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警察大口呕血仍返回救援 婴儿露宿特警让出帐篷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04月19日02:27
■一名警察跪在地上用双手挖掘石块。新华社发
■一名警察跪在地上用双手挖掘石块。新华社发

■12岁的丹周听说妈妈要到西宁救治,坚决要求跟同一起照顾母亲。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12岁的丹周听说妈妈要到西宁救治,坚决要求跟同一起照顾母亲。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待产藏族孕妇头部被砸伤且出现难产,兰州军区政委特批空军连夜运送伤员
待产藏族孕妇头部被砸伤且出现难产,兰州军区政委特批空军连夜运送伤员

  生命通道:48小时接力抢救

  17日凌晨零时10分,随着一个新生男婴响亮的啼哭,解放军第四医院手术室里顿时欢声一片,所有的医护人员眼里都闪着晶莹的泪花。围绕灾区孕妇仁钦卓玛展开的爱的接力赛终于跑完最激动人心的一棒。

  地震打击让孕妇焦躁恐惧

  14日7时多,待产的26岁玉树县藏族妇女仁钦卓玛正躺在自家床上,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便失去了知觉。10时左右,等家人把她从废墟中扒出来,她才知道,7.1级的强烈地震不仅摧毁了她家的土屋,砸伤了她的头部,还夺走了她和丈夫的4位亲人,幸运的是肚子里的小家伙还在动。

  15日凌晨5时40分,卓玛被家人送到了第一支抵达震区的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帐篷里,一场抢救生命的接力赛拉开了。

  医疗队员紧急为卓玛检查伤情、包扎伤口、输液治疗。地震造成的巨大惊吓和失去亲人的打击,使卓玛变得焦躁、恐惧,肚子也越来越疼。医疗队专门安排几名女队员轮流日夜守护她。到了15日深夜11时,卓玛的病情变得危急起来,婴儿随时可能会降生。玉树与西宁远隔800多公里,沿途山大沟深,道路复杂,陆路运送难以保障孕妇生命安全。空中运送,玉树机场夜里又无法起降航班。怎么办?医疗队队长、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立即派妇产科主任何敏,带必要的医疗设备乘次日最早的航班赶到灾区。

  灾难突袭,西宁飞往玉树航班也变得紧张异常。运载伤员、抢险队员和特急物资的航班,已经归青海省政府直接调配指挥。正在西宁指挥抗震救灾的联勤部占国桥政委得知这一情况,专门派人与青海省军区和省政府协调机票,西宁机场特事特办。上午11时,载着何敏的航班穿云破雾急飞灾区。

  兰州军区政委让空军夜运

  此时孕妇的情况已越来越糟,不仅出现难产症状,而且地震撞击带来的脑部损伤导致她接连发作癫痫症状。下午5时,病人最严重的一次癫痫持续五六分钟。再这样下去,不仅腹中胎儿生命难保,孕妇自身也极度危险。加之,灾区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夜间气温会骤降至零下十五六摄氏度,即便能在帐篷里将婴儿接生,保暖也是个大难题,再出现产后大出血等症状,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医院医疗队一边加大对孕妇仁钦卓玛的救治守护力度,一边紧急协调解决空中运输难题。然而,此时运载大批伤员的民航专机已经起飞,只有一架空军运输机即将降落玉树机场,但此时天色已晚,呼啸的寒风卷起风沙大大降低了能见度,恶劣气候加上复杂高海拔地形,对飞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空军运输机还会不会连夜起飞不得而知。怎么办?孕妇的家人急,第四医院医疗队员们更急。正在灾区指挥抗灾抢险的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得知后,马上指示,让空军运输机连夜运送伤员。

  一条抢救孕妇生命的空中绿色通道随即架起。

  飞机未飞西宁准备已到位

  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紧急安排救护车运载病人驶往玉树机场,为了确保病人途中得到有效救治,医疗队的脑外科副主任符江堂也随机护送病人赶往医院。前方的队员们万分关切,后方的医护人员们同样关切万分。

  这边战鹰尚未起飞,第四医院接运仁钦卓玛、实施剖腹产手术的一切准备已经到位。16日21时,载着仁钦卓玛的空军飞机在西宁曹家堡机场一降落,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就迅速将病人转运至救护车上,向医院急驰。

