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104天,一场校企携手的人才攻坚战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5月31日05:37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东汽班”实训练兵

  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德阳,东方汽轮机厂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诚携手,完成了一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攻坚战,成功地实践了高职发展的新思路。

  在东方汽轮机厂刚投产的新车间里,顶岗实习才2个月的小刘正认真地操作气体保护焊机。一旁指导的老工人露出赞许的微笑:“小伙子做得不错!"真枪实弹"练过的就是不一样。”

  小刘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进厂前,他和其他70名同学一起完成了2010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东汽班针对性强化实训。被称为“东汽班”的这次校内实训,便是老工人说的 “实弹练兵”。在2009年12月2日至2010年3月15日的104天里,学院与东汽联手打赢了这场人才培养攻坚战。

  人才告急,校企携手共迎挑战

  2009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方汽轮机厂,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生产。产能提升也造成了不小的人才缺口,各分厂急需数百名高技能人才来充实一线。仅核电等焊接岗位,就需要70多人。招人多、要求高,哪里去找?人力资源处负责人感到有些困难。

  一开始,东汽打算多方招聘。但考察了全国数十家工科职业院校后,却感到:“没多少应届生符合要求,也没几所学校能输送这么多学生。况且,多处要人保证不了人才质量。”

  这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东汽送来了“定心丸”。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带队与企业沟通,多方协调,迅速决策。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东汽将绝大部分招聘指标交给学院,从毕业生中双向选择150多人;对其中71名焊接专业学生,由校企共同实施3个半月的强化培训。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重装焊接,特别是核电产品的焊接不同于普通焊接,其工艺更复杂,质量标准也更高,操作难度更大。实训项目完全针对东汽产品及其要求来设置,采用与工厂同样的设备、材料,并适当加大了训练强度。而对同学们来说,被单独编为 “东汽班”,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挑战。过去毕业生一般实训半年,时间压力不大,而“东汽班”得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产业工人的蜕变。要求高、任务重、投入大、时间紧,摆在学校、企业和学生面前的无疑是一场大家都没打过的硬仗。

  奋战百天,精诚合作共克难关

  在双方紧密配合下,筹备工作迅速展开。据东汽培训中心主任杨文光介绍,“东汽班”得到全厂大力支持,各分厂积极配合,很快拿出详尽的实训方案;东汽焊培站派出多名骨干技师,进驻学院,与教师共同管理、教学。学院则全面动员,紧急调整教学安排,将焊接生产实训车间划出一半,并提供20台焊机等设备,保证实训需要。在动员会上,学院副院长兼焊接专业带头人杨跃鼓励同学们发扬东汽 “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刻苦训练、严格要求,“一个都不能掉队!”

  “东汽班”启动后,71名同学开始像真正的工人一样,每天从早8点到晚11点两班倒“开工”。当清晨校园还在沉睡时,学生们已在调试焊机,准备训练。当夜幕降临,实训车间仍灯火通明、焊花飞溅。即便是春节,“东汽班”也严格按工厂作息来休假,不曾松懈。

  实训就要“真枪实弹”!为营造上岗环境,保证实训效果,东汽毫无保留地提供了各类耗材。材料工程系主任王泽忠说:“看着一车车焊头、焊条和中厚钢板接连不断运进学校,堆得像小山一样,这种待遇是普通实训绝对享受不到的。”此外,东汽还承担了电费、设备维修费及教师指导费等各项开支,可谓是拿出了全部诚意。

  得益于平日里优质的教育积累,“东汽班”同学们在浓厚的实战氛围中认真参训,进步很快,表现出优秀的技能基础、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双方教师也全力投入,一边悉心传授技术,一边严格按校、企规章进行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教育。有趣的是,东汽各分厂领导从一开始就在暗中“角力”,一边考察学生,一边设法把佼佼者“挖”到自己旗下。

  在这104天里,大家付出了全部心力。参训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全部取得了符合欧洲标准的4个焊接位置的国际焊接证书。结业仪式上,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共建共赢,人才合格三方受益

  3月下旬起,“东汽班”已分散到各厂开始顶岗实习。7月一毕业,他们将直接成为“蓝领”工人。获得这份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已是板上钉钉。小刘说,毕竟“真枪实弹”练过,上岗后完全不心虚。“而且厂里到处是校友,”小刘自豪地说,“以前只晓得东汽有前辈,但没想到这么多,感到很自豪。”

  他们的表现也没有令前辈和企业失望。据焊接分厂一位负责人介绍,不到3个月,学生们基本都能独立操作,达到了以往新人锻炼一两年的水平。“上手快,能力强,对一线很有帮助。再过两三年,相信他们一定能成熟起来。”

  东汽此次投入140余万元,平均每人约2万元。对此不菲的代价,东汽一位老总却表示“很值”。他算了一笔账:能焊核电汽轮机组的技工,到上海、东北“挖”一人至少要20万元,而且“一焊难求”;新招毕业生进厂,至少培养两年才能顶岗。“而现在,我们既不用为每个人花20万元,也不用为71个人等两年,你说划算不划算?”校企深入合作、人才集中实训,虽然花了钱,但回报更高,无疑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东汽愿意大投入,除效益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50年来,工程学院一直是二重、东汽、东电等重装企业的人才培育基地。学院长期与企业密切交流、共教共研,把人才需求摸得很准,高素质、高技术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通过“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体制创新,学院还建起了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 “没有这些积累作前提,就算再投入几个140万元,也完不成这个班的实训。”对学院的高度信任,是东汽放心投入的根本原因。

  这次高水平实训并非学院首次为企业“订制”人才。2007年,为配合二重集团8万吨模锻压机项目,学院第一时间开办模锻专业。现在则是进一步敞开了校门、拥抱了企业。目前,“东汽班”已引来不少关注,中船集团一家工厂向学校表示,愿“提供所有条件,邀请老师带学生进厂强化实训”。

  谈及这次合作,学院副院长李登万说,过去企业是被动接受人才培养成果,现在则是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平时学院正常培养人才,都能顺利就业;如果企业需要特殊人才救急,学院也能立刻实施针对性培养。这样既有批量化培养,又有个性化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正如学院院长司徒渝所指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我们的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东汽班”的攻坚成功,为“1221”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新内涵,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将校企合作推向了更新领域和更高层次。

  (赵珂 王扬)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