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池口镇会计服务所所长张佩山的电脑里有一幅卫星影像图,“无身份”土地都已被标注为红色摄影/本报记者 郁骁 近日,昌平区马池口镇对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清查时,无意中发现4000多亩已经发包出去、但没有合同的“无身份”土地。对于这部分土地,马池口镇已经启动合同补签工作,目前已有220多亩“无身份”土地完成合同补签。昌平区经管站有关负责人表示,马池口镇通过摸底发现大量“无身份”土地的做法值得在全区推广。目前,昌平区以阳坊镇为试点,开展对村集体土地的清查工作。
“无身份”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村 负责合同清查的马池口镇会计服务所所长张佩山介绍,通过清查,全镇20个行政村共发现303个无合同地块,大的百八十亩,小的一两分地,总共加起来4000多亩,相当于一个村域的面积。
昨天下午,记者在张佩山的带领下来到马池口镇的奤夿村,村里原来的一个场院已经变成一片厂房。“这就是一块‘无身份’的土地,村干部将好好的地转给村民白用。” 在奤夿村村北,记者看到一个小型的砂石厂和一片鱼塘,面积有60余亩。张佩山指着砂石厂和鱼塘说,原来这里是荒滩,现在被村民占用后,也成为一块“无身份”土地。张佩山表示,仅奤夿村的“无身份”土地就达到183亩。
在马池口镇工作了30多年的张佩山非常熟悉每个行政村的情况,他说,村里原来的一些场院、边角地或者荒地,被个别村干部私底下转让给村民使用,而村集体的账上却不见收益。
村干部私下将土地承包给村民?
4000多亩“无身份”土地是怎么查出来的?张佩山形容是无意中发现的。原来,他打算利用马池口镇地区的卫星影像图,掌握村集体土地资源,规范土地管理。没想到,一查就查出了问题。张佩山说,关于“无身份”的土地他以前也曾怀疑过,现在全明确了。
张佩山的电脑里有一幅马池口镇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在这张图上,20个村各个地块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一目了然。其中,一些地块标注为红色,这些土地就是“无身份”土地。
据张佩山介绍,他和同事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从地的一头到另一头,逐一对各个地块进行核查,“我们会找来村里熟悉土地情况的村民,了解每块地是谁承包的,承包面积多少,承包期限多长,每年应缴纳的租金是多少,逐一进行核对。” 张佩山说,如果村民说的和镇里掌握的情况不同,里面肯定有问题。再一细查,没有合同的“无身份”土地遂被发现。
经过调查,“无身份”土地既有耕地,也有散落在村民宅基地周边、村子周边的边角地或者荒地。不少地块虽然种着庄稼、树木,建起鱼塘、厂房,但使用人并没有和村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或者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合同,一些人甚至没有向村集体缴纳过土地租金。
“说白了,就是没走民主程序,村干部私底下包给村民了。”张佩山说,他认识的一个村民告诉他,其当年承包一位村干部的土地时,就没有签合同,而是口头承诺的。
合同的补签工作将逐步推进 按照2004年土地确权以后的政策规定,村民与村集体签订承包合同之后,租金的30%要留给村集体支配。
昌平区马池口镇的具体做法是,由镇会计服务所负责各村土地租金的记录,每笔账目都要有据可查。而4000多亩“无身份”土地,其租金没有在镇会计服务所的账本上有所记录,这意味着村集体资产已经流失。但村集体具体少收的租金数目,由于时间久远、中间环节复杂,很难准确统计。
发现4000多亩“无身份”土地之后,马池口镇会计服务所牵头敦促各村对这些土地进行招投标,补签合同。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有220多亩土地补签承包租赁合同,完成土地备案,成为身份合法的土地,800多亩土地正在办理合同补签。另外还有240多个散落在村民宅基地周边、面积较小的地块,合同补签工作将逐步推进。
马池口镇通过摸底发现大量“无身份”土地的做法使昌平区政府受到启发,昌平区经管站有关负责人表示,马池口镇的经验值得在全区推广。作为试点,昌平区阳坊镇的村集体土地清查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经完成地块的标注。
(责任编辑:news5)