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 > 10王家岭矿难消息

王家岭:感天动地的生命记忆(图)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10年04月12日10:11
3月29日凌晨,张德江、骆琳、张宝顺、王君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
3月29日凌晨,张德江、骆琳、张宝顺、王君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

四月四日晚,救援人员集结后,陆续进入井下,开始大规模搜救。
四月四日晚,救援人员集结后,陆续进入井下,开始大规模搜救。

  时间定格在公元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全世界的眼光投向了吕梁山南麓的王家岭。

  中煤集团第一建设公司王家岭项目部在建矿井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

  王家岭,这个在省域地图上也无法找到的地名,迅速传遍全球,亿万民众的心为之牵动。

  救人!救人!!救人!!!

  ●153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举国关注……

  ●中南海急电: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

  ●国务院副总理火速赶往事发地点:排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

  ●千军万马星夜驰援。密集的车灯刺破夜空,形成一条移动的“光龙”

  中南海在第一时间得到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

  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张德江副总理于事发当晚紧急赶赴现场,指导抢险。一到现场,他就急切地了解情况,查看救援现场、慰问救援人员……随即,在现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并根据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排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并严防次生事故的救援方案。

  排水救人——尽最大努力从各方调集抽水设备,以最快的速度安装,以最大能力排水。

  通风救人——要向井下强压通风,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

  科学救人——成立专家组,科学评估,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进行抢救。同时,要防止瓦斯爆炸、塌方等次生事故。

  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研究制定科学救援方案。坚守在事故现场的骆琳,连续研究部署救援方案,检查工作进度,深入井下查看排水情况,在井口指挥调度救援升井人员。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火速赶往事故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在急速奔驰的汽车上,他们一边传达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一边打电话调度各方力量迅速集结。他们强调,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 

  按照中央领导部署,立即成立了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担任总指挥,中煤集团总经理王安等为副总指挥,下设抢险救援组、救护队协调组、医疗组、保卫组、新闻组、善后组和后勤保障组7个工作组。

  28日晚,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立即启动抢险救援应急预案;临汾、运城两市及乡宁、河津、西山煤电、汾西矿业、霍州煤电的7支矿山救护队、上百名专家星夜奔向事故现场;从运城、临汾、霍州等地调来33台水泵,4010米钢管,8200米电缆,4150米通信电缆等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抵现场……

  王家岭山沟里,那曲折盘错的山间公路上,一下子聚集了千军万马。密集的车灯刺破夜空,形成一条移动的“光龙”。各路救援队伍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赶赴事发现场。

  在已有7个工作组的基础上,指挥部又设立了打眼组、井下涌水分析组和安全措施专家组。为防止次生事故发生,井下救援指挥部成立,协调井上和井下排水工作,监测井下瓦斯。

  一场与死神的决赛开始了!

  排水!排水!!排水!!!

  ●从各地紧急调运的水泵等排水设备运到了现场,副总理为抢险车队让路

  ●重达14吨的机器解体后,用了8个小时、分8次才运送到位

  ●半吨重的10吋钢管,在斜井下需要20人来抬。抢运工人的腿都肿了,不能打弯

  ●48小时内,第一个排水系统运行,排水能力为每小时150立方米

  ●指挥部发出总攻令:倒排救援时间,限期排水救人

  王家岭煤矿项目,是国家和山西省重点项目。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和河津市境内。设计年生产能力600万吨,主产优质焦煤。事故发生时,该矿正由中煤集团第一建设公司在建。

  3月28日,该矿井下有261名工人当班。透水事故发生后,有108名工人升井,153名工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

  井下巷道已被透水淹没。要想救人,就要先排水。排水,是抢险救人的关键词;排水,也时刻揪着人们的心。

  很快,从各地紧急调运的水泵等排水设备运到了现场,各路救援队伍赶到了现场。

  张德江副总理一下飞机,就直奔事故现场。途中,主动为救援车辆让路。

  3月28日当晚11时,霍州煤电200余人的救援队伍,8卡车的救援物资到达现场。辛置矿、团柏矿两支救援队连夜投入抢险战斗,卸设备、下水泵、抬管子、铺电缆……一趟又一趟地往返在主副井两个25度斜坡的600多米巷道里。

