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东最穷村:村集体年收入4800元 村民外迁困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28日07:02
  “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地少”在孟山村经年传唱

  散布在石灰岩夹缝中的土地,几乎产不出经济效益

  村民眼里,这些年“天”确实变了:冰灾,旱灾,秋冬连旱……

  村里稍有能力者都选择迁移,但外迁后,大多无一技之长,还遭遇入户难等“移民后遗症”

  南方日报记者 徐剑桥 实习生 周游 清远报道

  档案

  黎埠镇孟山村位于阳山县西北,距黎埠镇圩镇17公里,属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山多地少,同时严重缺水,平均海拔500多米。全村378户中,有贫困户127户437人,低保五保69户171人。

  因地处高山,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贫困农户缺乏生产发展资金,致富无门。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4800元,正常运转经费紧缺。

  正文

  唐朝诗人韩愈当年贬为阳山县令时,曾慨叹这里“乃天下之穷处也”。

  阳山县孟山村距广州四个多小时车程。尽管千年过去,改革开放也已32年,地处石灰岩山区的山村似乎依然沉睡,并有被富庶地区加速抛弃之虞。

  2007年12月11日,正是在阳山,省委书记汪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阳山,因此成为全省“双到”工作的思想发端地。如今,阳山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仍有12179户29245人,其中38个省级贫困村贫困户2646户7087人。

  巍巍大山,拖住了阳山脱贫的脚步。更残酷的是,扶贫工作还遭遇新挑战:气候变化同时在影响这片地域,孟山村,三年之内便遭受了三场极端的天灾。

  石头山中的“望天田”

  陈记清也说不清楚自家田地的位置,“还得去山坳坳里找找”。“地”,其实只是散布在石灰岩夹缝中的土疙瘩。在孟山村,“石山”和“土山”的交错分布中,被切割得分散的小地块,几乎产不出经济效益孟山村440亩水田中有285亩是“望天田”。

  什么是“望天田”?用村委会主任陈金胜的话说,全年只能耕种一造,无法灌溉耕作。“眼看着天上下来雨水,却留不住。”

  石灰岩山区的典型地貌,带给这里的影响过于深刻。

  站在平均海拔500多米的孟山村远望,目之所及,一片灰黑。多少年过去,“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地少”的“老三句”仍在这里经年传唱。没有矿山,没有工厂,又无力改变自然,孟山村民在自然经济的脆弱中日复一日地艰难活着。

  每当夜晚降临,40岁的苏招娣就躺在自家咯吱作响的木床上,看着远处连绵的石灰岩山体——十几年前,她嫁到孟山村,家中便无大门遮风挡雨。如今,小儿子陈永吉已经13岁了,窘况依然如故。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苏招娣从不担心窃贼乘虚入屋,她指着卧室里一台15英寸、外壳早已斑驳的彩电说:“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小偷进来能偷到什么呢。”在这个残破的屋子里,她完成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分娩。但现在,这却转化成其身心上的无限重压。

  “家里只有两亩水田,基本没有经济来源。”苏招娣说,承担不起一对儿女一年近万元的读书费用,4年前,她选择到佛山一家酒店做传菜员,月薪800元,省吃俭用每月能寄两三百元回家。

  中午时分,苏招娣的老公陈记清扛着锄头往地里走去。“要开始刨地种姜了。”说这话的时候,几条土狗跟在他后面乱窜。他沿着村子一路向东,那些倾颓的屋子在他眼中一溜闪过——大多数人家已大门紧锁,举家外出了,村子一片死寂。

  一袋烟的工夫,陈记清消失在山林中没了踪影。自家的地,他也说不清楚位置,“还得去山坳坳里找找”。

  “地”,其实只是散布在石灰岩夹缝中的土疙瘩。在孟山村,谷槽中的土壤多被垦为水田种植水稻,但多数溶蚀洼地则缺水干旱。在“石山”和“土山”交错分布中,被切割得分散的小地块,几乎产不出经济效益。“都是石头,山地太少,只能靠水田种水稻,一年只收一造,碰到雨水少,收一造都不保险。”陈记清说。

