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青海常青 逝者安息(组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4月22日06:51


  编者按 4月21日,中国人民共同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这一刻,山河失色,举国同悲;这一刻,力量在凝聚,信念在升华。奋战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的万余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化悲痛为力量,纷纷表示: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不怕牺牲,连续作战,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做出更大贡献。
雪落戎装祭同胞

  本报记者 丁海明 特约记者 张 荣 通讯员 吴 疆

  4月21日,举国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上午10时,第二炮兵某旅旅长李保弟一声口令,正在结古镇当代村奋战的150余名官兵收起手中的锹和镐,在胸前佩戴上一朵朵洁白的纸花,然后脱帽,默哀。

  举国哀悼,上苍同悲。就在这个悲痛的时刻,山风呼啸,浓云翔集,漫天雪花骤然而至,仿佛是悲痛的思念铺天盖地而来。

  官兵们神情凝重,雪落戎装,泪洒戎装。在抗震救灾官兵悼念的遇难同胞中,有他们亲手从废墟中挖掘、背送出来的遇难者遗体,也有他们从废墟中搜寻抢救出来的幸存者的遇难亲人,更有他们夜以继日帮助医治安置、重新面对新生活的受灾群众逝去的至爱至亲……

  这个旅,是最早到达震中结古镇的部队之一。火箭兵,有火箭兵的速度。在旅长李保弟指挥下,500余名官兵分多路,第一时间向巴塘乡、禅古寺、新建北路、跑马场等多处重灾区火速挺进,人员搜救、抢救财产、输送搭建帐篷、疏通道路、清理废墟等各项救灾工作同时、全面、立体展开。

  在抗震前指战果簿上,记录着这个旅的骄人战绩:救助受灾群众500余人,从偏远山村抢救危重伤员21人,搭建帐篷200余顶,抢救佛像、经书、法器数以千计,仅贵重文物便达102件……

  与官兵们一起参加哀悼仪式的藏族老人索南文措泪流满面,他用藏语一个劲儿地说,翻译告诉记者,他在说:就是这些军人,不吃饭不睡觉地帮我们搜救亲人、挖出粮食,还把水和食品还有帐篷让给我们。现在,他们在为我们死去的人祈祷,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神圣而庄严的哀悼仪式在雪花纷飞中点燃着战斗的激情。旅长李保弟大声问擦干眼泪的士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决心与信心在悲痛中升华,胜利的回答在玉树上空回荡!

  (本报玉树4月21日电)
我们都是玉树人

本报记者 李秦卫

  左臂托帽,右手下垂,颔首闭目,泪水慢慢从他紫黑的脸庞滑落,但他并未抬手拭去。他,兰州军区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处助理员王国辉,一名普通的抗震救灾军人。

  4月21日上午10时,青海省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哀悼活动。此时,王国辉正带领满载蔬菜和米面的车队行驶在西宁至玉树的交通“大动脉”上。10时整,车轮驻足,官兵下车,都轻轻从口袋里掏出小朵白花挂于胸前,列队低头,面向玉树——那个曾经美丽的三江源头。

  3分钟后,王国辉没有摘下白花,默默带着车队继续在高原穿行。到灾区以来,这名来自甘肃庆阳的西北汉子,没有休息过一天,给灾区送去了一车车急需物资。“今天,我也是一个玉树人。”王国辉说。

  这时,同样满载物资的一辆卡车超越而过,车厢两侧的横幅上,粗黑毛笔写着的“玉树加油”遒劲有力……

  (本报玉树4月21日电)
悲痛中凝聚力量

本报记者 孙兴维 李秦卫

  群山呜咽,乌云蔽日。今天上午,无尽的哀思笼罩着玉树全城,在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援建的玉树灾区第一个高考帐篷学校前,救灾官兵和学校师生共同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用藏、汉文字书写的“沉痛悼念"4·14"地震遇难同胞”的白纸黑字标语在帐篷学校旁显得庄严肃穆。伴随着全体人员齐唱国歌的雄壮声音,官兵代表向开成和学生代表更尔多加两位升旗手共同把五星红旗徐徐升至旗杆顶。

  “降半旗!”10时整,主持仪式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副政委杜青松一声令下,五星红旗在旗杆半空中定格。官兵们摘下帽子,与老师和同学们默哀3分钟。

  默哀结束后,升旗手、工兵团营救一组组长向开成眼里噙着泪花说:“当我升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感到这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这也是为灾区人民升起重建家园的希望!”

