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爆炸后沉入墨西哥湾已过去5周,爆炸原因依旧不明,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美国媒体25日披露,在油气钻探和开采领域,时间就是金钱。“深水地平线”租赁方英国石油公司为节省成本一味赶工,忽视各类重要测试,为爆炸埋下祸根。
忙赶工期 《华盛顿邮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由于油井构造复杂,英国石油公司先后使用两座钻井平台,在事发海域钻井6个月,两倍于预计工期。
一般情况下,钻油作业每天花费200万美元。一些专家估计,爆炸发生前,英国石油公司已投入2亿美元钻井费用,两倍于一般油井的钻井投入。
一些不愿公开姓名的钻井平台工作人员承认,降低成本是制定钻井计划时的考虑重点。
“在钻井期间,施工计划一变再变,”《华盛顿邮报》援引参议员杰夫·宾加曼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话报道,“这些决定受利益驱使,意在追回浪费的时间。”
一些业内消息人士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要求最大油田服务商施伦贝格尔公司3名工作人员离开“深水地平线”,放弃对套管水泥“外壳”的坚固性测试。这时,距离钻井平台爆炸只有11小时。
一些专家分析,“深水地平线”爆炸正是因为水泥“外壳”粘合性能不过关,出现缝隙,致使天然气沿着套管、防喷阀门和输油管一路上窜至钻井平台,引发爆炸。
另外,美国政府调查人员指出,英国石油公司在钻井期间忽视输油管内压力不正常上升等相关警告。一些分析师认为,从关注到检查,再到测试都需要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
普遍现象 美国媒体新近披露一些油气开发商和油田服务商的文件。这些文件显示,施工时争分夺秒并非英国石油公司“独有”,而是业内一种较 普遍现象。
《华盛顿邮报》报道,2004年,“深水地平线”所有者瑞士越洋钻探公司高级市场运营官克里斯托弗·扬致信英国石油公司,谋求在防喷阀中使用测试阀门而非永久性“变径闸板”以节省时间。
2009年,油田服务商哈利伯顿公司提出使水泥更快凝固的方法。这家企业高层当时夸耀:“潮湿的水泥迅速凝固并能承受巨大压力,对降低钻井成本至关重要。”
同年,越洋钻探公司旗下钻井平台发生一系列小事故从而耽误工期,令高层大为光火。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油气开采专家塔德乌什·W·帕策克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在这个行业,不少人承受着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
得不偿失 一些分析师说,一些油气开发商和油田服务商存在侥幸心理,简化开采流程,忽视潜在威胁。不过,一旦出现类似漏油事故,损失绝非赶工节省的数千万美元可比。
“深水地平线”沉海后,英国石油公司声誉大损,经济损失惨重。除去巨额清理浮油花费外,还有可能面临美国政府罚款。
在证券市场,英国石油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自“深水地平线”沉海后,公司股票缩水大约25%,市值损失高达500亿美元。
“调查结果可能显示是系统缺陷或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爆炸,”美国国会众议员迈克尔·C·伯吉斯先前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但我们不希望看到(油气开发商)为节约时间和金钱在安全保障方面走捷径。”
“毕竟,现在受到威胁的正是时间和金钱,”伯吉斯说。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