  团柏矿救护人员刘庆芳、王三穴第一批赶到救援现场后,一直忙着安装电缆,装卸设备。第一天就往井下抬了7趟管子,一趟来回需要3个多小时。一节长6米、重500公斤的10吋钢管,在斜井下需要20人来抬。狭窄的台阶,打滑的煤泥,稍不留神,人就会滑倒,钢管就会跌落。施工中,大家只好小心翼翼地踩稳、踩实每一步。一天下来,刘庆芳、王三穴的腿肿了,连弯都不能打。

  30日凌晨2时15分,霍州煤电集团抢险队负责的回风巷、井底车场、回风斜井、地面1100米的排水系统开始正常运行!这是本次抢险中形成的第一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为每小时150立方米。

  截至3月31日18时,水泵就从井下原有一台小流量的水泵增加到11台,总排量达到每小时1125立方米,井下水位下降了18厘米。

  据专家分析,当时井下的透水涌出量多达13万立方米。显然,这样的排水进度远远不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着排水的进度?

  救援设备安装困难。王家岭矿是在建矿井,井下排水设施不全。排水设备需从外地调运,救援队伍要从外地集结,都花费不少时间。运送水泵、管道等排水设施的巷道长达600多米,且倾角为25度,工作最大断面只有约30平方米,给施工造成影响。3月30日晚下井的一台10吋大型水泵,重量达14吨,机器解体后,用了8个小时、分8次才运送到位。此外,10米一节的排水管道都得一节一节焊接或拧接,每接一节大约15分钟。每条排水管道都在1公里以上。交叉作业,又使狭小的空间显得更为逼仄。

  井下打钻操作需格外谨慎。排水要钻孔,打钻要产生火花。而王家岭矿是高瓦斯地质构造,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瓦斯爆炸。一旦为了防止瓦斯而被迫停电,就不得不延长救援时间。

  现代化装备派不上用场。突发的大水瞬间涌出,使施工机械和垃圾快速堆积,造成井下情况复杂,潜水员和机器人都派不上用场。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排水、通风、打钻等救援工作仍在艰难而紧张有序地推进,井下仍未探知生命迹象。现场指挥部里气氛凝重,山西省和国家安监总局的领导同志决定:倒排救援时间,限期排水救人。

  速度!速度!!速度!!!

  ●四套排水方案,专家精心论证。优中选精,精中选快

  ●上千吨的设备,通过工人的肩和手搬运到抽水点

  ●平时需要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用了三天三夜就铺设安装成功

  ●工人抬着水泵往下移,污水已经淹到了脖子根

  ●人们苦盼的一台流量450立方米/小时的特大泵开始出水了

  ●毫米→厘米→米……迅速下降的水位刻度,让信心一点点涨了起来

  指挥部下令,必须尽快将排水能力提高到每小时2000立方米!那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水排到可以下井施救的程度。指挥部紧急下令省内五大国有重点煤企各自“认领”排水管泵,限时完成。当问有没有困难时,那些已经满脸煤灰、胡子拉碴的董事长、总经理们,没一个含糊的。

  指挥部再次修订排水方案,采取四种方式推进。第一是投入水泵往矿井外排水;第二是通过巷道往采空区倒水;第三是打通巷道往低处南大巷平硐排水,需要钻进150米;第四是选择两个井位地面打钻,目的是既能往外排水,又能为井下通风和输送食物。

  从坑口到井下,救援人员通宵达旦地奋战着。从下井输送管材到安装水泵,上千吨的设备,都通过他们的肩上和手上,搬运到抽水点。

  铺设抽水管道、安装水泵是西山煤电应急抢险救援小分队接受的任务。为了与时间抢速度,与死神抢生命,他们24小时轮班作业,一个班都在12小时以上。大家说:“我们苦,没有被困职工苦;我们累,没有被困职工累;我们饿,没有被困职工饿。只要能解救被困职工,我们再苦、再累、再饿也值得。”