  (本报玉树4月21日电)
万米高空寄哀思

本报记者 梁蓬飞

  沉寂、静默、肃穆。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声,再也听不到其他任何声响。

  今天上午9时30分,我们乘坐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的MU2003航班,从西宁飞往玉树。再过半个小时,也就是10时整,青海省将为玉树地震遇难者默哀。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云端之上,迎来那撕心裂肺、天地同悲的一刻。

  机舱内乘客寥寥,偌大的空间弥散着渐渐凝重的空气。乘务长岳磊照例一丝不苟地提供着细致周到的服务,他说话很慢、很轻,双眼布满血丝。连日来的高强度飞行、不间断地运送物资伤员,使他和他的同事身心超负荷运转。

  从玉树发生地震那一天起,这个9人机组便一直穿梭在“玉树—西宁”这条空中走廊上,每天值飞八九趟航班。岳磊说,累倒不怕,最怕的是看到受灾群众承受的那份苦难。就在昨天,20多名伤员搭机后送,他和其他5名空乘人员展开投入抗震救灾以来第30次“生命大接力”——帮抬担架、固定伤员、心理安抚、联系后援……

  舷窗外,流云飞转;机翼下,玉树渐近。10时将至,6位空乘人员在过道里站成一排。记者发现,他们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红色圆形徽章,左上方是五星红旗,中间写着“抗灾同心,你我同行”,最右边是两个地名:成都、汶川。在参加过四川地震救援的他们眼里,西宁是又一个成都,玉树是又一个汶川。

  我们自觉地加入他们的行列,为玉树默哀、祈福。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这个机组只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很小的群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大的灾难也终将被战胜。(本报玉树4月21日电)

  一名被埋压藏族群众已经遇难,但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还是进行了8个小时艰苦挖掘
为了遇难者的生命尊严

本报记者 夏洪平 特约通讯员 李志涛

  4月17日中午,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接到报告:结古镇集贸市场东侧垮塌的半幢楼底下,埋着藏民罗布的一个亲人,可能还活着。救援队员火速赶过去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反复探测,半个多小时后,没有发现生命迹象。救援队总队长王洪国本想把这个不幸的结果告诉罗布,可看到周围聚集的近百名藏族群众焦急的神情,他决定挖开通道直接确认,让藏族同胞真正放心。

  一个多小时后,队员们用钻机垂直向下打开一个通道口,找到一具遇难者遗体。罗布亲自爬下通道,确认亲人已经去世。但他又恳切地对王洪国说:“请帮我把遗体搬运出来,让他得到安葬吧。”

  这可不容易。救援队员已经打通的通道,仅能容下一个人,要想把遗体完整搬出来,必须重新从外层扩大营救通道,工程量要翻好几倍。此时,队员们已经连续作业近两个小时了。

  “为了藏族同胞的心愿,再困难也要干。”王洪国简短有力地动员后,指挥救援队员开始扩大通道,藏族群众也纷纷上前帮忙。救援队在前面打通道,藏族群众在后面搬运掏出的沙石。由于四层楼板垂直叠加,作业施工难度非常大,3个多小时后,救援队打通两层楼板,已经能看到遗体了,但由于遗体被横梁压着,要搬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把遗体分割。

  王洪国给队员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遗体完整,尊重死者的尊严。”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迂回包抄,从遗体后侧再往下挖掘出一个空间。这样,必须要再打通下一层的楼板。

  17日21时15分,经过近8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遇难藏族群众的遗体终于被救援队员完整地托出洞口。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