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守望玉树:我们挺过来了,你们也一定能
背着竹篓的大姐捐出卖菜的20元钱,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则拿出了自己用信封装好的零用钱。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江毅发自北川、成都 “玉树地震”,消息传到耳边时,韩梅正坐在北川羌族刺绣厂门口绣着羌绣。有人把屋内的电视机声音调大,新闻报道说,玉树县城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没多大声响地,人们开始放下手里的活计,慢慢围拢到了电视机前。
有人在叹息,有人找来地图,寻找玉树的位置。这些北川民众都是两年前汶川8级地震的幸存者,看到电视里似曾相识的画面,不少人眼圈红了……
玉树勾起北川人记忆
他们说,玉树地震像是撕开了自己的旧伤口。
韩梅想起2008年5月12日,就在刺绣厂门口这条路上,数千人挤作一团。惊魂未定的幸存者不知要去何处,有人表情呆滞,有人放声大哭,有人暴跳如雷。
人们周围是开裂的山峦、崩落的巨石、扭曲的公路、坍塌的房屋,还有废墟中活着的人接连不断的呼救声和呐喊声……汶川地震的短短数十秒内,拥有2万多人口的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仅4000多人逃生。
韩梅和其他幸存者住进了擂鼓镇板房区,3位亲人不幸遇难,包括她的丈夫。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韩梅一度陷入绝望之中,整日以泪洗面。她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为了能给幸存者找到生计,擂鼓镇请来老师,给村里妇女教授羌族手工刺绣。随着时间的流逝,笑容重新回到了韩梅脸上。“两个女儿是我最大的希望,她们的爸爸在天上看着,我要把她们培养成人。”韩梅说,自己有信心撑起这个家。
还有人选择重新寻找依偎。去年“5·12”地震周年前夕,在北川重建的吉娜羌寨中,20个地震重组家庭举行了集体婚礼。新人们说,要选择勇敢面对今后的生活。
如今,站在北川大地上望去,更能感受到这里地震的阴影正在逐渐消散:平整的马路两边,一排排漂亮的羌族小楼和学校矗立着,袅袅炊烟都在诉说“家”的生机。
重建工程让人放心
北川民众几乎是一天天数着日子,惦记着学校的重建工程。县里共要重修40所学校,而今已开工37所,一半的新校房投入使用。其中,备受关注的北川中学已于日前封顶,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开学。
72岁的席应华大爷曾在重建的擂鼓镇中学工地上守过建材,他亲眼看着这里一砖一瓦搭建起来。他说:“材料用得实在,修个大门地基都打那么深,铺了好几层,钢筋也用得密密麻麻的。”
人们评判校舍质量好坏大多一个标准。曾在工地打工的擂鼓镇平上村村民何中国语气坚定地表示:“肯定能抗8级地震,专业的我说不上来,但我看那材料、那钢筋,用得都非常扎实。”
沿着安昌河往南走,在北川与安县的交界处——北川新县城所在地,更另有一番“浴火重生”的景象:新县城的工地上塔吊林立,机车、人流穿梭不息,一座座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今年5月,北川新县城首批40万平米的安居房将交付使用。山东援建者额外给所有房屋进行了精心装修,届时居民仅需添置一些家当就可入住。此外,北川新县城还有两批共8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房正在紧张修建中,预计今年9月底也将交付使用。
希望玉树挺过来
走出地震阴影的北川人更懂得幸福的含义。虽然玉树远在千里之外,但大家对灾难的伤痛感同身受。北川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带着100万元现金和价值百万的药品向玉树灾区进发;还在重建中的北川拉起了“为青海地震灾区募捐”的横幅,背着竹篓的大姐捐出卖菜的20元钱,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则拿出了自己用信封装好的零用钱。
玉树地震的4月14日,一个下午,擂鼓镇村民就捐款5万元,很多人自告奋勇要求前往玉树救灾。韩梅不好意思透露自己的捐款数额:“太少了,只能尽尽自己的心意。北川经历过这样的灾难,我们挺过来了,祝福玉树,愿他们也能坚强,有这么大的国家做后盾,有这么好的人民在关爱,他们一定也能挺过来。”
两年了,我们本可以进步得更多
人,不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玉树,也不应该再重复汶川的伤痛
从2010年4月14日开始,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再次陷入悲痛之中。
上一次山崩地裂的伤痛,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时,江河含悲,草木低泣,在北川校园,在黄浦江畔,在城市乡村,在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千百万中华儿女泪眼朦胧地高喊着“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如今,玉树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星期,4月21日,共和国的旗帜再次为罹难的苍生百姓低垂。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当千百只秃鹫在逝者火葬的滚滚浓烟中飞舞,当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侣聚集一起为亡灵超度,当年幼的孩子哭喊着寻找妈妈,当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停止了欢腾,我们,要在此时此刻,为他们祈祷。
七天来,从西北内陆,到全国各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爱心的力量又一次集结,四面八方的支援再次如潮水般涌现。
从汶川到玉树,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第一时间的救援,有条不紊的指挥,各部门迅速联动的高效,都是汶川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玉树灾区,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进步的力量。这力量使救援更加科学有序,行动更加迅速而果断,它来自于汶川经验,来自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欣慰的场景,也是让人感慨和感动的时刻。天灾虽然无法避免,但每一次灾难带来的教训,都已经和正在令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
然而,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时刻。
汶川地震罹难的同胞尸骨未寒,我们却不得不再次送别玉树地震中逝去的父老乡亲。同样是特大地震,同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同样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团结支援,如此多的相似性,都提醒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两年了,我们是否还可以进步更多?当年的教训和经验,我们是否都已经完全吸取并防患于未然?