  随着井下水位的快速下降,水泵每3米就得往下移一次。西山煤电应急抢险救援小分队的6台水泵几天就移动了120米,而每一次水泵的移动,都是一次艰难的过程。有一次,官地矿的方玉松、李满庭、赵青海、赵国旺四个人抬着水泵往下移,污水已经淹到了脖子下面。李满庭脚下一滑,污水一下子呛到了嘴里,但大家挺直腰杆继续往前走。等他们安装好水泵走出水面,身上的污水哗哗地流了一地。

  4月1日14时,本报记者第一次进入井下。回风巷道25度斜坡上,徒手走下亦感困难。沿路看到,两条直径6吋和10吋钢质排水管道已铺好,并传出了水流的声响。30多分钟后,记者艰难地走到了巷底,膝盖已是酸痛难忍。爬上一个长坡,再趟过200多米的泥水路,15时许,记者到达抽水作业面。水面下的3台水泵正在满负荷抽水。斜坡上,近百名救援人员在3.5米的巷道空间中安装水泵,铺设管线,监测水位……记者看到,这里的排水进度开始加快,已能清晰地看到巷道壁上的水印,水位下降近1米。

  王家岭矿一条十几公里的通道已经基本完工,在巷道与出煤通道之间,只剩下100多米的距离。救援人员打下钻孔,水哗哗地自流入出煤通道,大大加快了排水的进程。

  多排水,就多一份希望。

  4月3日17时,人们苦盼的一台流量450立方米/小时的特大泵开始出水了。哗啦啦的水流声似乎告诉大家,这是追赶生命的声音。为了这一刻,中煤集团前来支援的500多名救援人员,克服一切困难,把平时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用了3天3夜就铺设安装成功。特大泵的成功安装,预示着井下排水速度正在加快。

  4月4日,又一台大流量水泵安装成功,开始排水,使井下水泵增加到20台,排水能力达到每小时2535立方米,水位每小时下降20厘米。历史会记载这样一组数字:

  3月29日20时,水位下降2毫米;3月31日18时,水位下降18厘米;4月3日18时,水位下降6.7米;4月4日12时,水位下降10.2米。

  排水进度从毫米、厘米、一直到米的量词变化,显示着追赶生命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下井救援时机一步步成熟……

  听到了!听到了!!听到了!!!

  ●井下突然而至的敲击钻杆声,让亿万人喜极而泣

  ●钻杆上捆绑的一段铁丝,给人无限的希望

  ●营养液通过钻孔投放到井下

  ●矿泉水瓶子里的两封信送到井下坚持、坚持、再坚持

  “叮当、叮当……”4月2日14时10分,在地面2号垂直钻孔处,救援施工人员忽然听到从井下传来了敲击钻杆声!这是抢险救援工作进入第六天后,首次从井下传递到地面的声音。这表明,井下被困人员还有生命迹象。

  地面2号垂直钻孔由省煤炭地质局148勘查院施工人员于4月1日9时打通,历时16个小时,井深为251.8米。钻孔下是辅助运输大巷。

  “井下有人活着!”当这一声音被确认时,现场的施工人员、正在采访的记者欢呼起来,多数人激动得热泪盈眶。120多个小时的漫漫等待中,井下被困人员音信全无,现在,这生命的信息,燃旺了所有人的希望!

  一个多小时后,惊喜再次来临!施工人员提升钻机钻杆时发现,钻杆上竟扭着一根铁丝,井下被困人员再次有了回应!经判定,细铁丝为人力扭上,可能还拴有物品,但在钻杆提升过程中,因刮蹭、钩挂等原因脱落。从绑铁丝的情况看,下面被困人员仍有体力。

  18时许,救援人员再次将葡萄糖等营养液通过钻杆传递到井下,并尝试着冲钻孔大喊:“杆里有吃的,把钻头砸开!”但是,这一次,井下却没有了回应。

  伴随着营养液传送下去的,还有塞在空矿泉水瓶子里的两封信。其中一封信写道:

  “亲爱的工友们: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时刻都在关注你们的安危;省委、省政府领导正在现场指挥抢险工作。同志们都为你们传递的生命的信息万分高兴,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援。你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到底!坚持就是胜利!"

