天。

  千方百计,不畏艰辛。在贵州山区崎岖的山道上,在令人揪心的大旱中,地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这样用行动实践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志愿者用行动传播着民间的友爱。(记者周晓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