汶川灾区众多校舍的垮塌,曾让我们痛定思痛,决定加固全国的校舍建筑。即使所有楼房都倒下,但校园建筑不能倒!我们别无所求,除了期望能在灾难来临之际给年幼的孩子起码的生存安全。
当全国人民的爱心汇聚,善款捐助如绵绵不绝的长江水一样涌向汶川地震灾区时,我们曾仔细审视善款使用、慈善运作方面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我们期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来自民众的每一分钱,期待中国的慈善事业能够就此脱胎换骨,让人们的爱心不至于变成寒心。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NGO组织不顾余震的威胁,自发前往灾区投入救助的时候,我们盼望着真实的志愿者和NGO组织能够从此在中华大地健康地成长,因为任何一个有序的社会,都需要各方合力的众志成城,需要民间基层组织长期的耕耘和付出。
两年了,这些本来期望中的进步,我们都做到了吗?
我们是否因灾难过去就忘却了本该吸取的教训?是否因其他的“热点”出现,就将目光迅速转移,而忽视了这些只要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取得更大进步的领域?4月15日,当一位外国记者透过中央电视台的画面提出同样疑问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反思。从汶川到玉树,并不遥远的路程我们走过了两年,而两年后却恍然发觉,终点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人,不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玉树,也不应该再重复汶川的伤痛。
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时刻,而反思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关部门”,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自己。
连绵不断的灾难,是否已经让你变得有些麻木?冷静写在你的脸上,其中是否还包含着无动于衷的味道?
担心善款使用出现不想看到的问题,你是否正在捐助与否的挣扎中犹疑不决?拒绝捐助的理由你可以说出一打,但是否就可以因此忽视灾区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当玉树地震的消息传来,你是否迅速忘却了王家岭的矿工?当王家岭透水事故发生,你是否更迅速地忘记了山西问题疫苗的受害儿童?天灾人祸频仍,你是否只记得眼前最新的苦痛,而忘了去关注那些过往灾难的下文?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过后的冷漠和遗忘。
我们悲天悯人,但却可能如黑熊掰玉米一样,忽略了对过往灾难事故责任者的监督(且不论我们的监督作用如何);我们曾经因善款部分被挪用感到心寒,但却可能因此变得麻木不仁。而发生这一切的时候,身在其中的你或许依旧浑然不觉。
所以,灾难面前,请不要!请不要只是想着算账——该算的账迟早会算到——此刻,我们需要的是全力以赴万众一心的救援。请不要忘记任何一场灾难中需要问责的官员,因为遗忘或忽略他们才是真正放弃了应有的“秋后算账”。请不要看破灾难的红尘而无动于衷,因为生活需要信心,生活在这片伟大土地上的人们,如你,如我,如玉树的父老乡亲,我们都需要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生命是如此脆弱,充满爱心的温暖将让灾区的人们不再寒冷。
即使你没有更多的钱可以捐赠,即使你连物品也没有多余的,即使你什么都做不了,也请你不要冷漠。哪怕在网上祭奠时点燃一支蜡烛,哪怕是写下你关心的文字,都足以令他们感到温暖。
七天了,此刻的玉树,在生命面前,不分信仰和职业,不分民族和地域,所有人都在团结一心投入抗震救灾的行列。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校舍更加坚固,又该怎样才可以使救灾初期武警战士徒手挖掘救援的场面不再重演?
七天了,此刻的网络,更多的人正四处打听“靠谱”的捐款方式,自发地组织捐助通道,倾听来自灾区真实的声音和呼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可以让民间的爱心不再忧心忡忡,如何才能让我们自己不再冷漠?
没错,从汶川到玉树,我们已经进步很多很多,但我们本应可以进步更多更多。(国际先驱导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