  与井下人员实现生命信息的沟通后,各方救援施工人员备受鼓舞,不由地加快了救援施工的进度。所有的人都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3日,施工人员又尝试通过钻孔往井下投放防爆电话。

  考虑防爆电话不防水而且质量较轻,施工人员把电话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起来,拿胶带仔细粘好,又在电话底部拴上了一根长约一米的三角铁,作为固定铅垂。

  12时15分,一部防爆电话、一盏矿灯和一封信同时被投送了下去。信上写着:你们要坚持住,省委、省政府很关心你们,全省人民大力支持你们。

  放电话过程中,七八位施工人员拉着钢丝,小心翼翼地通过钻孔往井下送着线路,每放10米就缠上红色胶带作为距离标记。10分钟,钢丝放了120米。贴着话筒仔细倾听,除了电流的丝丝声,还能听到气流、水流冲击包裹塑料布的声音。

  241米,242米,243米……就快到巷道顶板了,施工人员放慢了动作,一点一点地放着。考虑到钢丝放短了不能从顶板露下去,放长了又会泡在水里,同时还有可能被折叠在钻孔里一部分,施工人员估算了一下,放了260米左右停了下来,施工人员拉紧固定着。

  放电话的过程中,一名施工人员不时地旋转电话底部的手柄,不停地呼唤着,静静地倾听着,耐心地等待着。但一直没有人接到电话,也没有人应答。

  接着,施工人员又往井下投送营养液,希望能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命支撑。

  揪心!揪心!!揪心!!!

  ●下面的敲击声带给人们片刻的喜悦之后,井下再也没有传出任何生命信息

  ●潜水员带回了沮丧的信息

  ●投放下去的防爆电话没有任何回音

  ●可视探头下去后,图像仅闪了几秒钟就消失了

  ●全中国揪心!全世界揪心!亿万人度过8个不眠之夜

  尽管困难重重,尝试却从未停止。

  3日上午,抢险现场来了潜水员。10时许,河南新密安全生产救援中心救护队长冯松建脚步匆匆地走进抢险救援指挥部。他向指挥部报告,4名潜水员和11名救护队员全部到位,随时可以下水。

  老冯介绍,能否下水取决于三个条件:水质透明度,水下环境,潜水距离。他表示,自己的队伍参加过多次地面水灾的抢险救援,虽然没有在透水巷道里潜过水,但所有队员都参加过国家级潜水培训,只要条件允许,马上下水不成问题。

  指挥部告诉老冯,现在2号钻孔已打通,并从井下传来的敲击钻杆声,可以断定井下还有生命的迹象。但是其他几个工作面受透水阻隔,仍然情况不明,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潜水员的任务就是,探情况、摸信息、送营养液。即,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潜过被水淹没的巷道,摸清井下情况,寻找被困人员。

  指挥部决定,将山西省水利部门的12名潜水员和河南新密前来增援的4名潜水员合兵一处,由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统筹总指挥,老冯带队下水。

  13时,就在施工人员通过2号钻孔投送电话的同一时间里,7名救护人员和6名潜水员首度下井摸探。约4个小时后,潜水员回到地面,但带回的消息却令人沮丧:

  井下施工机械和垃圾被透水涌出堆积起来,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水质浑浊,路程太长,潜水员和机器人都派不上用场。

  这天下午,救援人员努力与井下取得联系的工作一刻也没停。

  2号钻孔的施工工地上,施工人员尝试通过钻孔往井下投放可视探头。但放下去后,因信号中断,图像仅闪了几秒钟就消失了。惊喜片刻,失望重又迅速涌上心头,人们半晌无语,心再度悬了起来。

  自4月2日获悉井下有生命的迹象后,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

  敲击钻孔管道没有人回应,从钻孔送下的营养液也不知有没有人喝到,井下到底能有多少人存活,他们的状况怎么样,153名被困工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饥饿、水和有害气体的严重威胁……

  这些问题煎熬着现场的每一名指战员!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4日,抢险救援进入第8天,排水进度明显加快,每小时水位下降达30厘米。按此速度计算,5日凌晨2时左右,救护队员就可以下水救人了。

