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青海玉树地震和救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中国网
2010年04月15日17:47

  法制晚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是问给地震局这两位官员的,第一个问题,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今年以来有好几起关于地震的谣传,比如说在山西和包头的,都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请问这种谣传是不是跟目前比较落后的地震预测机制有关系呢?就是说没有办法做准确的震前预报,导致大家找不到可以信任的来源。谢谢。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次灾区的搜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灾区是处于高原地区,高海拔,对于专业救援队员也好,对于搜索犬也好,都有一个高原反应问题,所以我们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个困难,灾区的地形非常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是沿峡谷地带展布,交通畅通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救援人员也遇到了交通上的困难。另外,从西宁到玉树,路途有八百公里,如果陆路到达的话,乘车要12个小时,所以远程施救对我们的救援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三个困难,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各支专业救援队伍必须依靠自己,从当地政府很难得到充足的保障,他们必须做好自我保障,所以对各支救援队伍的要求,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灾区,现在灾民安置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救援队伍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缺少驻地、缺少即食食品等方面的补充,加之在高寒地带,大家也知道,现在当地还处于冬季,所以我们救援队员的自我保障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

  我回答一下关于如何应对地震谣传的问题。这里面我想谈两点,第一点,关于地震谣传,世界上一些地方也都出现过关于地震方面的谣传,但是总体来看,地震知识普及得比较好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方面的情况就好一些。第二点,要掌握必备的地震知识,这方面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我们地震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小就要抓起,大家应该掌握地震是怎么回事,来了地震怎么办,如何应对地震的谣传,尤其是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虽然地震预报是目前全球都面临的世界难题,但是根据我们的《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条例,如果有正式的预报意见,是由政府发布的,如果不是从这个渠道出来的预报意见,应该说都不是正式的预报意见。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您刚才提到了,现在到灾区的帐篷数量还不够,您也提到了此次地震灾害使得多达10万人口必须转移安置,这些人在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是如何过夜的?现在有没有人是冻死的?在帐篷不够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些人能够安全地生活?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

  昨天晚上是震后的第一夜,我们与前方工作组的人员一直在联系,可能媒体也有报道,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取暖,同时已经到了一部分帐篷,尽可能多的住进去一些人,还有亲友相帮、互助,有一些衣被互相调剂,通过这些方式来渡过震后的第一夜。

  当地政府也在竭尽所能,就已经到达的物资进行重点保障。据我所知,现在灾区晚上的温度大概是零下三度左右,这样的温度,有一些御寒的措施,比如说生火,或者一些衣被、帐篷的遮挡,没有可能出现你说的冻死人的现象,事实上我们也没有看到。这种现象,随着今天一批救灾物资的到达,会很好的缓解。

  解放日报记者:

  我刚才听苗老师提到了交通和地形的问题,在玉树的地震有没有存在像汶川地震一样的那种交通盲点,比如说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地区?再有一个问题,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地震局地震台网做了哪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预报能力?谢谢。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灾区没有出现完全不能够通达的受灾地点,由于灾区出现了一些滑坡、碎屑流等地震次生的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路通行能力的受限,但是这些道路仍然还能使用,只不过需要做一些及时的保通工作,所以目前还不存在无法到达的地区。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家,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地震预报的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的台网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像测震台站已经有1000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观测台站也有1000多个,这些台站还在继续发展。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支持地震监测预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像我们现在承担的一些科研任务,比如行业专项、科技支撑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都是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的。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际上对地震预测的研究也非常关注,近几年在地震科学领域,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近两年同中国的交流非常频繁,前一段时间,美国的科学家也到中国进行地震可预测性的研究和合作。

  每次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但是大家都化悲痛为力量,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性工作之外,还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希望早日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