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成 |
【人物档案】
姓名:张国成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时间:1908年9月25日出生(光绪三十四年)
生肖:羊
居住地点:九龙坡区杨家坪正街9号B栋2单元3-3。
生育:生育10个孩子,现存1儿4女,膝下晚辈四世同堂40人。
健康状况:身体比较健康,视力和听力较好,说话口齿清楚,思维反应较快。天气好时,自己可以独立外出散步。
生活习惯:每天晚上8:00准时上床睡觉,早上6:00起床,然后做清洁。从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食品。
特殊习惯:天天听收音机,成为家庭子女的时事信息和天气预报传播者。喜欢看川剧和自己理财。每月1600元的退休金交600元给女儿作生活费后,自己的钱自己管,年年春节都要给晚辈发压岁钱。
【专家点评】
王喜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老人出身贫苦,当轿夫,做码头工人,都是体力活,虽然辛苦,但是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夫妻恩爱,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不食辛辣,不暴饮暴食,饮食有节制;喜听收音机,爱看川剧,自己理财,生活独立而有情趣;老人长寿自在情理之中。
【人物故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国成,今年9月25日,他就满102岁了。昨日,记者拨通他家里的电话时,没人接。接着给她七女儿张新兰打电话,才知道他到一个诊所看病去了。
“年纪大了,经常起夜。听说那边有人免费治疗,我就去包一下腰杆。”张国成一回来就爽快地告诉记者。
谈起人生故事,他说一辈子最难忘三件事:一是耍了10年朋友,却没有见过女朋友;二是给“傻儿师长”范绍增抬过滑竿;三是见证了朝天门码头的百年变迁。
定亲10年却未见过面
1908年9月25日,张国成出生在巴县鱼洞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种田人,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女。
幼年的张国成被送到私塾读了三年四书五经,后来因为家境越来越差,就没有继续读书。小时候,他就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小帅哥。
10岁那年,由表嫂做媒,和邻村一个叫赵纯英的女孩定下了亲。那时,她的女朋友只有7岁。
“我20岁那年,用花轿把17岁的新娘娶回来。在拜天地入洞房之前,我们连面都没有见过。”张国成对记者说。
“你这样小的年龄就知道有了未婚妻,长达10年的定亲时间,你想过她吗?万一结婚时,发现新娘太丑咋办?”记者问。
“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男女青年一耍朋友就住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私下还是很想见见自己未来的老婆,可是就连过年过节拜访老丈人都是父母亲去。”张国成老人眉飞色舞地回忆着他的罗曼史:“20岁那年,我把新娘娶回家,在洞房里掀开她的红盖头,哎呀啊,新娘简直就是大美人一个,我喜欢得不得了!”
学了婚姻法更爱老婆
张国成说,年轻的时候由于从事的是重体力活路,常常很累,难免在妻子面前发脾气。但是解放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妻子特别好。
“您为什么解放后,突然改变了对妻子的态度呢?”记者问。
“这是我在文化补习时学到的。我学了《婚姻法》,知道现在是新社会,要尊重女权,男女平等。我觉得过去对老婆不很好,通过学习就开始更加爱我老婆了。”
女儿张新兰说:“妈妈最后的日子,因为生病在床上躺了6年。全都是爸爸伺候她,直到妈妈离开人世,她都没有长褥疮。”
说到这里,老人突然表情沉重起来。“她走了,只活了73岁。他是1983年去世的,我们已经阴阳两隔27年了。如果她还健在,明年就要满100岁了。”
成家以后1年,第一个孩子就出生了。面临不断增加的家庭负担,身强体壮的张国成便想到在城里干活找钱。
他有一个姨姐夫在龙门浩海关给外国人抬滑竿。在他的介绍下,张国成在长江边的码头上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
傻儿师长对人很和蔼
张国成回忆说,做码头工人是非常辛苦的。每天都干得全身湿透了,却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大家总希望有机会抬那些达官贵人上南山。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幸和“傻儿师长”范绍增有一段缘。
“‘傻儿师长’住在城里面,夏天要到南山去避暑。”张国成说:“他从城里(现渝中区)坐船过来,上岸后坐滑竿上山。我们一般4个人换着抬他。抬上山后,给我们每人5毛钱。”
“当时传说他过去是个茶堂倌儿,后来赌钱输了,就上山当土匪,成了袍哥,后来被川军收编了。”张国成回忆说:“开始,我们听说他袍哥气息很重,对人很凶。可是,我感到他对我们抬滑竿的下力人还是非常和蔼的。”
“我有一次被征集到‘范傻儿’的身边做了一阶段御用轿夫。我们4个人,随着他的侍从一道从朝天门坐船到万县。然后从万县上岸,抬着他到绥定(今达州)。4个人一般换着抬,每天要走60公里。”
张国成回忆说:“这阶段的待遇在当时还不错,每月包吃包住还可以拿到7块大洋。”
码头搬货要交下河钱
重庆是一座码头文化富集的城市,码头工人是这座城市独特的产业工人。如今在这支大军中,据说张国成是最年长的老人了。他见证了重庆码头的百年变化,他对这段江岸,对这里的船舶,对江上的一声声汽笛,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今年春节,张国成和往年一样,在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朝天门广场。他指着南滨路对晚辈们说:“现在建设得如此漂亮,以前的周家湾到码头一带,江边脏得很。”
张国成告诉记者:“我第一次做码头工人,虽然有人介绍,还是交了下河钱的。不交下河钱,哪怕你全身是力气,在码头上也没有你的活干。”
“现在都还记得,我向姨姐夫借了7块钱开始创业。用了2块钱在码头工人的工棚里租了一个床位,用两块钱买轮子,用2块钱拜码头交下河钱,剩下1块钱做生活费。”张国成说:“我们每天80多个人,排着轮子装船卸船,干完了活路才分钱。常常是分完钱,米店就关门了,米都买不到。”
在谈到码头工人的艰辛时,张国成说:“一两百斤的箱子、麻袋,都是靠我们一步一步地往上扛。经常是累得地上全是汗水,一船货下来,可以说没有一个身上是干的。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我看过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好气派啊!”
张国成给我们讲码头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老人虽然快102岁了,但是他面色白净,就连老年斑和皱纹都很少。他说:“现在的幸福日子,在旧社会像我这种码头工人是不敢想的。”
记者 赵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