  4日一早,指挥部对井口的两个广场进行了清场,一些暂不需要的大型机械已经移走,地面通道全部打开。

  根据井下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抢险指挥部迅速确定了三条救援线路。

  第一条救援线路是辅助运输巷救援,分四个搜救点,共有被困人员61人;第二条搜救线路是胶带大巷,分四个搜救点,共有被困人员57人;第三条搜救路线是回风大巷,分两个搜救点,共有被困人员29人。另有6人为零散人员,具体位置不明,由各救护队在搜索中救护。

  4日晚,暮色渐浓,太阳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缓缓落下。

  22时20分,指挥部的门突然被撞开了。一名救护队员气喘吁吁地向副省长、抢险救援指挥部总指挥陈川平报告,搜救队员在回风巷中看到对面有灯光晃动!

  闯进指挥部的人叫杨志雄,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新阳矿救援队队员。据井下救护队员报告,井下有人忽然发现远处有一束亮光,并且还在不停地晃动。反复确认后,指挥部马上发出命令:下井救人!

  23时15分,第一个橡皮筏下水了。

  所有人的希望之帆,再次被鼓得满满的。

  奇迹!奇迹!!奇迹!!!

  ●井底走船改写人类航行历史!坚决找到你!一定救出你!

  ●179个小时后,第一名被困工人升井,亿万掌声雷动天地

  ●中南海第一时间驰电慰问;围观的老百姓跪在地上,朝着井口方向不停地磕头

  ●不抛弃不放弃,115条鲜活生命奇迹般生还,谱写人间大爱的生命壮歌

  ●啃树皮啃木头,吃纸箱吃棉花;抱团取暖互相鼓舞;勇敢智慧惊天地泣鬼神

  ●顽强抗争挑战生命极限:党和政府会来救我们的!

  4月5日凌晨零时40分,第一名被困人员的顺利升井!这一时刻将被载入世界抢险救援史册!

  现场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井口,随后,一片欢呼声响彻山坳,有的人热泪满眶,有的人奔走相告。当载着获救人员的医疗救护车通过时,人们欢声雷动,目送救护车远去。而在警戒线外的山坡上,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则跪在地上,朝着井口的方向不停地磕头。

  7天8夜、179个小时,所有人企盼的奇迹终于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

  这是一段与死神抗争的人间神话。

  这是一曲体现生命尊严的爱的壮歌。

  这是中国人民挑战生命极限的伟大胜利。

  当首批9名被困人员全部升井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来的祝贺电报。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中煤一建63处项目处的一位工人低着头,哽咽着给家人报喜:“出来了,出来了,人救上来了。”

  乡宁县枣岭乡一位民营企业家高兴地对记者说:“只有咱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办成这惊天动地的大事!”

  是的,在2010年清明节这一天,王家岭矿难抢险救援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奇迹的出现,源于救援人员对生命的尊重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

  4日23时15分,接到抢险救援指挥部提前下井救人的命令后,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救护大队长陈永生立即带人下到工作面,奋力划着皮筏,朝闪烁的灯光驶去。此时,水位还高,水面距巷道顶部只有几十厘米,加之水面杂物多,皮筏行进十分艰难。干了32年矿山救援工作的陈永生,也是首次在井下使用皮筏,操作不顺手。为了抢时间,他急中生智,把皮筏放了一些气,用手使劲撑住巷道顶,一把一把将皮筏艇推了过去。就这样,大家成功救出了第一批9名被困人员。

  5日11时许,第二批井下救援开始,西山、汾西、霍州煤电、潞安等11支矿山抢险救援队投入战斗。陈永生又冲在了最前面。他一个人在辅助运输巷里往返两次、救出6人后,已经精疲力竭。于是他又和副大队长同划一个皮筏,往返8次,又救出了22人。

  皮筏到不了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救援队员们就纵身跳进水里,把被困人员抱上皮筏。一名被困人员问:“能把我们救出去吗?”陈永生坚定地说:“只要我们能进来,就能把你们救出去。”

  当被困人员离开皮筏时,一场救援接力开始了。从井下到井上,再到医院,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组织有序;救护队、担架队、医疗队,协调配合,环环相扣,井下被困人员离开水面后第一时间就得到有效救治。