  经过剖腹产手术,17日凌晨,一个6.6斤的男婴在第四医院手术室里顺利降生,仁钦卓玛幸福地哭了,在场医护人员幸福地哭了。历经48小时,一场抢救灾区藏族孕妇的接力赛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西部商报》供稿)

  抱着孕妻身挡碎石

  父母为了感谢军队,给新生女儿起了两个名字

  “是个漂亮的女孩!”昨日上午10时50分,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手术室传出一声响亮有力的啼哭声,一个重达6斤的女婴呱呱坠地。这是玉树地震发生后,在成都诞生的首个地震宝宝。女儿的平安出生,是爸爸抱着妈妈,用身体挡住碎石,用爱创造的生命奇迹。

  宝宝有两个名字:“荣珍”,意为在军队出生的珍贵女儿;“达娃拉姆”,爸爸心目中的月亮女神。

  26岁的青梅拉姆有9个多月的身孕,是转到成都军区总医院的第二批伤员。丈夫嘎登,30岁,自己受伤不肯住院接受治疗,寸步不离地守护妻子,等待宝宝的降临。昨日上午10时许,在青梅拉姆被推往手术室前,嘎登注视着即将要进行剖腹产的妻子,紧紧握住她的手,轻声问道:“你怕吗?”看着比自己还紧张的丈夫,妻子回答:“不怕。”由于他不能进入手术室,嘎登担心地守候在门外,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静静地坐下,他给家里的亲戚打电话,让全家人共同为青梅拉姆祈福。由于担心再次怀孕对妻子的身体不好,嘎登打电话要求医生为妻子做绝育手术。妻子说,一切都听丈夫的安排。

  “哇!”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声,上午10时50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新生命的到来,让手术室里的每个人激动不已。“是个女孩,整整6斤。”经检查,孩子身体十分健康。当医生将女儿放在妈妈的脸前时,宝宝停止了哭泣,微微地撑开眼睛看了看妈妈,女儿把眼睛闭上后,笑了。青梅拉姆看着女儿,眼里盛满幸福的泪水。

  “女儿很漂亮!”宝宝出生后,医生迫不及待地将消息告诉嘎登,“孩子的妈妈怎么样?”当知道母女平安后,嘎登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像个孩子一样,给家人打电话汇报情况。

  嘎登已经为女儿想好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达娃拉姆”。嘎登说,这是月亮女神的意思。在手术前,嘎登托付医生为宝宝取个名字,因此,宝宝还有一个名字“荣珍”。医生说,荣代表军队,这是在军队里出生的珍贵女儿。

  (《成都晚报》供稿)

  幸存三岁孩童寻亲信息热转

  众多寻亲和求助信息,都利用快捷的微博传递

  一个三岁男孩的照片和寻亲信息昨天由“蓝天救援队”在微博上发出后,迅即登上当日的微博热门转发榜。

  记者发现,此次玉树地震中的众多寻亲和求助信息,都利用快捷的微博传递。昨天凌晨近1时,蓝天救援队在微博上为一个男孩发出寻亲信息:“帮助一名三岁男孩寻找家人,他母亲因为保护他而当场死亡,父亲下落不明。希望通过照片帮这孩子寻找到亲人。孩子目前因为惊吓过度,不会说话,不知姓名。”随附的是一张郁郁寡欢的男孩照片。这条寻亲信息为近2000名网友所关注和转发。蓝天救援队随后表示,将打印一些孩子照片抽空张贴,帮孩子寻找亲人,并公布了蓝天救援队大本营的联系电话。

  也有许多机构和个人发出寻亲信息。一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师接诊了一位从灾区转运过来的小男孩,“他那无助的眼神让我十分揪心。孩子从母亲怀中救了出来,而母亲却永远离开了孩子。”这位医师将孩子照片和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出来,希望找到孩子亲人。《北方晨报》则公布了10位身在鞍山读书的孩子的姓名和照片,希望借由网民力量寻找孩子们在玉树灾区生死未卜的亲人,这条信息被热心网民转发了4000余次。

  除了寻亲信息,一条条求助信息也在迅捷转发:“西宁各大医院最缺的就是藏语翻译”,“玉树怀德福利院109名孤儿均安好,急需水和食物”……中国国际救援队则向广大网友呼吁,灾区急需物资有挖掘设备、帐蓬、被褥、生活、防寒物资。 (《北京晨报》供稿)