  说到满山密布的石头,村里的老党员陈炳坤就来气。他说,村民们仅有的一点旱地,多是在石头缝中开荒出来的。从他记事起,村民们靠人工犁耙分得的户均一两亩水田维持生计。

  然而,即便是靠天取水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模式,在孟山也难以实现,因为石灰岩太多,土壤涵水能力太差,水利设施尤其不完善。

  村民们其实做梦都在想挖几口水塘,以解决农业灌溉和饮水问题。六七年前,他们从山深处一路凿下一条细沟,引来从石头缝里渗出的山泉水。但限于财力,山底下只挖出了几口约两米深的蓄水池,等水管布到村民家门口时,已经渗不出几点水滴。

  “要解决全村的饮水问题,需要一二十万元的资金挖塘打井。”陈金胜说。但他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是:整个村子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及村民种植油茶零散作物,人均年收入仅为3000元。去年,靠电站分红,村集体的收入才4800元。

  气候变化的新受害者

  谢火木说,就在冰灾后的当年,村里又遭受大旱,旱情自夏天一直持续到年底,村民们连担水都需要跑到几里地外的山沟。

  阳山是广东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提到阳山,人们都说,大山闭塞导致了它的贫困。鲜为人知的是:如今,气候变化导致的冰灾、雹灾、旱灾、水土流失等灾害,正在这片地域渐趋频繁。

  群山怀抱中的孟山村,不幸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脆弱山村的一个缩影。

  5月20日,持续一天的暴雨过后,孟山村后山多条枯河水位陡涨。当天下午3时,山洪暴发,夹杂着泥土、石块和树枝的泥石流,冲向孟山村,推倒了村民王文修家的1间房屋,另有3间房屋受损,大片庄稼因山洪淹没绝收。

  “村子背后半边山塌了下来。”村民们说,突如其来的洪水还将村旁公路淹没,直到当日下午6时许,洪水逐渐退去。此后两天,由于电线杆被洪水冲断,全村断电。至今,全村数十处泥石流残留下的泥土,也无法及时清理。

  这场洪灾,是孟山村三年内遭受的第三场自然灾害。

  记者在孟山村采访时,39岁的单身汉陈世春,正坐在土砖房里看电视,眼神寂寥。每隔几分钟,他都要起身拍拍机壳。“天冷时,电视放一个多小时就算超常发挥,赶上天热放半个小时就熄了火。”他说。

  和村里的多数人家一样,陈世春家的电视旁也放着一台升压器。屋里点着的电灯泡,宛若萤火,根本照不亮厅房。陈世春指着门前百米处垂落的电线说,前年的罕见冰灾中,一些电线被压垮,村里的供电电压至今不稳。

  据村委会主任陈金胜提供的数字,当年的冰灾,共造成全村3000多亩苗竹、杉木被压断,多处房屋受损变成危房,受此影响,很多村民家庭经济至今没有缓过劲来。

  今年54岁的谢火木和陈世春一样,是村里的近二十个光棍之一。他种了八分水田,又接种了别人给的一点二亩旱地,去年的毛收入仅1000元左右。“前年收入更少。”谢火木说,就在冰灾后的当年,村里又遭受大旱,旱情自夏天一直持续到年底,村民们连担水都需要跑到几里地外的山沟,而那些玉米苗只能生生旱死在地里,“好一点的人家才收了一两担稻谷”。

  在陈炳坤的眼中,这些年,“天”确实变了。“又是冰灾,又是旱灾,有时还秋冬连旱,雨水越下越少了,感觉气温在升高。”他回忆说,2007年夏季村子里连续30多天滴雨未下,田地干裂禾苗绝收。“幸亏靠着政府提供的五保费和旱灾补贴,才勉强维持了生活”。

  阳山县政府后来统计了此次旱灾的损失:全县作物受旱面积达9671.5公顷,其中重旱2134.4公顷,干枯333.5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