  奇迹的出现,源于井下被困人员对生存的渴望和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

  被救工人一个接一个从井口抬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救援人员顽强工作的鼓励,是对顽强生命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4月5日,注定要成为中国救援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天,有115位工人获救。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说:“9名被困人员坚持7天8夜后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153名被困人员中115人获救,创造了中国事故救援的奇迹。”

  8天8夜,115名被困人员如何在井下顽强存活,突破“没有食物只能生存7天”的生命法则?几名救援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被困人员井下求生的经过。

  “第一批被救上井9人在事故发生后,展开有组织的自救。当时发现有两辆矿车漂在水面,他们就分成两拨,蹲进矿车。这两辆矿车成了他们逃生的‘诺亚方舟’。”

  “第二批被救上井的106人在事故发生后,从不同工作点逃生,最后在一名老工人指引下,用镐头打开一个密闭巷道,爬到了高处,终于躲过了这场灾难。2号垂直钻孔打通后,106名被困人员发现了钻杆,备受鼓舞,立刻敲击回应地面。后来没回应是因为不敢再敲:第一,因为井下瓦斯高,怕敲出火花引起爆炸;第二,井下氧气也不足,不敢多动,以保持体力。”

  “由有经验的老工人组织,每天轮流开几盏矿灯,保证井底照明。有的被困者获救升井后,手里的矿灯还能发光。”

  “一些被困人员用铁丝将圆木捆起来,扎成简易木筏,准备水位下降后坐木筏冲出去。”

  “被困几天后,有的年轻人精神接近崩溃,老工人就鼓励安慰他们,甚至编出了‘3名矿工被困井底25天得救’的故事。”

  “饿了,他们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纸箱的纸片或棉衣里的棉花;渴了,就喝井内积水;冷了,就抱团取暖。”

  ……

  4月5日这一天,115名被困人员奇迹般生还的场面,是一幅催人泪下、举世震惊的画卷,令人震撼、使人刻骨铭心!

  救治!救治!!救治!!!

  ●数百名医护人员等了3天3夜;在这里,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一同静静地等待

  ●153个救护小组枕戈待旦;153个特设病床空位以待;153套治疗方案量身打造;153辆救护车严阵以待

  ●数千里公路铁路没有任何障碍一路绿灯,救援的快速接力一路传递

  ●副总理指示具体到每个救治方案

  ●省委书记亲抬担架,局长省长守候井口迎接每一个顽强生命……

  4月5日凌晨1时22分,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车牌号为晋EJM006的救护车驶进山西铝厂职工医院,在急诊楼前戛然而停。车门打开,第一位获救工友赢得雷动掌声……

  这位获救人员名叫靳群红,36岁。

  一套精心准备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立即启动

  ……

  4月2日,一项与井下救援同样重要的工作悄然展开。全省卫生系统紧急行动起来,开辟生死救援的“第二战场”。

  张汉伟、肖传实、刘强……一个个大名鼎鼎的医疗专家悉数出动。

  医疗救治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救治的阶段,囊括了救治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在往井下投放营养液的同时,有关医院预留出153张救治床位,153辆救护车呼啸而来,严阵以待。从王家岭的山下向上望去,如蜿蜒的长龙一般。每辆救护车均配足了被褥、氧气及必备的抢救器材,保证“一人一车一医一护”。

  从2日至5日,153辆救护车等了3天3夜;数百名医护人员等了3天3夜;在这里,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一同静静地等待。等待生命之门开启,等待那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5日零时35分,万众瞩目下,第一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两个、三个……首批9人被成功营救。

  得知这一消息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张德江副总理要求国家卫生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获救人员。要针对每一位获救工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每个人组建专门的医疗救护小组,争取使他们尽早康复、全面康复。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带领21名专家奔赴山西