  特写

  震区“最美女军医”

  她的事迹一夜之间传遍了网络论坛,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女军医”;她为玉树地震灾区受伤小女孩喂水的情景,被人们视为玉树抗震救灾最感动的瞬间之一。她,就是深圳公安边防支队赴青海抗震救灾医疗小分队医生罗爱华。

  今年42岁的罗爱华,是深圳边防支队赴青海抗震救灾医疗小分队医生,曾参加过“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这位女医生巾帼不让须眉,再次主动请缨,要求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救援。

  4月15日13时,深圳边防支队医疗卫生小分队抵达青海玉树巴塘机场。当官兵刚刚拿齐行李,突然机场入口处一阵躁动。原来是有一批灾区重症伤员送抵机场。罗爱华与深圳边防支队医疗小分队队员没作任何休息调整,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搬运、救治伤病员工作中。

  13时50分,一名受重伤的小女孩被深圳公安边防支队医疗队从车上接到候机大厅,当官兵把她放下时,细心的罗爱华医生看到小女孩由于长时间缺水,嘴唇干裂发白、脸色有点发青。罗医生立即拿来矿泉水,一口一口地喂到小女孩嘴里。可能是太长时间没喝水了,小女孩一口气连喝了十几口。喝了近半瓶水后,小女孩的脸色开始好转,当罗医生准备再给她喂水的时候,小女孩轻轻地摇了摇头,并用感激的眼神打量着眼前这位穿军装的阿姨。

  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战斗,罗爱华与其他队员一起将这些重症伤员全部送上专机。之后,医疗小分队立即启程,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玉树结古镇。到了灾区,由于一下子从零海拔的地方来到近4000米的高海拔,罗爱华开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从开始的头昏到较严重的呕吐。但她一直咬牙坚持。

  4月16日天刚亮,罗爱华只简单吃了抗高原反应的药后,与深圳边防支队医疗小分队官兵一起深入灾区,为灾民开展巡诊。

  在巡诊过程,由于与当地灾民存在着语言沟通的障碍,她努力用笔写、用手比划着与病人沟通病情,并对症对伤员开具药品。

  一个又一个受伤群众在得到罗爱华和她的战友们及时救治后不断用藏语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天黑了,极度的疲劳居然让罗爱华忘记了高原反应……

   (据新华社)

  灾区一幕

  婴儿露宿街头特警让出帐篷

  昨日清晨,正在玉树县结古镇巡逻的成都特警队员在发现了六七名正睡觉的群众。他们露宿街头,身上仅盖着薄薄的棉被,上面已覆盖了一层霜。更让人心痛的是,棉被下还蜷缩着一个几岁大的小男孩和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老乡们快起来,我给你们找地方住。”特警队员罗忠义看见小孩在街头受冻,心里特别难受。就在罗忠义15日奔赴玉树救灾的途中,他的妻子为他产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婴。前日下午,他才通过电话第一次听到了儿子的啼哭声。特警队领导获悉灾民的情况后,立即决定让特警队员们挤一挤,挪出两顶帐篷给受灾群众。

  昨日上午8时许,特警队员来到群众露宿的地方,搭建起3顶可供30人居住的帐篷。此外,队员们还送上了一些食物和饮用水。一切安置妥当后,刚刚当上父亲的罗忠义还不忘抱了抱那个才两个月大的婴儿,在地震灾区提前感受一下当爸爸的滋味。

  (《成都晚报》供稿)

  救人明星

  大口呕血仍要返回参加救援

  人物简介:刘汇海入伍17年,先后被评为“救人明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5·12”汶川地震期间,他带领中队官兵连续奋战9昼夜,救出被困群众43人,生还5人。

  人物简介:杨霆,24岁,200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法学学士。2009年入伍,现为市消防11中队见习排长。

  呕吐、咳嗽、流鼻血……玉树震区的高原环境让来自四川消防的官兵们极不适应。在到达玉树震区经过连续72小时的奋战后,一些消防官兵甚至出现接连咳血症状。昨日,38岁的全国“救人明星”刘汇海、24岁的大学生消防新兵杨霆就因为患上严重高原病情,被随队医生勒令退出救援一线。