  在孟山村担任了十年驻村干部的胡子莲认为,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孟山村其实具备试种反季节蔬菜的条件。但由于当地石灰岩地质构造很难存住水,田地只能靠天吃饭。特别是最近几年灾害频发,以致一场天灾,便足以摧毁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三年连遭自然灾害,成了业已贫困的村民不可承受之重。村子里稍有能力的人,慢慢都选择搬迁了。如今,在孟山村一些村民小组,没有一栋新房,多数村民家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间的土坯房上,都还写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穷则思变要干革命”的标语。

  艰难“突围”

  在先天贫瘠的地理条件和日渐频繁的天灾的双重挤压下,村里有能力者慢慢选择迁移了,外迁者大多无一技之长,想生存、发展、稳定也不容易,由于入户难,还遇到子女教育、就业、计划生育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陈金胜和大部分村民眼中,近十年来,孟山村之变仅限于:修通了一条砂石路和一栋两层的村委会办公楼。

  1997年,村民们凑了两万多块钱,终于打通了通往竹田、水塘等小组的砂石路。而建于1999年的村委会小楼,过了好几年,才找到孟山籍外出人员和扶贫单位赞助,还清建楼债务。

  留守是没有希望的,孟山人一直在试图突围。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第一次集体走出大山,去佛山顺德做拆楼工人,“整个村当时的壮年劳力基本都去过了,但没有赚到钱。后来因为不习惯出山后的生活,又都回来了”。

  67岁的熊火兰当时没去做拆楼工人。在村里修通砂石路那一年,因为“在村里种田实在活不下去”,他决定走出大山,到邻近的连州捡垃圾谋生。在50多岁的时候,他讨到了老婆。如今,一提到这段经历,他就咯咯地笑。

  12年过去,女儿熊秀芳如今已到了上中学的年龄。

  然而,由于户口没有在连州当地入户,熊秀芳至今没法入学。熊火兰这次赶回孟山村,正要解决让他焦头烂额的户口问题。但去村委会和镇政府跑了一圈下来,他发现自己连迁户口的钱都不够。家族的几个兄弟都太穷,无人有余钱借给他。

  与熊火兰一样,今年51岁的陈国营在1994年就离开了村子。此后五六年间,他在阳山县城卖过蔬菜,卖过水果,后来又和几个朋友合伙做建筑水泥生意。

  陈国营延续了熊火兰的幸运:在县城,他也找到了老婆。迁出和留守,在孟山村,似乎成了找不找得到老婆的分割线。

  陈国营将新家安在阳山县城的移民新村里。这里居住着从11个乡镇迁来的近7000名移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阳山开始对石灰岩山区群众实施扶贫搬迁,至今已安置近6万人,其中县内安置4万多人,移民新村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安置点。

  1998年,只花了3000元钱,陈国营在新村内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栋一层小楼。五六年过去,他将房子卖掉,再花一万五千元地皮费重新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这些年,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折腾过来了。”

  女儿在县城上五年级,陈国营将母亲接过来照顾,开支不小。为此,老婆跑到佛山做保姆贴补家用,而陈国营在县里找些建筑散工,“活比较稳定的时候,一年能赚一万多块钱”。

  在整个孟山村,像陈国营这样在外打工赚到一点钱就搬迁的村民,这几年慢慢多了。2000年12月份,孟山全村人口1944人,到2009年底这一数字是1823人,除去少数死亡人口,数字递减基本都是外迁人口。

  村委会主任陈金胜说,孟山村村民的外迁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至今,对这些外迁人口而言,面临的问题仍是:在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中,想要保证生存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大多无一技之长。

  熊火兰的遭遇或许更具代表性。来自阳山县的数字显示,从最初移民搬迁开始,十多年过去,安置到县外的近2万山区移民,仍然有2000多户没有在当地入户。这直接衍生了子女教育、就业、计划生育管理等社会问题。

