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将迁至广渠门 曾卖头筐南方菜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4月23日14:58

  5月5日晚,位于崇文门大街1号的崇文门菜市场将正式闭店,搬迁到距此不远的广渠门地区。

  今后,曾经的地标式建筑,矗立了34年之久的崇文门菜市场,将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老员工·入职

  插队归来“被迫”在市场里卖肉

  几天前,崇文门菜市场生鲜部主任侯国玲在听说了搬家的消息后,爬上了市场顶棚的阳台。“给我在这儿留个影吧,也算是个念想。”他感慨地说。

  崇文门菜市场刚刚建成时,侯国玲也有这样一张照片,那时,年轻的他穿着白领汗衫,意气风发。遗憾的是,这张老照片早已找不到了。

  1975年,19岁的侯国玲插队归来,被招进崇文区副食品公司的培训班,他是崇文门菜市场第一批员工中的一员。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到工厂工作,侯国玲也不例外。当得知未来的工作是售货员,而且主要任务是卖肉时,他说什么都要返回房山老家另谋职业。

  “我们领导做了我好几次工作,才给压下来。”侯国玲说,“现在想想,我在崇文门菜市场工作,真可谓‘名利双收’啊!”

  身为“肉霸”经常见着市长

  侯国玲在大肉组工作了8年,在那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年代,物资匮乏,买肉需要凭票。

  “那会儿,我们这里可是外宾购物接待点、外省劳模和机关干部购物的指定点、政府采购的指定点。”说到这里,侯国玲的眼角、眉梢微微上翘,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崇文门菜市场由于离市政府近,当时北京市领导考察市场工作,大都会选在这里。“我那时候见市长的次数恐怕比当时的崇文区长还多呢。”

  当年,侯国玲被同事戏称为“肉霸”。

  这个外号可没有贬义,只是说明了他的工作:很多机关单位的采购都得经过他的手,他成了“连机关都能管”的人。

  市场开放成了高薪阶层

  在享受了计划经济体制给自己带来的“名气”后,从1987年开始,侯国玲体会到了开放市场给他收入上带来的巨变。

  改制后,崇文门菜市场为鼓励员工销售,出台了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

  当时,侯国玲是崇文门菜市场糖果组的负责人,大家都鼓足了劲儿地工作。

  “我们一天能卖一卡车的大大泡泡糖。”他说,销售额达到万元,比计划销售额多出很多。

  “那年我工资才100多块钱,但是奖金拿了1000多块,是北京整个二商系统中最高的。”侯国玲说。

  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不到百元。如此算来,侯国玲可算是当年的高薪阶层了。

  回忆起自己与崇文门菜市场一起走过的34年岁月,侯国玲觉得,当年能“迫于压力”留在这里,实在是无比的幸运。

  总经理·创业

  南菜北运创国内销售先河

  张维模,现任崇文门菜市场物美综合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侯国玲一样,他也是崇文门菜市场的老员工。他最初的岗位是蔬菜售货员。后来担任蔬菜组经理的他,开创了国内首个南菜北运的销售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量很少,冬天的北京只有大白菜,各地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就连河北的菜都很少能运到北京来。

  张维模和同事们却一下子扎到了广东,他们想把广东的蔬菜补充到北京冬季的市场里。“一听是北京一个市场来采购的,广东那边都没人理。”张维模回忆说。

  当时就连北京市蔬菜公司都调不动货,张维模一天坐着公共汽车最多时跑七八个县城,他最终促成了国内首个南菜北运的销售模式,发了一车皮的蔬菜进京。这件事在当年成为业内的焦点话题。

  包机买荔枝引发抢购热潮

  另外一件轰动全国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崇文门菜市场包着飞机买荔枝!”这条消息出现在北京各大报纸的版面上。

  当时接手菜市场水果经营的张维模决定到产地采购水果。四川的橘子、海南的香蕉……经常是整个车皮地发货进京。但是,他们到闽南收购荔枝时却遇到了问题。

  “用火车运,当时要8天左右,荔枝娇气,基本就烂光了。我们和空军联系,用了两架军用飞机运到了北京。”张维模说,当时崇文门菜市场以每斤5元多的价格销售荔枝,引发了市民的抢购热潮。

  老顾客·念旧

  忆当年崇菜就像巨无霸

  钟奶奶住在东单附近的苏州胡同,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说起崇文门菜市场来,她的记忆还非常清晰。

  “那会儿刚盖得,还没挂牌,好多人都以为是体育场呢。”钟奶奶说,“后来开业了,这个大啊!当时我们哪去过这么大的菜市场啊,跟副食店一比,那里就是个巨无霸。”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么大的建筑,用来当菜市场太奢侈了。但说归说,菜市场一开业,大家伙还是一窝蜂似的进去了。

  “里面什么都有,那么多东西,好多都是以前没见过的。”说起这些事的时候,钟奶奶仿佛就在讲一件昨天发生的事情,那表情、那语气,非常亲切。

  每到过年前,钟奶奶都要去崇文门菜市场采购年货。菜市场是早上7点开门,可凌晨3点钟就有人去排队了。

  当年的北京城有这么一句话,“年前崇菜转一圈,烟酒茶糖全备齐。”这就是崇文门菜市场地位的真实写照。

  各地特产这里什么都有

  当年,到崇文门菜市场买菜是一件很时髦的事,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到那儿买东西的。那时候,只有住在附近的,有‘本儿’(副食本)的,外省来的劳模,外国人才能去那儿买东西。”住在通州的苏奶奶说。

  当年的交通并不方便,苏奶奶所在机关的班车一般停在东单体育馆后身。苏奶奶每次到市里办事,都要顺便去趟崇文门菜市场,借住在当地一个亲戚的副食本去采购。

  “天南地北的特产,没有它们没有的。”苏奶奶说,来自四川的她第一次在北京买到做米酒的酒药是在崇菜、第一次买到做杏仁豆腐的琼脂是在崇菜,连四川细菜——豌豆尖,当时也只能在崇菜才能买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后来北京有了各种大型超市,但一些特产还是只在崇文门菜市场才能找到。如今,苏奶奶25岁的外孙女也养成了定期来这里采购的习惯。

  ●尾声

  再过十几天,著名的崇文门菜市场就要搬到广渠门了,这座陪伴北京人34年的建筑物也将被拆除,并在原址上盖写字楼。崇文门菜市场今后还有可能回迁到原址。(详见本报4月21日A23版)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那个我们熟悉的崇文门菜市场即将消失,但美好的记忆不会褪色。

  在梳理崇文门菜市场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我们发现,咱北京人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

  菜篮子里从寂寞的大白菜,到五花八门的各种蔬菜;小区附近的小小副食店换成了大型超市;我们当年认为是奢侈品的各种果蔬、饮料,如今已经成为桌上常客……

  34岁的崇文门菜市场老店见证了这一切,在它即将离开的时候,让我们祝福它一路走好。这并不伤感,我们闲来无事时,都会再去逛逛崇菜新店的,斯人斯事,记忆永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