  去救援时趴在地上呕血

  “战友们还在一线,我却这么不争气。”两日的不间断救援后,刘汇海接连咳血,最后被战友们抬下了救援前线。病榻上的刘汇海有些懊恼。

  “他已经尽力了。”带队领导高文志告诉记者,刘汇海与战友们是4月15日下午2时许进入玉树搜救现场的。初到高原地区,他就感觉到不适,但一直在坚持。当天下午,他与战友们就从玉树交通宾馆附近救出了第一名生还者。打响头炮后,他又辗转民族中学、气象局、教育局宿舍等救援点,争分夺秒地奋战了两天。

  4月18日上午8时许,刘汇海刚刚从教育局宿舍现场出来准备赶赴下一个救援点时,突然脸色苍白地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呕血。失去意识倒地后,战友们将他抬回一线。经医生诊断,他是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高原反应引发了急性肺水肿。必须马上送到低海拔地区抢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随后,刘汇海被送上了飞往西宁的飞机。“已经没事了,我想马上回来。”当天下午刘汇海病情稳定后,立即向前线指挥员请缨,请求返回玉树参加救援。

  大学生新兵“出差”病倒

  “我和部队已到达玉树,请家里不要担心。”这是成都市消防支队官兵杨霆到达玉树后,发给父母的一条短信。来玉树灾区前,他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谎称是要到外地出差开会。

  “本来大名单中没有他,他是主动请缨来的。”高文志介绍,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中午,成都市消防支队便公布了救援队伍名单。名列其中的官兵绝大多数是“5·12”抗震救灾老兵及少数身体素质优异的新兵。2009年才入伍的杨霆知道后,立即找到支队领导,要求与战士们一道前往。

  杨霆到达灾区后的表现没让大家失望。高文志说,3天内杨霆总共休息时间不足12小时,辗转了6个救援点位,手脚都磨出了血泡。昨日上午,杨霆在救援现场捂住口鼻一通猛咳,打开一看,掌心上已有一摊血迹。当带队领导对他下达入院治疗的命令时,杨霆竟当场抗命,申辩其他战士也在咳嗽、流鼻血,他能坚持下来……昨日下午,杨霆被送到西宁医院救治,目前病情已稳定。

  (《成都晚报》供稿)

  救援日记

  第三日 4月18日

  每个人都是吃着止痛药工作的

  前天晚上7时许,忙完手上的活,我们开始发电做饭。看着锅里翻腾的稀饭,每个人的胃都发出饥饿的声音。就这小半盆米,还是后勤用一箱啤酒换来的,旁边烤着两小块牛肉,是当地政府送来的。

  这时,一个老人带着两个小女孩冲进了帐篷。经过两个小女孩翻译,大家才知道,在赛马场安置点有一个55岁的男子,地震时头部受了外伤,他几次来医疗点,但人太多,没能挤进来。随后,四川省医生骨科主任袁嘉斌马上赶到赛马场找到那位老人,检查后,确定是肩胛骨折,袁主任为他做了定位处理。

  按照规定,12点发电机要全部关掉,到处一片漆黑,不时可以听到远方传来的藏獒叫声。由于重大伤员的抢救工作差不多完成,华西医院和省医院的专家医生准备撤回成都。下一步主要是卫生防疫和监督方面的工作,以及针对慢性病、复诊换药的常态治疗。

  早上,由(四川)德阳、雅安、广元等地赶过来接手的医疗救援队到了,(四川)省卫生执法总队队长张平西带队的卫生执法队伍也到了,大家进行了简单的交接工作。所有的物资都留给了接手的医疗队,比如帐篷、药品、发电机、高压锅、睡袋等,带上少量干粮和水,我们出发回家。

  回想这几天,每个人基本都是流着鼻血、吸着氧气,吃着止痛药进行医疗救援工作。带过去的氧气袋,没有一个人舍得用,都给病人留下了,大家就用制氧机,但作用有限,两个制氧机被用烂了。

  青海地震救援队四川副总指挥胡卫建说,高原救援是一种很特殊的救援,对医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这一次,我们尽到了最大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所以需要求助的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正确的救治,这让所有人感到欣慰。”

  (《天府早报》供稿)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