  策划:胡键 郎国华 统筹:胡念飞 雷雨

  扶贫攻坚进行时

  结对帮扶:127户

  自2009年初起,广东电网清远供电局、阳山县供销社,与黎埠镇孟山村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一户一法”等帮扶措施,目标使该村127户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85%以上被帮扶对象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同时保证该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力争实现该村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证贫困户家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并努力帮助贫困家庭完成危房改造和贫困人员实现劳务输出。

  脱贫时间:3年

  今年底前,目标完成60%以上的帮扶任务,实施村道路硬底化、排灌排洪排涝渠道、饮水安全工程、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落实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子女读书资助、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种养技术培训等各项民生措施。力争在2011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帮扶项目和任务。

  产业扶持:48万元

  计划投资18万元,将在沙坪、浪冲、白沙、新田、坑尾、冲口等村小组的优质油茶树种植规模,扩大至400亩,使每亩油茶树的产值预计增加1倍。

  此外,还将集资30万元入股电站,利用分红所得提高村集体收入,务必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基础建设:8公里路 6个蓄水池

  为充分发挥当地山区优势,解决山区道路通行困难问题,当地将组织力量新修村组公路8公里,以实现硬底化公路组组通。为解决灌溉耕作用水困难问题,该村将新建6个蓄水池。此外,还将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完成当地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驻村手记

  让留守者有其食

  让搬迁者持续发展

  孟山之穷,源于地处石灰岩山区,长期以来进山难,信息闭塞,故财不通。而由于水源缺乏,耕地太少,即便是培育经济作物,这里连成片种植的条件也不完全具备。

  尽管十年间,镇里通往孟山村的路修通,但另一条“路”却一直年久失修——无论在村民还是村干部心目中,都描绘不出一条成型的发展路子。老一辈抱残守缺,年轻一代不愿死守,这种代际断层和割裂,在孟山之外的贫困村,其实都真实存在着。

  这确是我省山区扶贫工作存在已久的困局。对孟山村这样的地方而言,其本身生产资源极度匮乏,生存条件又极为恶劣,政府即便花费大力气在此采取一些开发型脱贫措施,其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如:农业和农产品的生产可能因天灾出现产量波动,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下降,甚至一些脱贫的农民,有可能因气候变化重新返贫。

  扶贫工作的难度,由此可想而知。

  阳山县扶贫办主任潘志伟坦承,从1997年开始,当地对孟山这样的山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比如发放种植、养殖基金,帮助当地农户解决缺少资金投入生产等问题。但由于一些技术、销售困难的原因,最后“生产资金”大多成了“生活资金”,并未有效扭转当地的贫困态势。

  阳山是我省较早探索移民搬迁的地区。针对石灰岩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十多年来,当地一直在通过有效的搬迁移民进行扶贫。当地已经比较成型的做法是:将搬迁人口迁移至划定的区域,并帮助搬迁人口寻找工作,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据潘志伟介绍,群众搬迁后,人均纯收入普遍提高,并基本融入安置地的生活。潘志伟认为:“这是拔除当地穷根最好的办法。”

  对搬迁出来的人口,如何解决其生计,保证其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无疑是移民搬迁的关键所在。潘志伟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仍是进行青壮年职业培训,引导其外出打工。同时,通过办寄宿制学校,完善社保制度的方式,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孟山村采访时,记者便遇到了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陈建全。陈建全的小儿子通过政府的扶贫项目,目前在佛山南海学习汽修,学费全免。陈建全坚信,儿子未来的生活肯定会比他这一辈好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阳山县所在的清远市已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目前,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力度正在加大。而在更广阔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转移,已经在慢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成功路子。如果对孟山村这些外迁人员实施有效的技能培训,使他们真正有一技之长,个人稳定发展有可能,加快山区发展方才有希望。

  困难可能在于移民搬迁中,如何进行贫困户外迁的思想动员。对孟山村这些不愿搬走的老弱病残,终归不能舍弃。已在孟山驻村十年的干部胡子莲觉得,仍要想方设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留守者的生计。如果能借山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发展小型农业或者种植适合山地特点的经济作物,这里或许会有一番新变化。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