  ……

  在坑口,救治工作在现场紧张展开……

  一个个救治细节在一双双温暖的手上被放大,被救工人出坑由医务人员实行救治与分流,由专人转运至救护车上。

  转运途中,救护车的护士小高一直在为被救工人罗欠来进行体格检查,记录病情变化,并与接收医院的医师进行床旁交接,随时准备与北京专家取得联系,进行专业救援指导。

  5日上午,省领导张宝顺、杜玉林、高建民赶往河津市人民医院。救护车到了,张宝顺快步来到楼前迎接。每一辆救护车到来,他都要迎上去开门,帮助抬担架;每一次护送担架车,他都要大声叮咛:小心点!走得稳一点!他强调,现在下井救人工作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要发扬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千方百计多救人。同时要精心做好获救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让每一位被困人员离开水面后就得到有效救治,力争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努力夺取抢险救援工作的最后胜利。

  截至5日下午4时,115名安全升井的工友被迅速转送到河津市的3所定点医院。 

  4月5日中午,河津市人民医院护士张芳,接到了获救工人于建华。当时的于建华神志有些不清,衣服上沾着煤,脸上身上有煤,全身冰冷。27岁的张芳打来热水,给他清理全身。张芳说,“我用接近体温的热水,从脸到脚给他擦干净,还给他洗了头,换上干净病服。看到他嘴里满是煤,牙齿上也沾着煤,我用棉签沾上盐水,小心地把他嘴里的煤抠出来,用棉签把牙一颗一颗清理干净。”

  5日晚,根据专家组评估结果和建议,指挥部决定将60名病情较重且符合转运条件的病人送往太原治疗。

  铁道部连夜安排专列,在卫生、公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6日6时30分,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副省长张建欣陪同护送60名较重病人,乘专列转至省城太原三家重点医院进行救治。 

  从王家岭到河津到太原,生命的绿色通道一路铺展,救援的快速接力一路传递。

  6日11时37分,60名获救工人乘专列抵达太原站。拆卸窗户、运送伤员、护送上车。

  11时45分,第一批救护车离开太原站,驶向对应医院。

  一副副担架抬下火车,一束束鲜花送到伤员手中,一辆辆救护车依次驶出,一条条道路畅行无阻……

  许多人情不自禁鼓掌。围观的李爱花老人拭着泪水说道:“老伴退休以前就在煤矿工作。这几天,老伴住院了,还一直关注着受困人员的消息,今天看到他们大多数人平平安安,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6日上午,省长王君不辞劳苦、风尘仆仆来到河津市人民医院,看望慰问获救人员。他强调,要把医院作为抢险救援的一线,组织强有力的医疗专家,利用最有效的医疗设备,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做到安全升井人员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确保不再死亡、避免伤残、全面康复,不留下后遗症,让每一名获救人员尽快康复出院,创造出医疗救治新的奇迹。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获救工人除个别人的血压有些波动外,整体生命体征比较平稳,医院安排了心理医生对获救工人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

  拆掉眼罩、说话聊天、看电视节目、喝米汤、吃面条……被救工人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健康情况逐步向好。

  45岁的被救工人董有红借了护士的手机,向家人报了平安时,泪水横流,几度哽咽。

  34岁的翼城工人于建华,在河津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和难友们谈笑风生,开始打算着未来的新生活。

  28岁的古交工人靳晋明激动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地生活,坚定地活着!”

  “以前我们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大的毅力和能耐,能坚持这么久!”7日17时,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为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精神科专家罗锦秀主任医师从病房走出来后,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她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听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她感慨地说:“他们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奇迹。”

  目前,井下被困人员仍时刻让人牵挂。

  在井口现场安排救护车,在运城市中心医院预留了足够的重症治疗床位,并配备了专业的救护人员、全套医疗设备和药品。

  驰援!驰援!!驰援!!!

  ●3000大军云集现场。数万预备队员整装待发。后方动员一呼百应

  ●电力巡检员孤身守卫供电铁塔,与日月星辰相伴八天八夜

  ●最先进的通信设备移师王家岭,确保信息主动脉畅通无阻

  ●千名武警公安民兵沿线值守,昼夜更迭,生命通道一路绿灯

  ●志愿者活跃在大山深处、乡间小道;三架蒸笼,昼夜不停,一天蒸1.6万个馒头

  ●上百新闻记者坚守一线,把激动人心的消息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井上井下,救援人员顽强突进;现场外围,救援力量源源不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处处充满着无疆大爱。为保证与时间赛跑的大救援,电力、通信、公安、交警、民兵预备役指战员以及临汾、运城的社会各界,全力保障王家岭上3000人的抢救队伍,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

