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外汇占款4月份余额高达20.34万亿元,单月新增2863.1亿元,这一数据高于2月、3月新增1794亿元和2701亿元的水平。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增加了市场对于“热钱”流入的担忧。
5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披露了2010年2月以来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活动阶段性成果。此次共计非现场排查跨境交易347万笔,累计排查金额4400多亿美元。目前已查实190起涉嫌违规案件,涉案金额73.5亿美元,其中已办结6起,涉案金额2700多万美元。此外,尚有一批线索待进一步查实。
2月份以来,外管局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组织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发现违规流入的“热钱”多采取“蚂蚁搬家”方式,尚未发现境外“热钱”有组织、大规模流入境内。
不过,随着人民币近期被动升值,“热钱”关注度也有所降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外汇交易员称,5月份,由于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热钱”涌入压力骤减,且不排除一些跨境短期资本从避险考虑,撤离出境的可能。
“热钱”渠道详解 一位股份制银行外汇交易人士透露,外管局此轮专项清查活动针对的不仅有“热钱”,也有存量外债。
一位国有大行外汇交易员分析,所谓“蚂蚁搬家”式的流入,指的是将大额外汇资金化整为零,以规避监管风险。比如,由于外管局对一些进口项目资金结汇有一定的限额规定,一笔100万左右的“热钱”可以分成两笔50万资金分批进入境内。
外管局表示,“热钱”违规流入的主要渠道集中在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包括贸易、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银行和个人等,并发现个别商业银行存在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甚至“变通”协助经营主体规避外汇监管的行为。“热钱”流入后有的从事超业务范围的融资活动,或流入房地产等热点领域。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能华介绍,从“热钱”涌入路径看,有合法和非法两种。
一类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比如通过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进入的“热钱”。其中贸易项下,主要通过出口高报价和进口低报价的方式。比如一笔货物出口价格原本是200万美元,但报价仅150万,那么剩下的50万美元相当于外方留在中国的一笔资金。一些跨国公司在内幕交易和利润处置时也常常采取类似处理方式。
“热钱”通过FDI项下涌入境内亦很普遍。直接投资资金大多采取分批到账的方式付款,很可能在尚未实际投资前,被用作他用。FDI和贸易项下涌入的“热钱”很难排查。此外,还有大量境外套利资金通过地下钱庄等渠道非法涌入境内。
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美元套利交易活跃,一些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之下,甚至协助一些企业规避外汇监管。
上述股份制行交易员也透露,境外资金进入时需要结汇,结汇企业需要取得结汇资格才有相关贸易单据,这些需要商业银行当地分行来审核并报批外管局,但一些商业银行在审核企业贸易背景上并不是很仔细。
“热钱”进入房地产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透露,其实早在2010年年初,监管层就已注意到境外“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潜在的风险。
2009年底到2010年一季度,国内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当时美元套利交易升温很快,境外资本流入国内显著增加,许多拍出“地王”价的公司都具有外资背景。
上述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上海千万豪宅的购买者中,拥有上海户籍的仅占10%,而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则分别占23%和16%。
随着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风险亦凸显。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分析,高杠杆的套利“热钱”赖以维持的基础非常脆弱,一旦汇率、利率水平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发生变化,国土、建设等主管部门加强规范化管理,资金流向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快速逆转,从而对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产生巨大冲击。
实际上,进入5月以来,“热钱”涌入态势已有所缓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呈被动升值态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升值压力。交银国际策略报告认为,国际投资者倾向在市场不稳定时撤离新兴市场,尽管新兴市场基本因素稳健,国际投资者亦偏向先行离场。
5月25日,美元兑人民币尾盘报人民币6.8296元,高于周一收盘时的人民币6.8285元,而在离岸市场,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飙升至人民币6.7750元至6.7830元,周一尾盘报人民币6.7170元至6.7220元。
(责任编辑:new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