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再发力:不求速度求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系列调查之五(省区篇)本报记者 赵杰 王文明
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但内蒙古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突出。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做出决定,将不再追求GDP增速,而把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了发展目标——适时提出“富民强区”战略。
“我们不再追求速度,追求的是转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如是说。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内蒙古不再保“第一”并不是不要GDP,而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
“增速老大”的隐忧
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内蒙古GDP年均增速达18.7%,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内蒙古增速最快,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内蒙古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人注目,但产业结构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比重高、市场风险大的问题早已被人熟知。豪华数据难掩内蒙古的尴尬,内蒙古的基本区情依然是“欠发达”。依靠资源、能源起家的内蒙古,在国家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与全国经济格局极不相符的窘境。同时,内蒙古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盟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针对内蒙古人均GDP高而人均纯收入低的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与社会发展处李靖靖分析:“从需求上讲,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投资带动型,投资的贡献不言而喻;从产业结构上,内蒙古属于工业主导型;从资源、能源方面讲,内蒙古主要依托重型工业的发展,资源主导型特征明显;从区域带动关系分析,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经济发展速度快,占据全区GDP的半数,对全区经济带动作用巨大。”
“而且,内蒙古的发展实则是一个大积累、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内蒙古的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李靖靖认为,下一步内蒙古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
如何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深度开发和精细加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升级,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尽快改变“一煤独大”局面,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正是内蒙古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再追求GDP增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共识。
统筹协调是“十二五”主线
内蒙古求变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如何做到全区12盟市的协调发展,如何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和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来指导另一个地区,更不可能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目前,是否可以重新划分经济区域的论证正在进入决策者的视线,记者从内蒙古发改委了解到,正在制定的《内蒙古“十二五”总体规划》也正在对经济区域规划(三区两圈一带)做调研,而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其规划的主线和基调。
近年来,呼包鄂崛起成为全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但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东部盟市尽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看,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质量还是效益都不高;各盟市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都面临一个全面发展的问题。
在谈及内蒙古如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真正实现富民强区的问题时,李靖靖认为,内蒙古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产协同发展”转变,重视乳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在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注重科技投入,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与多级支撑。
内蒙古的尴尬:
呼和浩特清水河县的渴望:
鄂尔多斯鬼城的困惑:
内蒙古鄂尔多斯耗资50亿建的康巴什新区,被外媒称为房地产泡沫最佳展示品的“鬼城”,方圆32平方公里的城市,街道上鲜见行人,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但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业主不缺钱,宁可房屋空置也少有人出租。[详细]
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花5年时间建设的康巴什,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如今却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
偶尔出现的行人,看起来就像幻觉,拖着沉重的脚步沿着人行道走着,仿佛恐怖电影中大灾难过后一名孤独的幸存者。[详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