  事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省军区司令员方文平少将率领几百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维护秩序,参与救援,并且为陆续到达的救援人员搭起帐篷。

  电力供应是否稳定,负荷能否保证井下不断增加的水泵正常排水,成为此次抢险救援的关键,攸关被困人员的生命。

  第一时间,电力部门赶赴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对主供线路进行全面特巡,重点区域沿线蹲守。

  巡视队队长白玉龙在偏僻的群山之中,几天几夜蹲点监视山顶上的一处重要铁塔。长时间的劳累,他流鼻血了,就用土办法“冷水浇头”勉强止血。领导劝他下山休息,他态度坚决:“临阵换人影响工作,我不能离开!”

  陡峭的山势、遍布的荆棘、崎岖的山路——由几十名通信员工组成的抢险队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抢险工作。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搬到王家岭矿,王家岭架起生命的信息通道……

  在通信应急车上已经连续工作一天两夜的通信保障人员樊海亮眼眶湿润:“多一格信号,就多一分希望。多一块载频,就能多一点信心。”

  近千人的武警战士和公安民警值守在每一个岗位。

  尧都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任忠,带领100名巡警队员,在坑口沿线值守了五天五夜,没有洗过一把脸,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记者看到,他们警容严整一丝不乱。

  在事故现场到河津市人民医院30多公里山路上,数百辆过往的车辆和上千行人主动停下来,为一辆辆呼啸而过的救护车行注目礼。

  救援牵动着3400万三晋人民的心。

  数日来,乡宁县毛则渠煤炭有限公司、乡宁煤校、乡宁昌平大酒店三套蒸笼,昼夜不停,加班加点,每天1.6万个馒头源源送往王家岭。

  4月7日上午,在河津市做屠宰生意的王小龙开着车,拉着1000多公斤刚杀下的猪肉,走了40公里山路,送到了王家岭。老王把肉放在了矿工食堂,说这些肉给弟兄们改善伙食,补补体力。矿上要给他肉钱时,他摆摆手说,这个钱不能要,我没能亲自参与救援,送点肉也算尽点心。

  临汾实打实电工材料批发部29岁小伙张华杰,不仅将1.6万余元物资捐赠给指挥部,还在自己的安全帽印上“实打实义务电工”的字样,协助救援人员进行临时电路维护和排查10个昼夜,“实打实”地实践志愿精神。

  救援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4月2日,救援指挥部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从口袋掏出2万元要求捐赠。这位老人是在1949年8月震惊全国的“车七透水事件”中31名获救的矿工之一,那时他才13岁,是共产党救了他。那次矿难造成200多人遇难。往事在目,将心比心,听说工人弟兄受困后,这位75岁的老人专门从山东淄博赶来。他说,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被困井下的工友一定会获得重生。

  4月5日,全国总工会向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捐款200万元。截至目前,指挥部收到各界捐款2000多万元,物资不计其数。

  在救援现场,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就是来自全国的几百名新闻记者。他们风餐露宿,克服困难,把救援的每一项进展迅速传递到全世界。他们用自己肩上的镜头和手中的笔,为救援工作鼓劲加油。

  从抢险救援初期的焦急等待,到耳闻从井下传来敲击钻杆的“生命之声”;从见证首名获救工人成功升井,到随同获救人员转诊太原,在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现场,每一个热泪盈眶的时刻,记者的心脏和抢险救援共同跳动,记者以及他们身后的媒体都用自己的行动发出共同的心声让平安伴随每一个人!

  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行将画上一个句号,但是所有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我们惟愿,遇难者付出鲜活生命的惨痛代价永远成为一个终点,并将成为安全生产工作一个新的起点。

  4月12日凌晨,遇难者升至33人,井下仍有5人被困,抢险救援队伍现正全力加紧搜救。指挥部要求,连续作战,坚定信心,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抓紧排险。

  坚持、坚持、再坚持,抽水、抽水、再抽水,救人、救人、再救人!

  本报记者 李宁波 李宏伟 齐作权 张临山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