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实习生 董玲玲 郭坤泽
山西大学副教授白平与阎崇年就“悬赏”挑错一事闹上公堂后,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也由此引发了关于学术浮躁的讨论。
在白平对阎校本《康熙顺天府志》挑错前,曾出现过北大教授将孟子错译为“门修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之事。有学者认为,学术界的浮躁之风一次次“吹”来了伪学者的尴尬。当社会的浮躁情绪影响到学术界的时候,学者们还能不能摆正严谨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多次引发探讨的社会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学术浮躁?又如何根治学术浮躁?《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对学术界人士进行了采访。
技术手段无法根治学术浮躁 阎崇年悬赏案发生后,同样供职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的讲师陶文实多次向《法制日报》记者表达了对学术浮躁的担忧。
他认为,目前我国教育机构行政化,各级学校都作为行政机关办公,一些教师、学者不把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反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其他事情上。“这不是高校所应该出现的正常现象,以前我认为白平的行为是不必要的,现在我反而觉得如果能够以此净化高校学术浮躁氛围,也是值得支持的”。
执教于太原市某中学的吴志军自事件发生之后便一直关注,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虽然国内有着所谓的“国学热”,很多人也都认为这是当前国学复兴的一个标志,但是轰轰烈烈的的表面下不免有些鱼龙混杂,一些不适合当前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容重新被当作“国学”而受到追捧,更有一些学者打着研究“国学”的名号从事其他盈利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国学”风风火火,但是时间长了其负面效果就会逐渐显现。
吴志军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并不仅仅是存在于高校。“各个行业都存在这种情况,很多人已经不能沉下来精心做一个研究,反而是浅尝辄止。”吴志军说,“社会的浮躁气氛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高校,纯粹的研究现在反而变得不切合实际。老师们的言行对高校学子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快餐式的研究正在让学子们变得浮躁,大家都不愿意再去做学问。”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防止高校论文抄袭,从去年起,国家开始用机器检测手段来防止论文造假。
从事多年高校教学工作的山西某高校教授郝全梅向记者介绍了论文机器检测的相关情况。郝全梅说,尽管有些学生会无法通过机器检测可以查出部分抄袭情况,但是更多的学生采取诸如“增加断句、改变引文”等简单的手段来逃避检测,仅仅通过技术手段无法真正根治学术浮躁。
有学者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纵观“悬赏案”戏剧化的进展,让我们不得不又一次为当前学者的学术态度感到深深的忧虑。尽管按照白平的代理律师的说法,白平所找出的许多他认为的错误,在法律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程序,有许多东西属于学术争议,但是这依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回归精益求精的学术严谨态度,如何净化学术氛围,这些都还任重而道远。
“法律会更好保护传统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接连曝出“医学专业书籍出现PS的照片”、“博士抄袭门”、“校长抄袭门”等有损学者形象的新闻,《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等明星学者的专业素养也纷纷受到网友的质疑。而阎崇年“悬赏门”一事则诉诸法律,也由此引出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文化界是否能够经得起法律的“考验”?
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今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赞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次“争端”。
姚奠中先生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7名研究生之一。提到白平与阎崇年之间的纠纷,他说,白平曾经是他的学生,也曾有过不同的学术见解,抛开学术不谈,他很欣赏白平认真的治学态度。“谁是谁非不重要,法律是公正的,会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他坦言,“做学问时和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遇到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双方可以协商探讨,不要故意和人争,也不要攻击对方”,这样既能帮助彼此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更接近学术本身的“真谛”。但若是遇到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千万不能让步。“是就是,非就非,一定要弄清楚。不要畏惧什么,个人吃些亏没什么,原则问题绝不含糊,实事求是最重要”。
对于目前出现的学术浮躁现象,姚奠中先生表示,不可否认,治学不严的现象在学界可能依然存在,但大多数真正研究学问的人还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做研究的。学界的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就能还学界一个清净的环境,好好搞学术研究,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
本报太原5月3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